第90節
李隆基嘆道:“惠兒,朕為皇帝,竟然連自己的皇后都決定不了,委實可悲呀。這幫大臣,這幫大臣,為何讓朕如此不舒服呢?” 武惠兒斂身為禮,說道:“妾恭賀陛下?!?/br> “又有何處要恭賀了?” “妾讀前朝故事,那日太宗皇帝在朝堂之上得魏征諍諫,回宮后惱怒不已,口稱要殺了魏征這名老兒。文德皇后聞言,急忙換服朝賀,并說此為君明臣直之結果。陛下,如今朝臣敢于諍諫,卻與貞觀朝相似啊?!?/br> 李隆基聞言,心中甚喜,贊道:“好呀,你能明白此大義,即為天下之幸。哈哈,惠兒,你將朕比于太宗皇帝,你也有文德皇后之風嘛?!?/br> 武惠兒正色道:“陛下,文德皇后昭如日月,妾哪兒敢相提并論呢?”她又展顏一笑道,“何況,妾之身畢竟為妃嬪罷了,又不是皇后,也就沒有提諫言的資格?!?/br> 武惠兒如此說話,就有撒嬌的意味了。 李隆基聞言更喜,心想這就是這個可人兒的好處,既善解人意,又殊多趣味。其心中如此想,口中猶言道:“話雖如此說,然那潘好禮卻過于無禮了,他引經據典,將朕說得一無是處。哼,他有如此本事,朕此前竟然沒有瞧出來?!?/br> 武惠兒接口道:“陛下,妾聽說有才之人方敢直言相撞,潘好禮如此,許是他此前不善于表達的緣故。陛下,潘好禮許是璞玉一塊兒哩,若善加琢磨,肯定能成大器。哦,他若久處中央,就失于鍛煉,還是讓他多加歷練才是?!?/br> 李隆基無語地瞧了武惠兒一眼。 武惠兒馬上覺悟,急忙用手捂嘴道:“妾知錯了,妾不敢干預朝政,乞陛下責罰?!?/br> 李隆基揮手向其臀部輕輕一拍,笑道:“好了,朕已責罰你了?!?/br> 第二十二回 張丞相用人分明 王忠嗣揮兵如神 李林甫自太原返京,這日帶著一些并州土儀入源乾曜府中拜望。 經歷了括戶的過程,李林甫與源乾曜變得相熟起來,李林甫已不需要讓源乾曜的兒子們傳話,兩人可以相對攀談,且話語漸至深入。 李林甫拱手拜道:“源公,晚輩奉命回京,看來括戶之事已大致成功,不用朝廷派人日夜督促了?” “是呀,圣上對張令就是這樣說的?!?/br> “源公,不知朝廷會如何安置我們這幫人呀?” “嗯,你們大有前途,大有前途啊?!痹辞渍f到括戶之事,頓時大為興奮,當初由源乾曜和宇文融倡言括戶,此事使國家受益很大,圣上對此大為稱心。追根溯源,源乾曜之所以被授為門下省侍中成為宰相職,其與括戶之事大有干系,他接著興奮地說道:“你們此次回京,朝廷定會論功行賞,官秩皆會有升的?!?/br> “哦,如此還請源公多多照看晚輩?!?/br> 源乾曜問道:“你昔在太原之時,張說在那里任并州長史和天兵軍大使,你們應該經常見面,他對你觀感如何?” “晚輩不過匆匆見過張令數面,言語并不多,也就無情分可言了?!?/br> 源乾曜微微一笑道:“是了,張說自視才高,你又為蔭職出身,他終歸未將你瞧在眼中?!?/br> 張說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源乾曜如此一來待在中書省的時間最多,他們每每議事,張說的主意成為主要,源乾曜處于絕對從屬的地位。 源乾曜待在中書省里的時候,有時候也暗贊張說的能耐。其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則門下省似成為中書省的附屬;其在中書門下設立五房,又可將尚書省繞過,可以直接向六部下令,如此似將各衙署的權力集于一身。 門下省對中書省封駁之權,如今處于從屬位置,則封駁功能大為降低。源乾曜知道,此前的中書省與門下省的相對設計,有利于權力的制衡,如今集于一身,則張說相權日重,其實對皇權不利。 令源乾曜大為不解的是,皇帝李隆基對此舉不加反對,反而大加贊成。 皇帝尚且如此,源乾曜當然隨同,然并不意味他的心里沒有想法。 李林甫自從約見張說之后,已明張說對自己的態度,知道自己就是百般奉承,也終歸枉然。李林甫有一件好處,他能夠很快明白事情的大致脈絡,進而有所抉擇,絕不走冤枉之路。 所以他決計不會再走張說的門路。 李林甫微微一笑道:“源公所言甚是,晚輩明白張令眼光甚高,也就不會去空耗力氣了?!?/br> 源乾曜嘆道:“然皇帝之下,張說一言九鼎,你不去走他的門路,再尋他途,實為空耗力氣啊?!?/br> 李林甫從此話中讀出了源乾曜的無奈,心想源乾曜日常唯張說之令是聽,看來心中也是有想法的,遂說道:“源公為侍中,亦為宰相職,圣上睿智無比,肯定不會偏聽偏信,則源公說話,圣上也會重視的?!?/br> 源乾曜剛才話音出口,已是大為后悔,心想自己在一個后生小子面前說出此怨懟之語,若傳揚出去實在不美,遂笑道:“是啊,國家大事,例由我們先議,張說還是善于傾聽意見的。哥奴呀,你們括戶有功,朝廷定會念著你們的功勞,妥為授任的?!?/br> 李林甫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官腔了,其神色如常,謙遜問道:“晚輩識淺目陋,不知進退。請問源公,晚輩今后在何處任職為宜呀?” 由于事關李林甫的前程,源乾曜倒是開動腦筋想了一遍。李林甫非科舉出身,雖對書藝、音律、丹青之事有所涉獵,然官場中以文翰為主,他終歸難上臺面。源乾曜又想,如今中書省、門下省與尚書省似混為一體,唯御史臺可以彈劾任何人,似成為三省之外唯一的相抗陣地。若御史臺也被張說所把持,則朝中就成為一團和氣了。眼前此子說什么也不會與張說混成一體,若將之布于御史臺,說不定將來會有什么用處哩。 源乾曜想到這里,微微一笑道:“圣上如今導人諍諫,對言官甚為重視。哥奴呀,你有識見,行事也縝密,我覺得你能入御史臺倒是一個好去處?!?/br> 李林甫躬身相謝:“源公之言,晚輩謹記。還望源公方便的時候,在圣上和張令面前多替晚輩周全則個?!?/br> 看來武惠兒的無意之言在李隆基面前起了作用,過了幾日,李隆基對張說說道,潘好禮頗有才具,須到外任上歷練一番。 是時內外任交流已成慣例,潘好禮又非張說的親信,也就無須向皇帝進言。后數日,潘好禮被授為并州長史,并兼知天兵軍節度副使。 如此一來,御史大夫之位出現空缺。 李隆基征詢張說授任此位的意見。 張說道:“臣想起一人,其平亂有功,又為功臣之弟,現為中山郡公閑居在家?!?/br> 李隆基道:“此人莫非崔日知嗎?” “正是崔日知?!?/br> 崔日知系崔日用的從父弟弟,當初李隆基殺掉韋氏擁父親李旦為皇帝之時,崔日知時任洛州司馬。適逢中宗皇帝的次子李重福在洛陽領人作亂,崔日知領兵痛擊,遂立大功。后來崔日用被貶,崔日知也受到牽連,賦閑至今。 李隆基嘆道:“博陵崔氏實乃人才輩出,可惜崔日用已逝,想起他當初立有大功,而今黃泉兩途,朕心傷悲啊。好呀,可以起復崔日知嘛。張卿,你莫非想授崔日知為御史大夫嗎?” “臣有此心意。陛下,崔日知明經及第,素有才翰,可堪為用?!?/br> “然他賦閑多年,御史大夫為一重要的職事,他果然能勝任嗎?” 李隆基心中掠過了一陣不快,他想起了張說對崔隱甫和宇文融的授任之事。 崔隱甫和宇文融的授任之事空懸至今,緣于張說欲授崔隱甫為金吾將軍、宇文融為明威將軍。 金吾將軍為從三品,明威將軍為從四品,其秩級不低,然兵制厘革之后,府兵制已名存實亡,其雖有將軍之名,而無督軍之實,則為閑散之職。 張說欲授任此二人的想法尚未奏聞李隆基,其訊息不知從何處流了出去,引起京城人們輿論。 “崔隱甫與宇文融括戶有功,圣上也說過要予以重用,為何將他們任為軍中閑職呢?” “嘿嘿,中書令張說為文宗領袖,對非文學之士向來瞧不在眼里,你莫非不知此二人的出身嗎?” “不錯,此二人確實未經科舉入官?!?/br> “對呀,他們未經科舉入官,就是無才,焉能為文官?還是做一名武夫最好?!?/br> “胡說。此二人致力于括戶之事,若無文翰之才,焉能大功告成?” “嘿嘿,所謂黨同伐異,朝中多為文學之士,如何能容這二位白丁之士?” 這股風也刮入李隆基耳中,宮內的武惠兒也有耳聞。 那日李隆基下朝之后,武惠兒陪其用午膳。他們用完膳后,李隆基躺在胡椅中閉目消食,武惠兒忽然笑吟吟問道:“陛下,妾近日得聞姚公與魏知古的一段故事,有點想不通哩?!?/br> 李隆基“嗯”了一聲,示意她說下去。 “當初韋氏和太平公主干政,姚公與魏知古皆為陛下立下大功。聽說魏知古偵知太平公主欲不利于陛下,他及時奏聞方免禍亂。然姚公為相之后,似乎忘了魏知古的功勞,對魏知古殊無好感,且百般刁難?!?/br> 李隆基心想,姚崇當初大加貶斥功臣,非是出于個人恩怨,卻是為固自己皇權而設。只是其中幽微,也沒必要向武惠兒詳細說知了。 武惠兒接著道:“妾后來得知,姚公之所以不喜魏知古,緣于他認為魏知古小吏出身。陛下,魏知古有大功在身,為政時又勤勉謹慎,姚公如此待他,是否有些不公呀?” 李隆基嘆道:“朕用姚公,在于他有濟時之用。朕對姚公信任有加,允其轄內威權獨運,果然使國運昌盛。有相如此,朕心甚慰啊。至于他在施政時對誰好一些對誰差一些,乃至委屈了某人,終為小節?!?/br> “陛下所言甚是。然妾還是不明白,人若小吏出身,就可斷定其一生無才嗎?” 李隆基睜開眼,微笑道:“天下人們眾多,豈能一脈考人?姚公如此認為,實在失于偏頗了。譬如文學與吏治并非對立,如姚公為科舉出身,以文華著名,尤善于吏道,他若一味以文學治世,焉能有‘救時之相’之稱?惠兒,你今日為何沉湎于這個話題?” 武惠兒抿嘴笑道:“妾也是一時心血來潮,由此想請陛下指明。唉,女子為何不能參加科舉呢?若有此例,妾說不定也能考中進士,如此也很榮光嘛?!?/br> 李隆基聞言暢懷大笑,說道:“嗯,你哪日到孔夫子墓前瞻仰一番,捎帶著問一下孔夫子,他那‘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之語從何而來?你若能說服孔夫子,朕也可以專為你設立女進士之位嘛?!?/br> 武惠兒知道這是皇帝調笑之言,那是當不得真的,遂正色道:“惠兒不敢擾了陛下之心智。妾知道,男女有別,治國大事還是男子來理最好,若女子插足,極易釀成歧途。所以三皇五帝至于今,未見女子為皇帝為大臣者?!?/br> “嗯,你知道就好?;輧?,朕有些乏了,我們到榻上歇息一會兒?!?/br> 武惠兒為聰穎之人,她說的這番話是有所指的。她既知張說對自己的態度,知道此人的主意甚堅,那是不會輕易改變的。自己的皇后之位暫時無望,然假以時日,萬一皇帝舊話重提,屆時朝中大臣依然無人支持自己,則皇后之位依然渺茫。從這個時候開始,武惠兒決意在朝中尋覓支持自己的人兒,張說明顯不是,那么她遍植親信、打壓異己的做法也不可做得太暢快了。 如此就有了這番對話。 李隆基現在見張說推薦崔日知為御史大夫,耳邊就響起了那日與武惠兒的對話,遂說道:“張卿,崔隱甫昔為御史中丞,因禁惡錢被貶,現在又括戶有功,若讓他任御史大夫還算妥當;還有宇文融,其倡言括戶,又在東都督促括戶數年,其成績卓著,授其為御史中丞,應該能有作用?!?/br> 皇帝既有此意,張說不敢與之硬抗,只好迂回說道:“陛下,此二人到御史臺任職,應該稱職。臣有一點憂心,他們讀書不多,如此眼光就有了局限。御史臺有肅正朝列之職責,他們為主官,眼光識見較于尋常官吏要高?!?/br> 李隆基見張說又抬出了這般說辭,聞言說道:“張卿,他們未經科舉出身,是為短處。然也有好處,他們明白自身之短,處政時加倍努力,所謂以勤補拙是也。括戶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他們出于公心,戮力而為,是為例證?!?/br> 張說見皇帝心意甚堅,不敢再加阻撓,遂躬身言道:“臣奉旨?!?/br> “好吧,你這就去擬旨吧。嗯,崔日知也不要再賦閑了,就授他為金吾將軍。他在洛陽以平亂出名,還是有些軍事之才的?!?/br> 李隆基不經意之間改變了張說的欲授之人,崔隱甫與宇文融入主御史臺,他們后來也輾轉知道此次授任的詳細過程,二人從此對張說暗自懷恨。 崔隱甫為御史大夫,宇文融為御史中丞,二人一主一副主持御史臺,李林甫也很快進入御史臺,成為察院的侍御史,是為六品職。 李林甫為謝二人提攜之情,這日晚間在府中治酒,請二人入府為客。 宴酣酒熱之際,崔隱甫與宇文融不由得想起張說,慢慢地就有了不遜之言。 崔隱甫罵道:“昔日狼竄鼠輩,不過會舔奴才的靴跟,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了?!睆堈f巴結王毛仲,且他吻王毛仲靴面之事不知如何就傳揚出去,如此就被天下人詬病。 宇文融也很得意,說道:“還是圣上圣明啊,我們辦了一些具體事兒,圣上就瞧在眼中。張說這一次欲玩權術,不料被圣上瞧破了。哈哈,想張說這會兒定是懊喪得很哩?!?/br> 崔隱甫衷心說道:“是啊,是啊,你倡言括戶,果然眼光深遠。嘿嘿,我禁惡錢被貶,不料因括戶又翻過身來。唉,其實這御史大夫應當你做才是,我繼續做我的御史中丞,最為相宜?!?/br> 宇文融道:“崔兄何出此言?我們同臺為僚,又分什么彼此了?今后遇事時,我們大可多商議數回,只要誰的主意好,就依此言而行?!?/br> “那是,那是?!贝揠[甫點頭稱是。 宇文融道:“我們今后就把眼光集中盯于張說那幫人身上,他們只要有錯,我們盡可彈劾。哼哼,他們皆處要位,只要行事,皆會有錯,我們彈劾多了,時間一長,圣上也會不耐煩他們?!?/br> 崔隱甫贊道:“對呀,御史臺謹守職責,如此做正合圣上心意?!?/br> 李林甫比二人年輕,又為他們的屬下,今日設酒相待,只是殷勤侍候,不敢隨便插話。他聽了二人說了許多話,心中有了計較,遂舉盞道:“二位兄長,愚弟再敬酒一盞?!?/br> 三人舉盞對飲。 李林甫起身執壺倒酒,他為謹慎之人,開席之后不許家人入內,并將房門合上,不許家人聽見他們說話。 李林甫歸于座上,拱手說道:“愚弟心中有些想法,還請二位兄長批評?!?/br> 崔隱甫嘿嘿一笑道:“哥奴年紀雖輕,然比我們老成。你的話定是深思熟慮而來,說吧?!?/br> 李林甫道:“二位兄長剛才所言,愚弟不敢茍同。愚弟以為,對張說這幫人不宜彈劾太頻,反而應該放任他們?!?/br> “此為何道理?”宇文融驚問道。 “二位兄長應該看到,圣上擇相甚嚴,如今張說為相,圣上肯定會有所期待。張說上任之后,果然不負眾望,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又厘革兵制,此二招皆為大手筆,圣上甚為嘉許啊?!?/br> 崔隱甫頷首道:“不錯,是這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