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唐玄宗》 作者:趙揚 文案: 第一卷主要圍繞年輕的李隆基與韋皇后、太平公主等勢力之間的權謀爭斗,講述了李隆基從一個“紈绔子弟”成長為一代帝王的艱險歷程。 第二卷主要講述李隆基如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大展宏圖,逐步實現“開元盛世”的縱橫捭闔的經過。 第三卷主要描寫唐玄宗李隆基執政晚期的政治生涯及朝局亂象,展現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漸變過程。 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紛繁多姿的帝王創業宏圖,一張絢爛多姿的開元歷史畫卷。 王朝的興衰、儲位的爭奪、宮廷的愛情、嗜血的權謀、迭起的兵變……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第一卷 亂世爭雄】 引子 三月的神都洛陽逐漸姹紫嫣紅起來,宜人的春風先是吹綠了洛水,接著沿岸的樹木露出了新芽兒,花苞也次第綻放,很快,全城乃至郊外都淹沒在一片春色之中。歲月慢悠悠地挪動著腳步,寬容地將人間的鉤心斗角與殘殺屠戮包裹起來,四季輪轉,物是人非。 這日為望日,是武隆基(武則天登基為帝,封李旦為皇嗣,皇嗣一家自然不能姓李,從此便改姓武了。原來的李隆基即為武隆基)等兄弟們朝見祖母皇帝的例行日子。太陽初升的時候,八歲的武隆基步出門外,坐入華麗的安車之中。 這時的武隆基無疑是一位小帥哥兒,一雙澄澈的大眼睛配上劍眉,使其圓臉兒顯得更加活潑,修長的身材以及柔軟的小手,再配以那身合體的親王服飾,是一個人見人愛的角色。他素愛潔凈,周身衣飾尤其是上朝用服清潔如新,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即使身邊的儀衛仆役服飾,乃至車飾用具,他都要求保持整潔。 武隆基坐上車兒,向車夫說了聲:“走吧?!避噧洪_始轉動轂輪,兩側的六名儀衛緊隨車兒駛過坊間,然后左轉駛上洛水橋。橋北即是宮城的端門,按照規制,親王之車可以駛入端門,到了明德門前舍車步入內宮朝見皇帝。 很快,車兒進入了端門,其向明德門行駛過程中,車子被人攔住,武隆基探頭觀看,就見一人滿面怒色地在那里呵斥。 此人名叫武懿宗,現任金吾將軍,負責宮內禁衛,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即是女皇的本家侄兒。 武懿宗一早即在應天門前巡查,自己的姑母當了皇帝,使開國近百年的李唐王朝換了旗幟,皇姓也改為本家武姓,其心中的得意不言而喻。 這時,他看見一輛安車駛入端門,識得這是親王之車。然此車顏色鮮艷如新,兩側的六名儀衛也威武嚴整,車兒入門前并未減速,徑往明德門駛去。武懿宗見狀心里不是滋味,遂斜刺里上前攔阻,心中怒道:“什么人如此無禮?親王之車入宮皆緩緩而入,且將儀衛留置端門前,哼,誰這么大膽兒?”武懿宗攔下車兒,看到武隆基探出頭來,遂將剛才所思呵斥出來。按照他的思路,這名小孩見到自己疾言厲色,肯定會嚇得屁滾尿流滾下車來。 武隆基的表現卻相反,他哼了一聲說道:“宮中的禮儀師傅告訴我,親王儀仗和隨從可以至明德門前,什么時候又改了規矩?我急著去朝見圣上,車兒這樣行走也不快,有什么不對?” 武懿宗張張嘴又復閉上,想想也是,其他親王入宮許是畏懼皇帝威勢,所以低調為之,這名小孩兒這樣做也符合規制。此時,他的心里忽然又有一股無名火起,心道,現在是我武家天下,你這名小孩兒還不姓了我家的姓,有什么值得張狂,遂怒道:“小孩兒懂什么道理?你如此喧嘩容易驚擾了圣上,就是不該!” 武隆基劍眉聳起,也怒道:“這是我家的朝堂,礙你什么事兒?你哪兒來的膽子,竟然敢攔阻我的車騎!”說罷,他奪過車夫的鞭子,“啪”的一鞭,驅動馬兒行走。 武懿宗急忙躲閃,眼睜睜地看著車騎駛到明德門前。 武則天當初還沒有當上皇后的時候,已經著手建立宮內的信報系統,現在當了皇帝,其宮內宮外信報系統更加完善縝密,很快,這件小事兒就傳入她耳中。武則天這日接受群臣和諸王朝拜,處理一些重大政事,轉眼時辰已過巳時。她立起身來,轉對身側的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說道:“嗯,有點乏了,我們到水邊走一走。婉兒,你傳旨讓皇嗣的三郎也過來?!?/br> 一行人隨著武則天出了應天門,一名宮人早已領著武隆基候在那里。武隆基此時明白祖母的威風,沒有了一早時的飛揚之氣,小心恭謹地迎候。武則天意欲從端門之側登上城墻,即可以俯瞰洛水及沿岸風景,因而不用車仗,身后僅有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跟隨,以及一眾宮娥持羅傘團扇簇擁。 引子看見孫兒,武則天尋常嚴峻的臉上終于有了一絲絲笑意,招手道:“三郎,過來?!?/br> 武隆基乖覺地走過,傍在太平公主身側行走。武則天見狀又是一笑,心想這孩兒畢竟和女兒接觸較多,那份親熱還是掩藏不了的。 武隆基降生于宮中,打小就處于半幽閉狀態。隨著年歲漸長,其面對的僅是父母兄弟,讀書便成了基本要務。閑暇時,武隆基與一幫樂工混得很熟,漸漸深諳音律之學。至于與外界的接觸,幾近于無。其母家之人實難入宮相聚,其幾個伯父接連被廢,唯有這名姑母,那是可以言笑無忌的。換言之,武隆基別無選擇,只有把對父家的親情寄托在這位美貌的姑母身上。 太平公主也很喜歡這名粉裝玉裹的小帥哥兒,她邊走邊拍著武隆基的頭頂,說道:“三郎,聽說你今兒入宮又淘氣了?” 武隆基撲閃撲閃大眼睛,那里面透出的是天真無邪的眼光,回答道:“太平姑姑,沒有呀,侄兒今天入宮就是朝見圣上,你當時也在身側呀?!?/br> 武則天笑對太平公主道:“別嚇到小孩兒,這個三郎,還是蠻有趣味的?!?/br> 武則天今日的心情實在很奇異,頗有些享受天倫之樂的老祖母的心性。究其一生,溫情與親情實在與她不搭界,為了謀奪皇后之位,她可以扼殺初生的女兒嫁禍于王皇后;為了掃清自己登上皇位的障礙,她可以迭施詭計廢掉兒子的太子或皇帝之位,并將兩個大兒子斬草除根。這日聽到孫兒斥責侄兒的事兒,她忽然來了興趣,許是觸動了女人心底那根柔弱的親情之弦,于是就有了這次出行。 日頭此時已近中竿,春日的陽光微醺醺拂過黛色的神都,光照落入碧波蕩漾的洛水中。急流處可見白色的光亮,魚兒在陡水處間或躍起,與岸上的綠樹鮮花相映,成就了一派春和景明的好景致。 武則天一行漫步城墻之上,緩緩地欣賞眼下的風景,武隆基乖覺地隨著太平公主行走,知道不能多嘴。走至轉彎的墻垛之時,可以看到西方的天際,武則天忽然停下,轉身對武隆基說:“三郎,最近又讀些什么書呀?” 武隆基答道:“陛下,孫兒自新年后,已開始讀《禮記》了?!?/br> 太平公主說道:“三郎最為聰穎,小哥們一起讀書,他往往領悟最快,因而閑暇時候很多,常與樂工混在一起,現在已能敲得一手好羯鼓?!?/br> 武則天呵呵一笑,說道:“好呀,能cao羯鼓?三郎,得空cao演一番給我們聽聽?!?/br> 這時的武隆基,還能享受到武則天及太平公主的萬般寵愛,因而也可以應對自如。而武則天自從當上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采用酷吏來翦除異己,像今天這樣悠閑出外賞花吟詩的時候實在不多,尤其與孫兒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的溫情實為罕見。 然而好景不長,此后,武隆基一家的命運,便在風口浪尖之上風雨飄搖。 先是皇嗣武旦的兩個妃子(其一為武隆基生母)被人誣陷對武則天施行厭勝之術,入宮拜年之時,便神秘失蹤,尸骨無存,兩個妃子的娘家人也被貶流放。武隆基兄弟被降為郡王,“入閣”幽閉深宮。數月后,又有人密告皇嗣謀反,幸得一名叫安金藏的樂工剖腹明志,才使得皇嗣一家留住清白,得以幸免。 直到“神龍政變”,太子武顯登基,復國號為“唐”,還姓為“李”,還都于長安,李隆基才恢復了原名。 而此刻,權傾天下的武則天永遠也不可能想到,這個偎依在自己膝下的小兒,將來能夠一飛沖天,成為千古一代君王。 她更沒有想到的是,震古爍今的“開元盛世”,會在“貞觀之治”時隔六十多年之后,漸漸向世人走來…… 第一回 君臣登高宣婚期 阿瞞卜筮觀吉禮 景龍三年(公元709年),時辰進入了九月,一場初雪下來,凜冽寒氣早將長安城浸潤透徹。兩市平日里堆積如山的薪炭早沒了蹤影,那些需要購炭之人須趕早市,方能購回些許木炭。 宮城皇家之人,卻不用cao這份閑心,取暖之物早已備齊。天剛轉冷,各殿內用木炭烘之,再加以少許沉香木根,使殿內各角暖氣融融,更兼香氣襲人。 此時的上官婉兒攬鏡作眉,意欲出宮拜見太平公主。 鏡中的面容依舊艷麗,然眼角的魚尾紋告訴婉兒,自己已然步入中年。四十余年的歲月一晃而過,婉兒不禁萬般感嘆。 上官婉兒的身世頗為凄慘。爺爺上官儀為高宗朝宰相,因不識輕重向高宗建議廢掉武則天當時的皇后之位,后被武則天殺掉,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隨母親一起沒入掖庭宮內。長大后,上官婉兒不僅生得容貌俏麗,更是繼承了祖父的文才,也頗有智謀。女皇惜其才華,讓她做了自己的貼身女官,主要負責文翰之事。 十七歲那年,婉兒在天后身邊,遇見了新太子李賢。這位新太子是年二十三歲,容止端雅,婉兒正是懷春的年齡,不禁對李賢心生愛意,奈何身在深宮又為天后專侍,心思再多終無用處。她那時幻想,眼下天后身體多病,太子終有繼位的一天,屆時以自己的才名以及美貌,定能得償心愿。 然此心愿不久就成為泡影,天后欲成為皇帝,必須搬掉兒子這個絆腳石,于是李賢被廢,婉兒只有把心思深藏起來。 眼見自己的容顏漸漸衰退,婉兒越發哀怨。及至李顯當了皇帝,因婉兒在其復位過程中建有大功,遂青眼有加,讓其掌詔命之事,實有中書宰相之權;又加其為二品昭容,一開始還臨幸數次。奈何李顯比起其兄李賢實在庸陋許多,不懂得欣賞婉兒的才具韻味,轉愛起后宮那些年輕貌美的嬪妃,將婉兒丟到了一邊。 已屆中年的婉兒早已失去了少女的純情,在多次目睹了身邊血腥殘酷的改變后,她明白了權力的好處。然自己為無依無靠的宮中后妃,如何確保自己時刻擁有權力這棵常青樹呢? 憶及過往,婉兒又是一番長嘆。自從女皇當權,李武兩家彼揚我抑,紛爭不斷。李顯當了皇帝,既放縱皇后韋氏專權,又對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勢力友善,婉兒很快發現了其中的結合點,與武三思床笫纏綿之時,二人一拍即可。當初,太平公主曾將自己的男寵進奉給女皇,此事婉兒盡知,遂想效法一番。某一日,婉兒到韋氏后殿內閑談,不知不覺談到男歡女愛一事,談話漸漸入港,婉兒便將武三思的妙處以熾熱的言語烘托出來,惹得韋氏心旌搖蕩,不由道:“事不宜遲,你把三思召入宮來?!庇谑且磺兴角?,韋氏、婉兒與武三思以這種關系結成了聯盟。 皇帝李顯本就畏懼韋氏,現在韋氏又與婉兒、武三思結盟,舉目朝中,地位無人可撼。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神龍三年,太子李重俊不堪韋氏等人的壓迫侮辱,遂擁兵造反,先去武宅中殺了武三思與武崇訓,再闖宮欲殺婉兒。 聞聽太子謀反,李顯驚得手足無措,語無倫次道:“這……這還了得!這……這……如何是好?”婉兒素有計謀,遂急中生智,獻計道:“玄武門樓堅固可守,請陛下皇后等速速登樓,一來可以暫避兇鋒,二來可以俯宣急詔?!币恍腥讼噘傻巧闲溟T樓。叛軍很快到了門前,李顯據樓俯視,直聽叛將道:“武三思yin亂宮闈,陛下豈無所聞?臣等奉太子令,已誅三思父子,唯宮闈尚未肅清,臣等特來誅殺首惡?!崩铒@問道:“誰是首惡?”叛將答道:“上官昭容,勾引三思入宮,乃為首惡。陛下若不忍割愛,請速將她交出,由臣等自行處置?!?/br> 李顯聽罷,便回過頭來,目視婉兒。 婉兒從李顯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絲冷漠。她知道,若李顯認為交出自己可以保全皇位,他會毫不猶豫將自己交給叛軍。危難之下,婉兒兩頰發赤,涕淚泗流,突向前跪下道:“妾并無勾引三思之事,懇請陛下洞鑒。妾死不足惜,但恐叛臣先索婉兒,次索皇后,再次要及陛下?!崩铒@本來反應就慢,再經此一激將,就呆在那里不說話了。由此便贏得了時間,千騎兵馬很快趕到,最終殺退了叛軍。 后來每憶及此事,婉兒便一陣后怕。心道:“若不是自己機警,只怕早身首異處了?!边@件事對婉兒震動很大,她沒有想到,自己獻媚周旋于皇家與武家之間,竟然被外人認成亂政的首惡。 那么,該是向李家宗族示好的時候了。今日去拜見太平公主,本不必親身而至,不過是通知公主與駙馬參加明日的慈恩塔集會而已,按照慣例,由朝中衙署知會即可。 婉兒乘車出宮,很快就到了太平公主府邸前。她抬腿下車,仰頭看了眼那塊皇帝御賜的“鎮國太平公主府”金字匾額,心間生出一絲敬畏之意。 女皇當政之時,太平公主始終扮演一個乖覺女兒的角色,雖有養男寵的嗜好,僅限于自身的娛樂,絕不踏入權力的圈子。女皇一生識人甚準,多次贊揚公主沉斷有謀,類似自己。想是太平公主十分清楚母親的本領和手段,絕不在母親面前班門弄斧。然神龍政變之時,太平公主果斷出手,她不僅參與了政變前的密謀,更利用與婉兒的交情聯絡宮女,成為舉事成功的關鍵人物。那么,此次太子政變未遂,其中有沒有太平公主的身影呢?此次政變,太子李重俊舉事倉促,舉止猶豫,很不成熟,似與太平公主一貫的果斷作風不合,然世事難料,誰又能理說得清楚呢?想到這里,婉兒不由得心里一緊。 聞聽上官昭容入府,太平公主急忙與駙馬武攸暨到院中迎候,婉兒見狀,急忙斂身拜道:“得罪,婢子何敢勞公主大駕親迎?!?/br> 太平公主年齡與婉兒相仿,然其到了中年,容顏愈來愈像其母。母女二人都生得寬額廣頦,雙眼皮兒,皮膚白皙,顯示出一派富貴之氣。聞聽婉兒謙讓,公主遂言道:“昭容不必客氣,你我二人多年的交情,這點禮節是必須的?!逼鋵嵦焦餮圆挥芍?,當初婉兒在宮內僅是一個女官,確實是一個婢子的身份,然而今非昔比,婉兒已成了皇帝哥哥的二品昭容,又掌詔命有中書宰相之實,出門迎候是必須的。 公主夫妻二人將婉兒迎入中堂里坐定。駙馬武攸暨很是乖覺,他招呼侍婢上茶,然后一閃身步入后堂。 婉兒輕抿了一口香茶,贊道:“人言公主最善養生,此茶似是洪州所生,名西山白露,在京城中實為珍品?!?/br> “不愧是上官昭容,連這種小地方所產之茶都能辨別出來?!?/br> “京城中傳言,若論茗茶而言,首推公主府。婢子有些納悶,人言煎茶過程甚繁,緣何片刻之間即能成茶?” 太平公主微微一笑,說道:“我為閑人,只好在這些閑事上多下些工夫。我在中堂之側,專門辟作一室為茶屋。昭容若有興趣,請移步察視一番如何?” 婉兒聽出了太平公主話里的余音,急忙離座而起,說道:“公主如此惠賜方便,萬分感謝?!?/br> 她們移步進入西側門內,迎面而來的是清香的茶味。婉兒舉目一看,只見室內甚闊,似乎一塵不染,西面墻下排立著數口大缸,以及一排立柜,另外一側站立著數名素衣婢女,顯然是她們完成制茶流程。 婉兒邊看邊點頭,其目光注視到那數口大缸,問道:“公主,那里即是貯藏飲茶用水的?缸內存的是何方好水?”婉兒知道,善茗達貴之人往往不飲用京城之水,而是通過驛騎從外地運來。 “此為揚子江南零水?!?/br> 婉兒點頭,知道此水為飲茶之一等好水。 兩人復歸座上,經歷了這一番閑談,她們似乎拉近了距離,場面變得有些活泛起來。 太平公主問道:“昭容此來,有何見教?” 婉兒見太平公主一直對自己十分客氣,撲閃了一下美麗的睫毛,微笑道:“公主,婢子前來,乃知會明日赴慈恩寺宴會一事。圣上說了,許久未見公主面,心中甚為掛念?!?/br> “皇兄真是這樣說的?” “不錯,圣上說了,若尋常衙署知會,公主肯定不到,因命婢子專程促請?!?/br> 太平公主沉吟片刻,聲音忽然變得低沉,對婉兒改變了稱呼道:“婉兒,你我相知多年,當知我不愿插手朝廷之事。眼下為多事之秋,我就是日日坐在家里不交外人,還有小人到皇兄面前多嘴,我閉門不出,正為此意?!?/br> 婉兒明白太平公主說的那一檔子事兒:太子重俊謀反被殺后,武三思黨羽向李顯奏言:“安國相王及鎮國太平公主,亦與太子連謀舉兵,請收付制獄?!崩铒@當時正覺草木皆兵,聽后覺得有理,準備派吏部侍郎兼御史丞蕭至忠進行審訊。蕭至忠私下里與太平公主交往甚密,當即諫道:“陛下富有四海,難道容不下一個弟弟一個meimei嗎?相王以前為皇嗣之時,為了將天下讓給陛下,累日不食,固請于則天皇后,此事天下人皆知?,F在有人想誣陷他們,陛下不可不查?!贝撕笥钟性S多大臣來保相王和太平公主,李顯方才放下不問。那些日子,李旦和太平公主皆戰戰兢兢,閉門謝客以避禍。婉兒知道,當初對付女皇時,李顯李旦兄弟與太平公主結為聯盟,步調一致?,F在李顯當了皇帝,對皇后韋氏和安樂公主言聽計從,又和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勢力聯手,李旦和太平公主就與皇帝哥哥產生了微妙的距離。 想到這里,婉兒說道:“那是下人構陷羅織,圣上洞察秋毫,公主沒必要心事太重?!?/br> 太平公主搖搖頭并不言語,兩個聰明女人對視一眼,彼此都明白對方心意,遂不再多言。 太平公主又轉換一個話題:“明日為九月初九,宴會之后肯定又要聯詩,又該是你品評天下的時候。婉兒,你知道我不擅為詩,到了如此場面實在為難?!?/br> 婉兒懇切地說道:“公主,今日婢子前來,的確因圣上專命促請,婢子以為,明日之會,公主與駙馬務必到場,算是顧全了圣上的詔命。至于會后聯詩,屆時婢子向皇上稟報一下,公主亦可以早退嘛?!?/br> “好,就這樣說,難為婉兒的一片心意了。相王明日也與會嗎?” 婉兒點頭道:“相王肯定與會。明日九月初九,圣上、相王與公主在慈恩寺塔前緬懷文德皇后,當有別種心緒?!蓖駜核f的文德皇后,即是太宗之長孫皇后。唐高宗為太子時為了追思母親建慈恩寺,高宗永徽三年又在寺內建慈恩寺塔。 太平公主點頭贊同。她冰雪聰明,已然明白婉兒前來是以知會為托,修好為實。當初婉兒與武三思和韋后廝混在一起的時候,其權傾朝野,那時候是絕不會屈尊來府內拜訪的。 然婉兒前來修好到底有何用意呢?現在武三思雖死,朝中的實權格局并未有實質改變,皇帝李顯依舊受皇后和女兒的左右,婉兒依然受寵,莫非她現在與韋皇后有了裂隙嗎? 九月初九重陽節,向為唐人重視的節日,據說佩插茱萸能避噩運,所以佳節來臨之時,人們要將茱萸插在發鬢上,或將茱萸囊佩系在身上、居所的門窗上,至少各要插著兩枝茱萸。是日長安城中,因為遍插茱萸,全城似乎淹沒在淡淡清香的海洋之中。 此外,登高、賞菊成為重陽節的重要活動,自太宗朝開始,皇帝是日召集大臣和知名文士一起游賞,然后飲酒賦詩,成為定例。朝中如此,下級官員乃至待試生員等,到了這一日也往往自行結伴游賞,飲酒賦詩蔚然成風。 此年寒氣雖來得早了一些,然樹上的綠葉并未一下子變黃,雖顯凋零之勢,依舊綠黃相間;曲江兩岸,菊花怒放,遠遠望去,似兩條蜿蜒的金帶,煞是好看。 慈恩寺由于坐落在曲江東岸,建成后成為周邊的最高點,造就了一個賞景的最佳點。自高宗開始,慈恩寺就成為皇家中和、上巳和重陽三大節日的御用游賞地點。加之其又是高宗皇帝追思母親長孫皇后而建,李氏宗族到此游賞又多了一層意味。 重陽節到來的前十余日,光祿寺就指揮屬下各署開始忙起來。他們精心挑選名貴菊花,先把宮城與曲江相通的夾道兩旁用花盆簇擁起來,然后在慈恩寺里選用不同的名貴菊花,按照不同顏色造成不同的圖案;珍饈署日夜穿梭從各地調來食品原料,良醞署選來上等菊花,精心計算日子,使菊花酒到了重陽節那一天口感最好,以待屆時奉上精致的酒宴,到了重陽日,天剛微明,他們便把剛剛采摘來猶帶朝露的茱萸遍插于寺內墻外。 受邀的王公大臣于巳時二刻前準時集于慈恩寺內,按照慣例,皇帝和皇后午時方從夾道過來進入寺院。 安國相王李旦和鎮國太平公主相繼進入寺內,他們的出現引起人們的注目,臨近之人紛紛躬身施禮。光祿寺知事人員忙將二人迎入側堂憩息。他們在堂內坐定,衙役奉上瓜果、香茶之物,讓他們歇息片刻之后再迎候皇帝駕到。 相王李旦的面容淡定,不茍言笑,其性愛讀書習字,偏好老莊之學,借以修身養性,養成了恬淡性格,這樣也有好處,當初女皇猜忌以及武承嗣迭加陷害,其終于保全至今,大約也與這種性格有關系。且他絕食明志,再將天下讓給三哥李顯,其“二讓天下”的事跡傳為美談,在國人中口碑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