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不敢不敢,葉小郎君還是叫小的名字就好?!睆埫瘎t謙遜的搖搖頭,他整日伴君左右,旁人不知道這位小郎君是什么身份,他還能不知道嗎,這位可是在陛下心里都掛上號的,“實不相瞞,這次去的,應該就只要小郎君一人?!?/br> 之后又有些擔心葉安下不來臺,還體貼的補充道:“官家特意騰出的時間,專門用來見你?!?/br> 葉安知道他的好意,有些哭笑不得,就他自己有什么用,還指著能與大佬們商討商討,這次估計是白來了。 二人邊聊邊走,很快就到了御書房。 仁宗一見到葉安便笑了,拿起他遞給自己的信,溫聲道:“安哥兒說有能生出千萬貫錢財主意,身為國子監學子卻如此心系百姓,我先在此處謝過你為大宋分憂了?!?/br> ……說的這么好聽,你不還是不相信。葉安心中嘟囔,換做一年多前他剛來汴梁的時候,指不定此時已經被對方忽悠瘸了。不過如今自己也算見多識廣,拒絕相信這些狡猾的大人! 于是也沒怎么接話,讓身后的小內侍將懷中的東西呈上來。 仁宗好奇的圍觀,只見一共四個盒子,前三個打開后里面裝著幾只玄色小碗。 內侍小心翼翼的將碗拿了出來,在場眾人無不被它們的美麗而驚嘆。 “這是什么?”仁宗著迷的望著它們,只見那些碗釉層極厚,釉色紺黑,甚至還能見到釉滴珠的現象。在光照之下,釉斑折射出暈狀光斑,并隨著光線和角度的變化,煥發出五彩的光芒。 “建盞,是建州這兩年才研究出來的,我稍微改良了一下?!贝耸逻€要從上個月說起,那日他與花和尚澄暉談生意,結果對方也不知抽哪門子風,非要去花茶店談。但是這里說的“花茶店”可不是現代的那種,而是由小娘子侍候,半是吃茶半是**那種,做此事的娘子名叫“女樂官”。許是成親后被兩位梵嫂管的太緊,澄暉點了兩位還不夠,甚至從對面的樓里喚上門來許多,這種稱為“過街轎”。 葉安對此自然是敬謝不敏,只專心吃茶,而此時無意中注意到盛茶的用具。北宋士大夫們好斗茶,斗茶講求的就是“茶色白,宜黑盞?!敝挥羞@樣,才能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如今黑釉茶盞非常昂貴,于是葉安順勢便想到了建盞。 這東西在他穿越之前一度被炒的火熱,直到假冒偽劣充斥市場把人喝出毛病來,才逐漸冷卻下來。針對這種現象,甚至出現了專有詞“建盞騙局”。葉安曾經特意去研究了一下,當時也云里霧里的,直到見到這個時代剛剛萌芽的建盞,許多地方才迎刃而解。 仁宗忍不住將茶盞端起,贊嘆道:“形態規整,線條婉約,修足利落。行云流水,妙哉妙哉!”接著笑瞇瞇的看向葉安:“果然是價值上千萬貫的寶貝?!?/br> 葉安:“……”你咋又驢我。他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建盞這東西,也就是大宋內銷,而且還只是一小部分有興趣賞玩,撐死不過十幾萬貫,哪里值那些錢。 搖搖頭,葉安道:“此只是一部分,關鍵是這個?!彼e起最后一個盒子,麻煩宮人們重新拿了幾個杯子,并提壺開水。 之后還沒等仁宗問出口,便解釋道:“這些是茶?!?/br> 仁宗一愣,細細看了看,猶豫道:“是……散茶嗎?”得到答案后一時語塞,他還沒喝過散茶呢。 宋朝主要流行的是團茶,先精選茶葉的茶心處采摘,然后經過浸漬、鍋蒸等工序,再將茶葉研磨成粉,加入龍腦等香料,混合香米熬成的粥,一起揉搓,制成茶餅。喝的時候把茶餅研磨成粉末,再用開水沖泡。 這還只是簡述,實際cao作時更加繁復。前幾年名臣蔡襄主持制作的建州小團茶逐漸在京中闖出了名堂,僅僅一塊,便能買到幾十貫。 這般高的價格,老百姓自然是吃不起。比如葉安,也是來的汴梁發達了才頭一次喝到團茶。之前在中牟縣,所有人家喝的都是散茶??纱藭r的散茶與葉安心中想的又不同,原本以為就是普通茶葉,但宋朝人卻將蒸不碎、拍不爛的茶青和末茶,稱為“散茶”,簡單來說,就是制作團茶剩下來的邊角料,如此一來口感味道自然不會好。 可即使這樣,還是存在造假的現象,大量官茶中摻上其他樹葉來蒸造,只計數量不管質量,葉安曾經喝上過一次,味道奇怪到險些吐出來。 百姓們也都不是傻子,寧可不喝也不花這冤枉錢。官府茶葉難以銷售出去,只能不斷囤積。滿朝文武也想了各種辦法來買,比如把陳茶和新茶強行捆綁,要買只能一起買,弄得怨聲載道。 原本來說茶酒兩樣應該都是稅收大頭,結果此時酒稅占了全國稅收的一半多,茶稅每年只有可憐的幾百萬貫。 葉安想要解決的,也正是這點。 很快,宮人們將東西都準備完,葉安把幾種茶葉分別放入杯子,待沏好后給仁宗看。 “這茶水怎么……還不同顏色的?!比首隗@訝。 “工藝不同而已?!比~安覺得沒什么,現在人們喝的都是綠茶,他記憶中的知識,與匠人反復試驗,分別制出黃茶、黑茶、紅茶等茶葉。 仁宗猶豫了片刻,依次嘗了嘗。 “怎么樣?”葉安眼睛亮晶晶的,這些都是他的自信之作。 “茶不錯,沏的有問題?!比首谀樕⒚?,有的茶葉放多有的放少,喝起來要么寡淡要么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