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賣項目
和顧珩估計的差不多,招標會前面半個月賣出去的都是些小項目,例如肥皂化妝品一類的女人項目,抽水馬桶和衛生紙這種民生項目,最大的一個應該屬玻璃制造,其中包含平板玻璃,玻璃工藝品,以及各種燈具和鏡子。 當然不管是肥皂化妝品還是抽水馬桶,包括玻璃制造,哪怕最小的衛生紙項目,都不是哪個商人一個人就能包下來的,不光是項目承包金的問題,也是為了防止壟斷。 而具體的項目承包金金額,也并不是依據項目大小制定的,而是這個項目的盈利能力。 所以最先賣出去的這些項目雖然小,朝廷收回來的銀子卻著實豐厚,雖然玻璃項目中由于顧珩堅持分出了一部分份額。以朝廷特許的方式給了墨玉分校的附屬工廠,這也是當初盜泉子和他答應過那些墨玉百姓的——由于這個原因玻璃項目真正收回來的資金比預計的低了一成。 但就是這樣,招標會開始僅僅三天的時間,榮瑾的國庫里便進賬了將近四百萬兩白銀,差不多是往年一年的稅收。 民間商人們瘋狂的熱情令當初對內閣的定價有所懷疑的大臣們大為震驚,要知道這些項目他們買回去并不是立刻就能見錢的,其中很多項目都需要朝廷的基礎建設。。包括水電鐵路——尤其是供電網絡鋪開后,才能真正大規模生產。 而在這之前,他們還有一個最大的難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工人,對于這個問題內閣當然也給出了方案,那就是由大秦理工代為培訓一批技術人員,然后由這些技術人員回去后再繼續培訓新的工人——當然培訓費是少不了的,這又是一筆開支。 就這樣,連買項目搞建設到培訓工人,這些商人們在連一個銅板都還沒賺到的時候,就要先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以及時間。 這其中的風險,就連霍元璋大人這樣清高聞不得銅臭味的人都能明白。。那些商人如此義無反顧,他們就真的那么有信心,能把投入進去的銀子都賺回來? 在國庫的進賬達到了一個十分恐怖的數字后,以霍大人為首的大臣們終于坐不住了,幾位閣老屈尊紆貴在知味樓宴請了李知恩,請托他代為調查那些購買了項目的商人背景,以及他們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態如此瘋狂爭搶——最重要的是,如果項目最終收益達不到他們的預期,會不會出現什么惡劣的后果。 李知恩十分矜持地表示這個他做不了主,要回去稟報陛下才行,榮瑾知道后第一個反應居然不是你們這些家伙實在太遲鈍了,這些東西朕早就查過了,而是——要不要收錢呢? 這可是朕的情報部門辛辛苦苦搞出來的東西,難道就讓你們白用? 忽然發現原來自己身邊的一切都是有價碼的,全都能換成銀子的皇帝陛下,赫然給內閣開了張收費單…… 瞧著這張單子上詳細列舉的什么車馬費,餐飲費,公關費,消息使用費,風險補貼,精神壓力補貼,人身安全補貼等等項目,霍大人一聲長嘆,“亂了,全都亂了……” 在捏著鼻子付給皇上一大筆銀子后,三位內閣大臣及六部尚書終于看到了這樣一份檔案,其中詳細列舉了目前所有參買項目的一百多個大商人的出身背景,性格喜好,家產財力,以及皇城司從側面打聽出來的他們對于自己買到項目的期望值和購買心態。 比如這位,陳承意,揚州人,坐擁揚州十三家繡坊,半數的典當行,以及城外數百頃良田,他參與購買的項目是肥皂,對于肥皂的利潤前景這位殷實的江南商人是這么說的,“掙錢不掙錢無所謂,我要的是皇商這個名頭。從前咱們商人總叫人看不起,我看這回誰還敢看不起我?!?/br> ——這位是要名的,估計將來就算賠了也不會來找朝廷的麻煩,反正他要的東西付錢的時候就已經到手了。 翻了翻檔案,慕容大人發現持有這種心態的居然不少,沒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還多,立刻放下了一小半心。 再往下看,這位叫楊清明,豐州人,出身造紙世家,是內廷御用豐州宣的當家人,他參與買下來的自然是衛生紙項目。 而和他一同買下這個項目也大多是豐州人,看起來這位姓楊的商人是有備而來。。對于衛生紙的前景他還是十分樂觀的,“人人都要用的東西,怎么會不賺錢,別人都以為豐州宣是我們豐州商會最賺錢的生意,其實錯了,草紙比宣紙賺錢多了,我相信衛生紙也不會差?!?/br> “晚幾年?晚幾年怕什么,我們不是還有別的生意撐著呢嗎?!?/br> ——這位的心態就有點讓人擔心了,萬一將來衛生紙不賺錢,他會不會找朝廷的麻煩? 霍大人十分憂慮,丁閣老捋著胡子,“非也,非也,你得看他買的是什么項目,回頭我給你拿點衛生紙回去試試,你就知道他為什么這么有信心了,這些生意人又不傻?!?/br> 好吧,慕容大人繼續往下看,玻璃,這也是個用腳丫子想都知道肯定賺錢的項目。。這個項目顧珩賣的也黑,足足拆成了十家,賣了九份銀子,其中八家看起來都沒什么問題。 唯獨這一位——慕容大人看著這個叫徐鳳舞的登州商人說的這段話,“我花這么大價錢來招商會,其實主要還不是買項目,我是琢磨著朝廷是不是要開海了……所以來探探風頭,當然玻璃這個項目確實不錯,要是真開了海,把這東西賣到波斯去,那就更賺錢了嘿嘿嘿!” 開海?三位內閣大臣看到這里,心里刷地一下就亮了,難怪皇上敢這么大手筆的亂搞,原來是因為這個——就算這些買了項目的商人十年八年都不賺錢,只要給他們透一點朝廷打算開海的風聲,他們也會老老實實等下去,海上貿易的利潤,可是有當年大宋一年稅收上億兩白銀的例子在那擺著的。 同樣是這片土地,一樣是這么多人,憑什么宋朝的稅收能有那么多,而大秦卻只有一年幾百萬兩?中間的差別無非就是,海禁,抑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