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包括大佬,包括研究者創作者自己,沒有人會覺得現代嚴肅音樂好聽。    那玩意根本不是人聽的,本身的目的也并非是考慮悅耳。    但這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音樂家就是要去探索聲音與音樂的界限,發現更多的技法,音色,這樣行業才能發展。    可是,過猶不及。    如果所有創作者都沿著這條路走,也必然是進入死胡同。    現在的行業內部,這樣的現象確實很嚴重。    古典的吃老本,因為他們有些人會覺得,你弄點傳統手法的新作,沒什么意義。    新現代嚴肅音樂搞的全是非人類能享受的。    所以,李少杰夾在其中,算是很奇葩的一位。    不可否認,李少杰在音樂界內部地位是公認的高,作品是公認的棒。    但著并不影響圍繞在李少杰身上各種學術上的爭議很多。    很多沒什么腦子,過度追捧現代嚴肅音樂的人,對于李少杰略顯“古樸”而“跳脫”的創作手法感到不屑一顧。    自然也會有人站出來幫李少杰說話,認為李少杰才是現代音樂中最能起到開啟思維與警示作用的存在。    因為,在很多音樂家看來。    音樂家不是電腦。    歸根結底,還是要為“人”創作,與人互動。    現代音樂的本質就是“解放”,解放一切技法,音色。    但很多人會忽略本質,包括業內的大佬。    音樂寫法上的徹底自由,音色技法的徹底解放只是其中之一。    現代音樂本質上還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某種風格的音樂。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認為,把當代音樂的表面特點當成全部,會讓創作者的路越走越窄。    如無調性,復雜節奏,新音色,新技法等等。    可以用,但一切還是要為人類享受音樂而服務。    形式主義音樂沒有出路,創新,但不要被新的東西所綁架,反而失去本身音樂內容。    就像是全球現代化的同時,也不要完全被新的思想浪潮所綁架,一味貶低一些傳統思想。    而李少杰,似乎從來不會被思維所局限。    在很多音樂家看來,李少杰的作曲手法與風格看上去多變,但實際上本質只有一點。    以作品的內容為核心,從不糾結于“我所運用的手法”到底如何。    真正讓技法,音色,服務于音樂作品本身。    說起來似乎簡單,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    況且,不僅僅如此。    李少杰也不乏炫技作品。    這些作品,和其他一些“無法復制”的作品不一樣。    這個是可以被學習的!    很多現代音樂技巧,個性化太強,獨特性太強,甚至一部分只存在于紙面理論,實際演奏不存在。    或者是一些音色,只適合某位作曲家的獨特設計特殊樂器,沒法復制。    或是某些技巧只有某位演奏家可以做出來。    李少杰的技巧,剛剛好就處于這個邊界之中。    全世界能做到李少杰這么完美的,只有他自己。    輕盈快速,兼具了技巧與美感,實際與理論相結合。    難度一百分,現實中他也確實能彈一百分。    雖然很多音樂家再怎么學習,也只能彈60分,但起碼絕對是人類能拿下的程度。    但這些技巧卻是可以被學習的。    李少杰剛好就處于“人”與“非人”的這個極限上。    人可以彈,但人或許彈不到100分。    獨特性與傳播學習性,就都有了。    而獨特的強大也使得許多鋼琴家越演奏李少杰的音樂,對比李少杰的演奏,越會感覺到李少杰的離譜程度。    這便是李少杰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備受無數音樂家們簇擁的最關鍵的一環。    因為,這些可學習的技巧,可以極大的推動行業進步。    所以,李少杰打算舉辦音樂會的這一消息,放到業內……    關注度簡直高的可怕。    一時之間,甚至本來已經打算有音樂會計劃的演奏家,紛紛停止手上的事情。    甚至有人不惜付出大量的違約金,鴿掉預約了許久的音樂廳。    打算專門蹲李少杰這場演奏會。    業內大事兒??!    【在哪!什么時候!】    這已經變成了這些音樂家們的頭等大事兒,開始紛紛打探起小道消息。    奧貝里便是其中之一。    出身于比利時的奧貝里,是現如今最為出名的鋼琴演奏家之一。    也是李少杰的狂熱粉絲。    幾乎每一場個人演奏會的返場階段,奧貝里都會演奏李少杰的《幻想即興曲》。    保留節目了屬于是。    而如果繼續返場,也經常會選擇李少杰的幾首夜曲作品。    算得上是忠實粉絲之一了。    不過,和普通粉絲不一樣,在李少杰轉戰娛樂的時候,奧貝里并沒有期待李少杰搞點鋼琴上的動作。    咋說呢,其實不是不期待,而是沒那個能力期待。    普通粉絲聽一遍爽一爽就ok,但鋼琴家得練。    笑死,壓根練不明白。    就連《幻想即興曲》,練到能拿到音樂會上演奏的程度,都花了兩年半。    練習時長兩年半了屬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