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李儒設計攻長安,王允上書討余孽
與長安城內的熱鬧相比,城外西涼軍的軍營里則是一片肅靜。一位不速之來到了李傕的營中,李傕連忙遣散四周的守衛,說道:“李大人,我等聽聞相國大人已經被呂布斬殺,此事可屬實?” 原來來人正是見勢不妙,倉皇逃離長安的李儒。李儒盯著李傕說道:“確實如此,如今呂布已經聯合王允占據了長安,將我岳父的家眷全部抓了起來?,F在長安已經封閉了四門,下一步就是討伐董卓的余部了!” 李傕聽到董卓已經死亡,心思活躍了起來。李儒見狀,淡淡的說道:“我的家人也被抓了起來,恐怕不日就將斬首示眾。如今將軍手握兩萬飛熊軍,想要自立,或者投靠獻帝都可以,不過我有幾句話想要勸誡將軍,還請將軍耐心聽完?!?/br> 李傕知道李儒計謀超群,于是說道:“李大人請說!” 李儒淡淡的說道:“對將軍來說,將我捆綁起來,然后投靠獻帝乃是最穩妥的方法?!崩顐嘁娎钊逡豢诘榔谱约盒闹械南敕?,訕訕笑著就要解釋。李儒阻止了李傕,接著說道:“不過有個前提是,獻帝愿意接納你。雖然你手握雄兵,但是你和我一樣身上牢牢的刻著董卓的痕跡,朝中那些大臣痛恨董卓,自然也會牽連道你我身上?!?/br> 李傕反駁道:“那呂布身為董卓的義子,不一樣被他們接納了嗎?” 李儒嘲諷的看著李傕,說道:“呂布,從未被董卓當做親信,這點你我都清楚。所以他們才會策反呂布刺殺董卓。你我早就和董卓綁在了一起,當然,李將軍也可以去試一試,看看他們會不會接納你?!?/br> 李傕猶豫了一陣,又問道:“那我若是想擁兵自立呢?” 李儒笑道:“李將軍想自立!敢問將軍可知如何管理城池?”李傕頓時啞口無言,李儒又說道:“將軍若自立無非是返回天水,但天水人口稀少恐怕負擔不起將軍兩萬士兵的消耗吧?而且天水西邊有馬騰、韓遂虎視眈眈,西有羌族,北有鮮卑,再加上長安的獻帝,敢問將軍可有把握抵擋這四方的進攻?” 李傕見李儒將自己的退路都說斷了,連忙問道:“還請李大人為我等尋一條活路!” 李儒淡淡的說道:“如今之計,只有一種,就是拿下長安,將獻帝控制在手中!” 李傕一驚,猶豫不決的說道:“呂布手下的并州軍也是強悍不已,縱然我拿下了長安,也會損失慘重?!?/br> 李儒說道:“將軍可以邀請郭汜、張濟、樊稠等人一同進攻長安,到時候大家共同掌管獻帝,這樣豈不是更好?!?/br> 李傕聽了李儒的話怦然心動,但是李儒一向詭計多端,李傕擔心自己為他人做了嫁衣,于是小心翼翼的問道:“你為我出謀劃策,想得到什么?” 李儒面露悲傷的說道:“我只要你殺了王允和呂布為我家人報仇!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要,若將軍不嫌棄,我就隱藏在將軍軍中,充當將軍的親衛,若將軍需要我就為將軍出謀劃策,但我保證絕不以真實姓名示人。事實上,若我現在以真實身份示人,只怕有許多人都想將我生吞活剝,我只有隱姓埋名才有一絲活路?!?/br> 李傕心中大喜,李儒不要權、不要利,還能為自己出謀劃策。自己有了這么一位智囊,控制長安想必也不是什么難事。于是就按照李儒的建議,請郭汜、張濟、樊稠等人到軍營中商議。郭汜和張濟也得到董卓被殺的消息,正一籌莫展,于是李傕給他們說了攻打長安,一來可以為董卓報仇,而來可以控制獻帝,號令群雄。三人覺的李傕的建議可行,于是就相約一同攻打長安。 呂布的并州軍不過六千余人,如何守的住龐大的長安城?于是王允詢問呂布,西涼軍中有何人可以策反,呂布推薦了李肅、剛投降的楊奉和同樣不被董卓待見的徐榮。王允聽從呂布的建議,稟告了獻帝,赦免的徐榮等人的罪名,然后派遣幾個太監拿著獻帝頒布的圣旨,招此三人進城,又上書獻帝,冊封呂布為前將軍,李肅、楊奉和徐榮都為中郎將。李肅等人也不滿董卓只提拔西涼將領,再加上董卓已死,于是便接受的詔書,率軍進長安城準備效命天子。于是長安城的兵力達到了兩萬余人,王允心中稍稍有了底氣! 李傕等人正在營中商議如何進攻長安,聽到手下來報,說李肅等人收到獻帝的詔書,領兵投長安而去,緊接著又有手下來報說,董卓及牛輔等人的人頭已經懸掛在長安城頭上。幾人面面相覷,郭汜嘆道:“獻帝招他們入城,卻沒有給我們詔書,又將董大人的頭顱懸掛在城頭上,恐怕是鐵了心的要殺我們了?!?/br> 李傕佩服李儒的先知卓見,更堅定了攻打長安的主意,于是說道:“我們都是董卓的嫡系,走到這一步更不能心存僥幸。董卓做了那么多傷天害理的事,現在恐怕都要加在我們頭上,即使我們現在引兵退走,陛下也不會放過我們!” 李傕說的很對,王允有了兵力支持,又有呂布這等猛將在側,信心十足的上書獻帝,討伐董卓余孽。伏完勸道:“現在我們雖然掌控了長安,但是董卓余孽仍有逾十萬之眾,且兵強馬壯,我們這些兵力守衛長安尚且不足,如何征討?” 王允堅持道:“長安雖然兵力薄弱,但地方長官卻多忠義之士,譬如張飛、曹cao等人,他們兵力強盛,對陛下也是一片忠心,我們可以下詔邀請他們率軍前來長安繳殺西涼余孽?!?/br> 獻帝聽到王允又要引外臣進京,驚嚇不已。其他朝中大臣也心有余悸。楊彪說道:“縱然現在他們是忠于陛下,但率軍來長安以后如何尚未可知。當初大將軍不是也認為董卓忠于陛下才下詔邀他率軍進京的嗎?”楊彪提到了董卓,猶如揭開了大臣們心中的傷疤,大臣們紛紛出言反對,獻帝也是聞言色變,不停的搖頭。王允見大家反對只好作罷,但是王允堅持要求決不能赦免董卓的余孽。 王允放聲痛哭道:“陛下,董卓余孽與董卓一起,侮辱漢室尊嚴,破壞朝綱,欺壓百姓,若是赦免的他們,只怕百姓心中不服。在外的諸侯也會以為造反之后,還能得到赦免,紛紛效仿!”獻帝見王允所說有理,而且全是拜托王允,自己才能收獲自由,于是便答應了王允的請求,拜王允暫領大將軍一職,統領長安兵馬,防止西涼兵作亂。王允上書請出皇甫嵩、朱儁兩位老將軍前往弘農招募軍隊,日夜訓練。獻帝也批準了。 王允又請命將李傕等人定為反賊,號召天下諸侯討伐之!獻帝也答應了王允的要求。 李傕等人正準備進攻長安,就聽到城內傳來消息說,自己等人已經被定為發賊,獻帝已經下令討伐。四人大怒,覺得為今之計只有攻打長安一條出路。于是四人分守四面城墻,將長安團團圍住,宣稱陛下被王允等逆賊劫持,自己等人要攻打長安,解救陛下! 朝中大臣們見李傕等人不說逃回西涼,反而聯合起來進攻長安,紛紛指責王允對他們逼迫太甚,以至于他們走投無路,只能攻打長安。如今長安已經被十余萬軍隊包圍,只靠城內的兩萬士卒,如何防守? 王允卻有不同的見解,認為他們本就是想攻打長安,自己將大門定為反賊正是理所當然,又向陛下保證,絕對會守住長安。事到如今,獻帝也不可能臨時改變圣旨,只好拜托王允,堅守長安! 王允請呂布、李肅、徐榮、楊奉各率本部堅守城墻,又命士卒向城外叛軍喊話,詐稱已經邀請了張飛、曹cao、馬騰等人率軍來援,讓他們速速退去。 李傕聽到有別的兵馬前來,心中焦急不已,連忙去找李儒。李儒聽完之后,淡淡的說道:“我料定這其中定然有詐!經過董卓一事,這些朝中大臣必然對在外的諸侯心有芥蒂,必然不會再次邀請外臣進京。不過你可以將此事告知郭汜等三人,好讓他們全力攻城,也能減少我軍的損失!” 李傕聽到后喜出望外,于是就將王允邀請外臣率軍的消息告訴他們,并說明只有盡快拿下長安城,才能有活路,又率先擺出一副拼命攻城的架勢。郭汜等人見狀也無可奈何,只好下令全力攻城。 城外進攻的鼓聲震天響起,長安居民再次陷入恐慌之中,王允忙著巡視四周城墻,唯恐那里出現差錯,連早朝都顧不上參加。朝中有些大臣卻趁王允不在,向獻帝諫言道:“陛下,城外叛軍皆因為王子師不肯赦免他們而起,請陛下治王允的罪,然后將王允交給城外的西涼軍處置,想必定能讓他們退去?!鲍I帝感念王允的功勞,沒有同意。 王允得知消息后,氣的火冒三丈,心想等打退這些叛軍之后,定要將這么進讒言的人打入大牢。 四面攻城的聲勢浩大,呂布穩穩的守住張濟的攻擊;徐榮出色的指揮也多次打退郭汜的進攻;楊奉手下雖然不算精銳,但靠著人多勢眾,對付樊稠也是游刃有余;李肅剛開始的時候手忙腳亂,但很快就‘穩住’了陣腳,‘打退’了李傕一次次的進攻。王允覺得依靠城墻,守住長安不是問題,就率領一些士卒,向欲將自己治罪的大臣發難,以城外叛軍同謀的罪名,斬首示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