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頁
這話一出,現場更是像炸開了鍋。 三品官要考會試!這是歷史上都沒有的事! 方才看到安覓給石頭的人就排在后頭,原本還想看那人受檢查時被笑話呢,現在聽聞這是魏大人,他只想也去找塊石頭帶進考場! 負責檢查的官差聽了趕緊進去稟報,很快,負責本次會試的事務官員出來了。 每次會試有主考官四人,一正三副,由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等一至三品大員擔任,為防止泄漏試題,能接觸到試題的主考官早提前一日穿官袍攜行李到貢院封閉起來,不與外界往來。 除了主考官外,還有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這些主要負責監場、搜查、收卷等事務官都被驚動出來了。 “魏大人,你這是胡鬧啊。這無例可尋啊?!?/br> 魏景和:“無例可尋那是沒有像我這樣的例子。敢問可有說為官后不能科考應試?” 做官的都是科考中進士才能做官…… “皇上已準我十日假,命我好生考試?!蔽壕昂偷卣f。 得了,諒他也不敢拿皇上拉大旗。 大家就讓檢查的人該如何檢查就如何檢查,卻是沒一個走的,都想看看魏景和帶了什么來考試。 別說考生覺得稀奇,就連考官們也稀奇得很。 三品官參加會試,古往今來頭一份,只怕連帶著他們這屆考官都能在史書上被記上一筆。 “魏大人還帶了炒好的炒飯,到飯點都冷了?!?/br> “咦?魏大人還帶了面條!” “還有青菜!雞蛋!” 大家看向魏景和的目光都不對勁了,這是來春游來了吧。 “魏大人,這是會試不是廚藝考試啊?!?/br> “魏大人,您參加過鄉試應該不至于不懂需要準備什么才對?!?/br> “關鍵是考場不許帶爐子生火,以免走火,這要如何煮?考場不提供爐子的?!?/br> 魏景和謙卑地拱手,“學生知曉,若沒問題學生是否可以過去了?別耽擱了后頭的考生?!?/br> 考官們:…… 不愧是魏景和,這考生角色適應得真好。 行吧,行吧,我們等著看你生吃,靠關系也沒爐子。 檢查人員又檢查筆墨硯臺,連食盒都敲敲打打,里里外外仔仔細細查了一番,這才將一包包面餅,一把青菜,一包包粉末類的東西挨個放回去。 這還是因為是魏景和才這般收拾的,是別人早讓自個收拾了。 “魏大人,您手上那塊石頭還得瞧瞧?!?/br> 剛要回去的考官們聽說還有塊石頭,又都折回來看。 帶面和青菜還可以生吃,帶石頭又是幾個意思? 魏景和將石頭遞出去。 那人接過,詫異地看向魏景和,看衣領也就三層,嘖,陽氣真足,居然能把石頭捂這么熱。 那人把石頭對著火光看了又看,又放桌上敲了敲,還放進水里看看有無顯出字跡之類的,最后仔細擦干恭恭敬敬還給魏景和。 魏景和見石頭到水里還擔心沒法用了,回到手上沒一會就又熱起來,他放心了。將考籃提到里邊的搜身處。 不用說,魏景和已經主動將外邊三層衣裳除去,最后一層已經是里衣了,負責搜身的人上手摸是不敢摸的,那里衣一看就薄得很,只看了眼就讓穿上衣裳。 魏景和領了號舍牌,一路有考官盯著,哪怕派號舍牌的人想給個好的也不敢啊。 魏景和看著領到的號舍牌,好在不敢賄賂,也不敢給他穿小鞋,他拿到的是天字六號,離臭號遠得很,不然他都擔心白帶那么多吃的了。 魏景和找到號舍,運氣不錯,頂上都好好的。 魏景和一進入號舍,后頭跟著的官差立即鐵面無私地鎖上號門,防止亂跑,想出去還得掛牌。歷史上就有發生走水因為被鎖著活活燒死的,最后朝廷也只是禁止考生帶爐火,卻沒取消這道鎖。 上面發下來一小桶水,三根蠟燭,火褶子,水若不夠可以再要。 魏景和將小小的號舍收拾好,東西放好,見離發卷還有半個時辰,便先揣著暖暖的石頭閉目養神。 一直盯著他的考官覺得這也太淡定了,就這么胸有成竹?若是沒考好可就要叫天下人恥笑了。 要是他們才不會來考,被詬病就被詬病唄,那么多豐功偉績,早蓋過這個缺點,總好過考不中被恥笑的好。 而早一日進場封閉起來的主考官們這會才知道魏景和來參考了,個個瞪大雙目不敢置信,這魏景和居然想不開跑來考會試!他是對自己的才學很有信心嗎?也不怕考砸了叫人恥笑。 天大亮,辰時三刻,魏景和拿到了發下來的考題。 第一場考的是三道四書題。 魏景和拿到的第一道考題是——百姓足,君孰不足 一般考題從《四書五經》中取出一句回話或一句話中的某答一部分,甚至有從幾句話中各區一字重新組合的,讓考生破題寫一篇文章。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話出自《論語·顏淵》。 結合上下原意是主講富民。 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會不富足,百姓不能富足,國家也不會真正富足。 出這考題的人是要考生寫出如何使百姓富足,還是要考生論辯其意,就看考生如何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