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打嘴炮?(上)
英軍干脆利落的干掉了阿斯帕魯克,然后把李路的決對親信,嗯系統人出身的特爾維爾送上了保加利亞王國可汗的寶座,特爾維爾一上臺,就開啟了全面親英漢化政策,對自己真正出身的大英帝徹底敞開國門。 另一方面因為查士丁尼二世被人謀殺,東羅馬帝國陷入了混戰之中,一是因為伊琳娜哀求李路為自己的侄子報仇,另一方面,李路也覺得解決君士坦丁堡的時機到了。 他看向了自己和伊琳娜的兒子李察,然后笑瞇瞇的問李察,“理查,你想不想過一把皇帝癮?” 他這句話可把自己兒子嚇得不輕,“父皇,咱們大英帝國皇帝只能是您,就是您百年之年,也輪不到孩兒來做,我大哥英明神武………嗯,我早想好了,您把潘帕斯那塊地分給孩兒得了………” 李路聽了李察的話,就是一愣,哎呦,臭小子眼力不錯嘛,知道那是一塊好地,不過李察,你老爹我還真想讓你做個真皇帝呢。 “理查,東羅馬那邊皇室幾乎被殺絕,伊拉克略家族只有你是嫡系繼承人了……”李路笑著說道,“你阿爹我,打算把你送上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椅子上去……” “父皇,阿爹,那張椅子應該你來坐才行……”李察愣了一下,然后說道,“孩兒聽說世人公認兩大皇統,一在長安,二在君士坦丁堡……能帶上太陽皇冠的只能是您,阿爹……” “哈哈哈,什么世間兩大皇統……”李路哈哈一笑,“你看,你阿爹我稱帝這么多年,誰敢說我不是人間帝皇?” 看著開啟了霸者模式的老爹,李察那叫一個羨慕自豪啊,這就是自己的老爹。 誰敢說李路不是人間帝皇?還真有人敢,長安那邊人家就不認嘛,李小九兩口子堅決不認李路那個帝位,他本來想干掉李路,實現自己超越李二的無敵霸業,可是真正和英軍接觸了,唐軍才知道一向驕傲無比的他們根本不是英軍的對手。 李小九為了給自己積蓄力量爭取時間,他派出了以婁師德,張諫之和王孝杰為首的使團,啟程去英國,準備先穩準李路,順便在名分大義上壓倒李路,好漲漲唐軍的士氣。 簡單的說,張諫之他們就是要來英國準備和李路打嘴炮,可是他們可能忘了一點,那就是在戰場得不到的東西,別指望打嘴炮能壓倒對方。 可張諫之他們卻認為這個嘴炮必須打,因為他們認為大義名分在他們這邊,他們長安是正統王朝,而在他們看來李路的所作所為就是大逆不道。 他們幾人都是儒家弟子,而孔子的《春秋》是儒家至高的經典,正統的法理基礎就是源于春秋,它分為“居正”和“一統”兩個層面,以儒家經義為本,正統即儒家道統?!皣y也,猶道之統也?!?/br> “儒者之統與帝王之統并行于天下,而互為興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薄洞呵铩肥字孛?,名分之要點即要辨明華夷之防,“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尊王攘夷的要旨在于華夷之辨,其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華夏禮義作標準。 春秋公羊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結合鄒衍“五德運轉說”和儒家五端——仁義禮智信,王者是五帝感生的且受天命作皇帝,需要制禮樂昭五端以奉天,行德政,“天子命無常,惟命是德慶”,“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失去天命會引起易姓革命。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決者,皆至于《春秋》而定,非定于《春秋》,定于禮也,故太史公自序曰:‘《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填U亦曰:“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極謹嚴,所以謹嚴者,華夷之辨尤切切也?!?/br> 明朝人邱浚也認為正統的標準“在嚴華夷之分;在立君臣之義;在原父子之心?!狈叫⑷嬉渤执擞^點,“不過辨君臣之等,嚴華夷之份,扶天理,遏人欲而已?!碧拼矢浗忉尩溃骸巴跽呤苊谔?,作主于人,必大一統。明所授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所以為中國者,以禮義也;所以為夷狄者,無禮儀也,豈系于地哉?!?/br> 瞧瞧這么多儒家人言無不是在說不尊孔孟,就是蠻夷,就是以夏變夷,只有認可他們儒家才算正統,李路的所作所為很明顯就是動了他們的蛋糕,可問題又來了,眼下的大唐是尊孔,可是他們一手遮天的大唐怎么打也打不過英軍,筆桿子要和槍桿子較量吃虧的很有可能是筆桿子,不信?不信去問問躺在昭陵的李二,要是槍桿子背叛了他,他的刀把子會不會叫他們做人? 李唐有使者準備出使的信息被錦衣衛用信鴿傳遞到了英國,李路看了之后笑了,他們是來講和為李小九拖延時間的,更重要的是這幾個人竟然是要來和老子爭論華夏漢人正統來的啊,正統,呵呵呵呵........ 正統這玩意吧,實際上從來都不是口頭上掙來的。誰對這片土地貢獻大就會被后人認為是正統。華夏每次動蕩哪次不是尸骨盈野,春秋戰國,秦末,新朝,三國,五胡亂華,隋末,唐末,靖康,宋末,元末,明末,清末民國,各種制度死去活來,翻滾n次后留下來的全是當時狠人原創。 唐時人的生活習慣思想態度和漢時一樣么?宋時人的精神狀態飲食起居和唐一樣么?明清呢?正統?呵呵,還記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么?始皇大一統度量衡文字,所以后人認他是正統,哪怕他滅了六國史書暴君。武帝被說窮兵黷武得還不夠么,但他讓這片土地上的臣民世稱漢人。隋可憐就兩個皇帝,但搗鼓出了科舉,大運河,所以他是正統,哪怕此朝文采不顯也甩了風流的兩晉、南唐n條街。 何以是正統?他們成就里光醒目的就編了一本教科書,考點無數,所以自然是正統了。華夏是一個血澆出來的老民族,無數人以各種精神狀態各種生活方式生存在一個逐漸成型的大背景下,悲歡離合,興起與衰落,它的計時單位甚至到了千年。想要當它的正統,最起碼要有足以夸耀百年的功績才夠的上這張門檻。 中華文明何謂正統?諾大的家業,當家的走了,留下大兒子小兒子分家,另有侄兒女婿之輩,紛紛標榜自己正統繼承之地位。又如何以統一標準劃分?長子占著祖宅,次子擁著器物,侄兒守著祖宗禮法,女婿掌著祖傳手藝,且爭這個做什么?舊世界消亡,不代表中華文明的沒落,這反而是中華文明開枝散葉,遍地開花的結果!這么迂腐地分這些做什么?其實大家都差不多,有能耐把自家牌匾做大做強那就是正統??! 想到這里,李路輕蔑的笑了笑,跟我談正統?正統有個蛋用啊,王侯將相,都寧有種乎了,他李路才不信儒家正統這一套呢........ 張諫之他們幾個雖然說是出使,但他們內心有著很強的天朝上國情節,在他們看來,他們大唐是天朝上國,宇宙的中心,我們只搞一種外交,那就是周邊小國屁顛屁顛來給我們進貢,以表忠心。 在他們看來,沒有平等外交這一說,嗯,波斯,還有拂菻國(就是東羅馬帝國)都被他們當成海外小弟,他們和已經滅亡的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的唯一區別就是他們遠了一點。但等他們到了人家英國的本土,卻看到了一個完全不輸于他們李唐的國度,這讓他們感覺很受傷..... 李唐使節到了碎葉之后,卻發現李路不在碎葉,他在婁師德他們來碎葉之前,去了天竺視察。在得知李路在天竺之后,大唐使團得到了李路的允許,他們稱作鐵路前往天竺第一大港口果州。 李路不在,婁師德他們只好一邊南下一邊游玩,探查英國的虛實...... 張諫之的文人脾氣又發作了,比如他在游覽了英國天竺行省的千里平原的時候,他這樣寫:”是處千里平原,一望無際,長林豐蔚,遠山起伏,有如驅車太行間。田家小屋,旁樹結構,三三五五,自成村落。車行過處,時有流水潺湲,橫渡橋底,淺綠可染?!边@是寫景色的。 “英國政治,立法cao之于君王和立法院,行政責之與政事堂,憲典掌之司法部,君王裁成于上以總核之。其興革諸政,大都院堂和君王議妥,而后經樞密臺呈于君王簽押施行。故一事之興,必經眾人之討論,無慮耳目之不周?!俟俪辛饔谙?,而有集思廣益之休;君王垂拱于上,而有暇豫優游之樂”。這是寫政體的...... 張諫之是儒門的忠實信徒,他對李路在英國的一切施政都看不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