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節
書迷正在閱讀:荼蘼、萬界監獄長、病弱大佬靠我走上人生巔峰、在下神羅公司保潔阿姨(ff7同人)、[美娛]女神萌約、無限分身的撈錢狂人,能不能修仙、非自然進化[無限]、我的紈绔同窗、重生七十年代繡娘、穿越之蘇家有女初長成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七三章 戰局的變化(五) 淸順治七年(1650年)四月十七日,清廷的前皇叔父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在府中病故。 自從中原大戰失敗之后,多爾袞回到北京就病倒了,臥床不起,而且又被福臨削去了王爵,本來福臨對多爾袞憋著一肚子,打算來一次總清算,但現在的局勢不對,福臨一時也沒顧得上,而且在福臨親政的時候,多爾袞也以前攝政王的名議,支持福臨親政,才使褔臨能夠順利的親政。 而多爾袞的這一舉動也是褔臨對他的惡感稍減了一點,加上現在清廷上下都忙著和南京議和的事情,因此福臨也就暫時沒有動多爾袞,只是將他及家眷從人等都禁限在王府里,無事不得外出,然后也沒有再做進一步的處置,但卻將多爾袞的黨羽何會洛,譚泰等人都一一罷除了官職,清除多爾袞在朝中的勢力,再加上其他一直受多爾袞壓制的官員們也紛紛群起而攻之,因此多爾袞的勢力也迅速的被清除。 雖然也有人到多爾袞府里來求見多爾袞,希望他能夠出面重掌大權,但多爾袞雖然病著,心里卻十分清楚,自己的大權一失,再想奪回己是不可能的,而且自己也病成這個樣子,估計己是好不了,也看開了,對上門求見的人一概不見,過一天算一天,因此沒過多久,多爾袞的府里就變得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府里的一些家丁、從人、食客見多爾袞大勢己去,也都紛紛給尋出路,而多爾袞病重,不能理事,家里也沒有人能夠管得住人心渙散,結果大樹尚未倒,猢猻巳自散,沒幾個月的時間,府里的人口就走了一大半,并且還卷走了不少財產。 雖然多爾袞把權勢看開了,但從萬人之上,一下子變成無人問津,心里多少也有些郁悶,而現在府里己呈現一片衰敗的景像,更是窩火憋氣,病勢也是一天比一天重了下去,在四月初的時候,多爾袞的一個姬妾在多爾袞養病期間,與家里的馬夫私通,被人發覺之后,索性卷了一大筆錢財,兩人雙雙私奔。 多爾袞聞迅之后,氣得當場吐血昏迷,雖然家里人極力的搶救,但也無濟于事,又熬了幾天之后,終于熬不過去,一命嗚呼了,不過在臨死之前,給福臨上了一份遺疏。 福臨收到了多爾袞的死迅之后,心里也不禁百感交集,他也知道,如果沒有多爾袞,自己是根本也不可能坐上皇位,就是坐上了,也坐不安穩;但這幾年來,多爾袞也確實越來越飛揚撥扈,一度還曾想廢己自立,如果不是莊太后犧牲身體取悅多爾袞,如果不是因為清廷的南征屢屢受挫,恐怕自己現在早己被他廢除了帝位,而自古以來,被廢的皇帝,是沒有一個能夠得到好下場的。 想到這里,福臨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不管怎么說,這場較量最終的結果還是自己勝了,但福臨馬上又想到了現在清廷所面臨的局面,也不禁苦笑了一聲,自己贏了又能怎樣,現在多爾袞這一死,反到是徹底解脫了,卻把這個大爛攤子留給這些還活著的人。 因此福臨也不禁嘆了一口氣,打開了多爾袞的遺疏觀看,在遺疏的前半部份,多爾袞為自巳以前的所做所為,再三向福臨請罪,并懇救福臨,看在自己當年曾擁立他為君的功勞上,不要罪及家人,甚致表示將自己的尸身怎么處置都行,但請饒恕自己的家人。 看到這里時,福臨知道,這是多爾袞自知將死,才為自己的妻妾子女救情,希望福臨能夠放她們一馬,因為按滿族的傳統,一但宗室大臣獲罪身死,那么家里的妻妾子女都會被其他宗室瓜分,當初肅親王豪格死后,他的妻妾就被多爾袞、多鐸、阿濟格、濟爾哈朗等親王貝勒給分了,而現在輪到多爾袞頭上。 多爾袞現年才三十九歲,所娶的妻妾大多年輕貌美,當然知道一但自己死后被福臨定罪,那么自己的這些妻妾恐怕都逃脫不了其他人的虎口,因此在臨死前也盡全力向順治救情。 多爾袞沒有兒子,因此把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過繼到自己名下,繼存香火,另外多尓袞還有一個親生女兒,叫東莪,是多爾袞所娶得的朝廷宗室女李氏所生,今年十二歲,另外多爾袞的妻妾眾多,僅有福晉稱號的就有六個人,其中己故的正福晉就是莊太后的堂妹,而沒有福晉稱號的姬妾更是多達十余人,其中大部份都是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莊太后的同族,有幾個人和莊太后都還有遠房親戚關系,因為當時清廷的宗室多與蒙古聯姻,科爾沁部是清廷重點拉隴的對像。 而這時福臨想到的卻是,現在多爾袞還可以像自己救情,保全自己的妻妾子女,而如果中華軍攻入北京,自己淪為階下囚,那么自己又向誰救情寬恕呢,現在福臨的年紀雖然不大,但己經娶了莊太后的侄女,也是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并還納了兩名側妃,也算是有家有口的人了。 想到這些,福臨只覺一陣心煩,喝了一杯茶,接著又看去,但馬上就被后面的內容吸引住了。 原來在遺疏的后半部份,是多爾袞向福臨建議,雖然是在重病中,但多爾袞對朝中發生的事情還是都知道的,由于他現在完全是從傍觀的立場來看待這些事情,因此思考的方式也和其他人有所不同。 在遺疏中,多爾袞建議福臨不可輕易放棄北京,也不可與南方聯合,出兵進攻中華軍,雖然從現在的情況來說,清廷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放棄北京,但必須要考慮大多數滿族中下層官員和小貴族的利益,如果強行下令撤回關外,有可能會激起他們反叛,或者有人會利用這一點,挑動事非,動搖福臨的皇位。 而現在南方的力量并不能相信,清廷與南方聯合,也不可能與中華軍抗衡,反而會提前遭來中華軍的進攻,雖然中華軍現在只是在對南方用軍,但他們有足夠的實力支持雙線作戰,因此現在的清廷決不能有任何觸惱中華軍后舉動,只有這樣,才能給清廷多留出一些喘息的時間。 當然清廷也不能就這么不和不戰不聯不降的坐以待斃,多爾袞給出的辦法是,清廷現在可以拒絕和南京議和,不撤出關外,但從現在開始,也要為撤出關外做準備,可以將武器、錢賬、糧食、物資、人口等等逐步向關外,遼東地區轉移,這樣一但中華軍打到了北京,清廷也就能夠從容撤退,那些中小貴族也就沒什么可說的了,另外也給那些中小貴族騰出一些時間來,讓他們可以從容的轉移自己的財產。 同時多爾袞也提醒福臨,從現在開始,就要加強對寧錦防線的修筑,因為一但清廷撤出了關外,寧錦一線也就成為清廷的主要防線,只有守住了寧錦防線,才能夠保住遼東,而在遼東沿海地區,也要加修炮臺工事,將北京剩余的火炮都布置在海邊,嚴守海防,謹防中華軍繞過寧錦防縱,從海上襲擊遼東。 看完了這遺疏之后,福臨才算是滿意的點了點頭,總算是找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其實多爾袞的建議有許多地方和洪承疇都非常相似,都是認為北京不可守,南方不可助,應該退回關外去,而且還應把錢糧、物資、武器等物都帶來,一來是充實自已,二來也是給中華軍制造困難。 但洪承疇是主張和南京方面議和,然后馬上撤走,而多尓袞則主張不與中華軍議和,先作準備,等中華軍打來了再撤,這樣一來至少清廷沒有被逼得割地求和,福臨在面子上也好說一些,對那些反對撤走的中小貴族也能有一個交待,而且也給清廷轉移人口物資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因為想要把陜西、山西、北直隸這些地方的全部,或者是大部份人口,都撤出關外去,可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工作。 因此福臨也認為,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而看完了這份遺疏之后,福臨對多爾袞的惡感又少了幾分,畢竟他給自己解決了一個大難題,而且人都死了,過去的事情也就沒有必要再追究了,再說處罰他的家人,也沒多大意思,另外多爾袞的福晉、姬妾大多都是莊太后的族人,就在看在母親的份上,對多爾袞的遺孤也該照顧一些。 于是就在第二天,福臨下旨,念在多爾袞多年的功勞,恢復多爾袞的王爵,并由多爾博襲睿親王爵,加封東莪為格格,賜封號東果,這樣多爾袞的事情,也就蓋棺論定,那亗窺視多爾袞妻妾的親王貝勒,也都死了心。 同時福臨又正式下旨,拒絕與南京政府議和,并信誓旦旦,如果中華軍打到北京,就要與中華軍決一死戰。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七四章 勸降吳三桂(上) 清廷的動向,通過北京的諜報人員都反應到了南京,雖然諜報人員還不知道清廷實質上己經準備放北京了,但這一點并不難推斷。 不過商毅決定暫緩進攻北京,就是不想只以北京為進攻目標,一但開始北伐,就要連遼東一塊打下來,否則僅僅只是為了收復北京,根本就不用這么費事,在中原大戰結束之后,再向北稍微多走一步也就行了,而現在有了朝鮮這塊跳板,實現這一作戰計劃,就更有成功的把握了。 在崔哲皋面見了商毅之后的幾天時間里,南京的各級主要官員也都和崔哲皋進行了會談,幾輪交鋒下來,也基本把崔哲皋的底給摸清楚了,知道朝鮮國王李淏跟本就沒有邀請中華軍出兵,進駐朝鮮的打算,這是崔哲皋為了個人目地,假傳李淏的話。 而崔哲皋見忽悠不過去了,也索性就實話實說,承認自己是假傳圣旨,但仍然邀請中華軍出兵朝鮮,并且說明,朝鮮全國上下,其奌都希望重新歸復于中華,因此只要中華軍出兵朝鮮,一定會馬上倒向中華軍這一邊來,而且現在清廷在朝鮮的駐兵很少,只有不到兩千人,全部都駐扎在平壤,只要中華軍從海上出兵,在平壌附近的海巷登陸,就可以直插平壤,消滅這支清軍,而朝鮮朝廷上下,都會歡迎中華軍的到來。 其實商毅根本就不在乎崔哲皋所說的朝鮮國王的命令是真還是假,反正根據自己的需要,說它是真的就真,不真也是,反正朝鮮總是要打的,不僅僅是為了進攻遼東,同時在日后進攻日本,朝鮮也同樣是一個絕佳的跳板,在朝鮮東南沿海地區和日本僅僅隔著一道對馬海峽,離日本的九州島島只有不到二百公里的距離。 不過現在南京政府對朝鮮基本一無所知,商毅當然也不會冒然出兵,因此首先是要弄清楚朝鮮內部的情況,清軍的兵力、朝鮮軍的兵力,清軍在朝鮮到底有多少支持率,而朝鮮的民心是否真的不喜歡清軍等等,這一切當然不能只聽崔哲皋的一面之詞,不過有了崔哲皋這個內線,當然是好事情,也要加以利用。 因此商毅首先下令情報外,立刻安排人員、潛入朝鮮去打探情況,先把朝鮮的俱體情況弄清楚,另外目前中華軍的目標還是南方,朝鮮也還可以放一放,并請崔哲皋幫助掩護。 崔哲皋當然也是滿口答應,因為既然是像朝鮮派遣情報人員,也就表示商毅有像朝鮮用兵的意圖,雖然并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目地,但這樣的結果也很不錯。 當然為了加強崔哲皋對中華軍的信心,商毅也讓人安排崔哲皋,參觀了兩場陸軍的cao練,一場炮兵射擊訓練、一場是火槍兵的突擊訓練,和一場水軍的水上炮擊訓練。 這三場實彈訓練也讓崔哲皋大開了眼界,中華軍使用的火器,他別說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怪不得中華軍能夠大敗清軍的,以這樣的實力,打敗駐守朝鮮的清兵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啊,而因此這也讓崔哲皋信心更足,看來自己這一寶是押對了。 隨后商毅又賞給崔哲皋二百兩黃金,讓他和選出的第一批情報人員一共是五個人,返回朝鮮,開始收集各種情抜。 雖然說現在情報處并沒有專門針對朝鮮訓練過的情報人員,但情報處成立至今,也有六七年時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并且也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情報人員,而竿朝鮮雖是異國,但中文可以通行,語言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對朝鮮人的特點不清楚,那么就可以先裝扮成清廷的漢旗人,也不會讓人懷疑,加上又有崔哲皋等人作內應,因此這一次任務乃然還是有很大的成功機會。 就在處理朝鮮的事情的時候,商毅的注意力也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西南,首先是向吳三桂勸降的工作,在崔哲皋等一行人離開南京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了。 責付給吳三桂送信,勸降的人選也從川軍的投降人頁中選出來,這人叫馬斌,原來的官職是千總,他本來是吳三桂還在山海關時候的舊部,隨吳三桂一起降清,一直混到現在,而且居他自己說,和吳三桂還有幾面之識,現在在中華軍里,擔任一個排長的職位,軍銜是中尉,聽說中華軍在招募到四川去給吳三桂送信的人,立刻自告奮勇的請令。 而商毅了解了他的情況之后,也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因此也鼓勵了他幾句,承諾等他回來之后,就給他晉級到上尉。 這封信是以商毅的名議寫給吳三桂的,在信中勸告吳三桂,現在天下大勢,南京政府己經占居了絕對的優勢,雖然四川地勢兇要,易守難攻,但自古以來,四川都不是可以立足建國,或割據稱霸的地方,一但中華軍大舉入川,必然直搗成都,川軍絕不是對手,而這時百萬清軍都己被中華軍消更殆盡,清廷已經奄奄一息,躲在北京茍延殘喘;南方的三個南明朝廷,也己被中華軍消滅了二個,剩下一個永歷朝廷逃到貴州,也是名存實亡,因此四川已無援可求,只是自己不想看來川中百姓受刀兵之苦,同時也希望吳三桂能夠念及百姓疾苦,放棄抵抗,拱手歸降,保全川中百姓,則是功德無量,也不枉吳三桂在川中過了三年時間。 同時商毅也給吳三桂開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只要吳三桂開城納降,那么以前投降清廷,獻出山海關,后又幫助清廷,南征北戰這些等等所做所為,都可以一筆勾消,既往不咎,并且保證吳三桂以及家人親人、部下的生命財產安全,人人都有妥善的安排。 商毅甚致還允諾,如果吳三桂投降之后,還想帶兵,可以給他一個軍長的職位,軍銜可以定為中將,所轄部可以有三個師的編制,士兵、軍官、軍部成員,全部由吳三桂自己選定,推薦,統戰部決不干涉,只派教官對士兵進行訓練,并且保證軍餉、糧草、物資、武器、彈藥供應,而且成軍之后,暫歸湖廣軍區管轄,等全國統一之后,重新設立軍區,除南北直隸地區之外,其他軍區可以甴吳三桂自選希望駐扎的軍區。 應該說商毅給吳三桂開出的條件確實很不錯,因為軍長在中華軍的里面,己經高級官員,至少也相當于明朝的總兵街,而且在中華軍里,軍長一般都是少將銜,只有極少數資歷深的,才會是中將銜,而商毅直接就給了吳三桂一個中將銜,如果換成傳統的品級,按元帥正一品,大將從一品,上將正二品,中將就是從二品,雖然總兵在明朝已經算一品大員了,但實際上,四品、五品的地方知府、知州都比總兵的地位高,而中華軍不興什么文官節制武將的那一套,是什么級別,就是什么地位,因此軍長的實際地位也遠比明朝的總兵高得多。 另外一個軍的正常編制,最多也就兩個師一個旅,而吳三桂從管轄的軍可以編制三個師,人數超過三萬人,軍官也由吳三桂自己挑,實際就等于是把這個軍算成是吳三桂的私軍了,在目前南京政府占據馬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這樣的條件確實是相當豐厚了,如果吳三桂還不知好歹,不愿投降,那么商毅也不打算再和他多客氣了,直接就開打。 南明的紹武、永安兩個朝廷被中華軍滅亡,當年投降清廷的三順軍中,唯一的幸存者尚可喜也死于非命,永歷朝廷也被趕出了廣西,逃到了貴州,這些消息對吳三桂的打擊也相當大,他當然清楚,中華軍的下一步一定就是進攻四川,因為四川就在南京的上游,現在是對南京政府威脅最大的勢方。 吳三桂也算是這個時代比較出色的名將,當然知道,僅靠四川一省,絕對無法與南京政府對抗,四川的地勢雖然險要,但也無法抵擋中華軍的進攻,當然,吳三桂也不是死強到底的人,也不是沒有想過,向南京投降,利用自己手里現有的籌碼,再搏一搏,就好像當年引清軍入關一樣,但現在不同于當年,清廷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須占領山海關,而且清廷是異族,入關之后,還必須依仗自已這樣的漢族將領,因此自已也有和清廷討價還價的本錢,但這些條仵都不能用在商毅身上,因此吳三桂也十分杯具的發現,自己根本拿出不少籌碼來和商毅對博。 但吳三桂又不愿在川中束手待斃,因此下令在川中征集百姓,訓練從軍,以加強自己的兵力,同時又派人去北京和清廷聯絡,請求和清廷聯盟,等中華軍來進攻四川,清廷就從關中出兵,夾擊中華軍,并且又派人到貴州,朝見朱甴榔,看一看現在永歷朝廷還有多少力量,是否可靠,反正現在也是病急亂投醫,抓住啥是啥。 而就在這時,馬斌帶著商毅的信,來到了成都。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七五章 勸降吳三桂(下) 這是商毅第二次給吳三桂寫信,上一次是清軍第二次南征期間,當時清軍剛剛占領了南京,準備調吳三桂部去和商毅火并,但商毅的一封信讓吳三桂改變的主意,才有了后來吳三桂引兵入川,割據一方,當了幾年的土皇帝癮,在幾年前吳三桂回想起來,還為當時自己當機立斷贊嘆不己。 而現在回頭再看,原來商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人家都快統一天下了,而自己也收到了商毅的第二封信。 吳三桂到是很認真的將商毅的信反復看了三遍,差不多都能背下來了,現在各方勢力對中華軍的編制、官職、官級都十分清楚,因此吳三桂也能弄得眀白,商毅給自已開出的什么條件,換算到眀朝或清朝,是爫么位置。 憑心里說,吳三桂也認為這樣的條件確實很不錯了,畢竟以雙方的實力對比來說,能有這樣的條件,己經很不錯了,如果自己和商毅異位相處,自己肯定不會開出這樣優越的條件來,還允許有三個師的編制,能有一個師就不錯了,因此如果是在幾天以前,吳三桂也許就一口答應下來了。 但就在這期間,吳三桂己經得知,云南的大西軍己經歸順了永歷朝廷,居說擁有兵力三十萬,雖然當然是吳三桂把大順軍趕出四川的,但現在畢竟唇齡相依,大家還是可以聯合一起對付中華軍的,而北京那邊也傳來消息,拒絕與中華軍議和,皇帝福臨也宣稱,要和中華軍絕一死戰,因此吳三桂也覺得現在的局勢,似乎有所轉機。 其實從心里來說,吳三桂并不想投降,畢竟在四川當了三年多的土皇帝,我的地盤我作主的感覺,當然比當初在山海關當一個總兵要強得多,現在又要他回去受制于他人,當然有一些抵觸情緒,而且吳三桂心里也清楚,盡管商毅開出的條件確實很優厚,但等自己真的投降過去之后,那可就是完全受制于人,全看商毅的良心了,雖然說有三個師的編制,但區區這三萬多人,又能有多大作用,而且糧餉、武器、彈藥全部都不甴自己控制,用不了幾年,自己部下的土兵就都會被拉隴過去,當然從商毅的立場來說,既然開出了這樣的條件,不會一點反制的能力不保留。 吳三桂也知道,現在自己、永歷、清廷三方捆在一起,也不見待是南京政府的對手,但如果借永歷、清廷二方的力量,在談判桌上為自已再多爭取一些利益,應該還是有可能的。 因此吳三桂思了幾天之后,也給商毅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為了川中百姓的利益安全,愿意投降南京,消除刀兵之難,但向商毅提出的條件是:一、在答應自己的官職、官級基礎上,要求封自己為王,因為投降南京,總不能沒有爵位吧,而自己在清廷就己經封王了,當然不能更差了,二、自己的軍隊只編三個師不夠,要求再増加兩個旅,并且就駐守在四川不動,也不外調;三、自己投降南京,但中華軍不能進入四川,可以遣使入川,接授自己的投降,并派遣文職行政官員入川理事,管理各項事務,自已將全力配合,四川的軍務保護,都由自已改編之后的部隊來管理。 一方面,吳三桂是和南京政府討價還價,多爭取一點利益,另外也是想拖延一點時間,也看看永歷、清廷那邊有什么動靜,因為先前的消息,只是聽說,自己派出的人都還沒有回來,而自已的信送到南京,商毅再給自己回復,這一去一來,少說也要一個月的時間,那樣自己也能夠得到想要的信息,然后再決定下一步的打箅。 但出乎吳三桂的意料,就在七天之后,就收到了商毅的回復,而且這一次商毅對吳三桂提出的三個條件逐一回答,第一條,現在南京政府并未定制爵位,因此不可能馬上封吳三桂為王,等以后制定了爵位,再酌情加封;第二條,吳三桂部的軍隊只能編制三個師,多一兵都不可能,而且只要是中華軍,都必須聽從調令,無論分在那個軍區,都有出兵、調任、換防的義務,絕不可能孤守一地;第三條,一但吳三桂投降,中華軍必須開進四川,接管四川的防務,而吳三桂部的人馬,是否駐守四川,需要聽湖廣軍區分派,不得違抗。 而在信的最后,商毅以極為嚴厲的措詞,警告吳三桂,南京政府統一國家的決心,決不動搖,四川是注定要收復的,派人勸降,并不是中華軍不敢來打四川,而是希望能夠和吳三桂一起和平解決四川的問題,讓川中的百姓少受一些苦難,因此不容易吳三桂討價還價,并責誠吳三桂限期回復,否則中華軍就視吳三桂拒絕了和平,選擇戰爭。 看完了信之后,吳三桂也不禁有些上火,畢竟現在吳三桂的身份不同了,是一方的霸主,在四川這一畝三地上,他就是土皇帶,這幾年以來,還從來沒有人用這樣的口氣對他說話,就是清廷也是客客氣氣,而商毅完全就是一付,不是我打不過你,而是懶得動手打你的口氣,當然令吳三桂有些接受不了,既然商毅以為可以硬吃自己,那么不妨就打一仗看看。 雖然說吳三桂也知道,自已的整體實力不如中華軍,但并不是不能打一仗,這時中華軍已經攻占了夔州府,但那是趁著川軍屯兵于東南,東北空虛,才被中華軍襲擊得手了,現在吳三桂已將通向夔州府的各個要路都派下了重兵,據險把守,雖然說中華軍的火器,但想要突破這些險隘,也要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等中華軍在四川久攻不下,或者傷亡重大的時候,再說動清廷和永歷朝廷,分別從南北出兵夾擊,說不定還能挫一挫中華軍的銳氣。 當然吳三桂還不敢奢望到就此一舉就擊敗南京政府,或令南京元氣大傷,畢竟現在南京政府的基礎雄厚,一二次敗仗,還是扛得起來的。 因此吳三桂也下令眾將,加強夔州府一帶地區的防守,嚴守陣地,皆共存亡,凡是有不戰而退,棄守陣地者,必斬不赦。 只不過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中華軍并沒有從夔州府發動進攻,而是從湖北湖南兩省交界的石牙關出擊,首先攻占了黔江縣,然后又進取彭水、武陵兩縣,沿涪陵江一路西進,直逼涪州。 吳三桂接到涪州的告急之后,也不禁大吃一驚,萬萬也沒有想到,中華軍并沒有從自已布下了重兵防守的夔州府一帶進攻,而是從四川中部的黔江開始。 這并不能說吳三桂的判斷有誤,因為現在中華軍基本已經占領了夔州府全境,四川湖北邊境的險要地段,都己被中華中突破,而且中華軍在夔州府境內己集中了湖廣軍區的三個軍,總兵力八萬有余,在軍中還有原來的大順軍、忠貞營余部,熟悉這一帶的路途地區,沿官道向西可以直逼成都,沿長江逆游而上,可以進取重慶,正是用兵之地,因此換了是誰,都會把重兵布置在這一線上。 而在四川湖南交界一帶的地區雖然留守的兵力不多,但這一帶地區的山勢險峻、道路崎嶇、關隘林立、汢河縱橫,交通極不方便,只能攜帶少量輕小火炮,而中重型火炮根本無法攜帶,而且后勤困難,因此中華軍決不會從這里發動進攻,但吳三桂卻沒有想到,中華軍偏偏沒有從夔州府這一線,而是從防守薄弱的四川中部發動進攻。 現在川軍在四川東北一帶的防線布置是,由夏國相領六萬人馬,駐守渠縣、擋住中華軍西進,王緒領三萬人馬駐守渠縣以北的東鄉且,保護夏國相部的側翼;胡國柱領六萬人馬,駐守忠州,遏斷長江,防止中華軍沿江而上,在這一線上,共計布置了十五萬大軍,分別從北、西、南三個方面,堵住夔州府的中華軍,也算是防守嚴密。 涪州位于涪陵江與長江的交匯口處,向西離重慶只有二百余里,向東北離忠州只有一百六十余里,因此中華軍由黔江突入四川之后,直逼涪州,駐守在忠州的胡國柱就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中,如果中華軍再攻占了涪州,那么連重慶都危險了。 重慶是四川僅次于成都的重要城市,重慶失守,四川也就等于丟了一半,因此重慶決不容有失,吳三桂也緊急下令,命部下的大將馬寶、郭壯圖兩人領五萬人馬,夜星趕到重慶去駐守,同時下令駐守忠州的胡國柱,立刻向西北撤到墊江縣,向駐守在渠縣的夏國相靠隴,這樣也將防線甴全力堵住夔州府的中華軍進攻,變成了由順慶府到重慶府,由北向南的一字防線。 而完成這條防線的關建,就在于胡國柱部能否順利的退守到墊江縣,但中華軍怎么可能錯過這樣的戰機呢。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七六章 入川之戰(一) 率領中華軍由黔江縣攻入四川的,是段鵬率領的南京軍區的第七軍、第二十軍。 因為跟據前線的回報,川軍在夔州府一線聚集了重兵防守,在各個險要地段都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雖然中華軍在火力上占了優勢,但發動強攻,還是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商毅才決定,從川軍防守薄弱的黔江地區入手,一舉從四川中部插入,直搗重慶府。 不過川湘邊境一帶的交通不便,因此段鵬決定,以第七軍的特種師為先鋒,首先發動對黔江的進攻,主將段鵬本來就是特種兵出身,對這種山地行軍作戰的方式有足夠的經驗,當年就是他率軍攻克了天險仙霞關,而且這一次出戰,特種師為了輕裝上陣,把全師所有的火炮全都放棄,毎名士兵只帶了足夠的火槍彈藥和手榴彈,和一些單簡單的工具,以保障部隊的行軍速度。 同時為了隱藏自己的行蹤,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華軍并沒從湖北西南部的施南地區直接進攻黥江,而是選擇從湖南西北的石牙關進入四川,石牙關位于黔江東南一百多里的地方,正好是在黔江地區以外,中華軍從這里進軍,而且基本選擇的是山路,經過了兩個晝夜的行軍,行程一百六十余里,迂回到黥江縣的南側,而行蹤絲毫也沒有被川軍發覺。 而中華軍白天躲在深山里休息,等到天色晚下來之后,段鵬才下令,向黔江縣發動進攻。 這時川軍的主力都集中在夔州府一線,但在黔江縣還是駐守了五千人馬,畢竟這里也里雙方的邊境接壤地區,吳三桂不可能不留一些兵力駐守,但黥江的守軍劉洪認為黥江一帶地勢險要,道絡崎驅,而且中華軍從這里進攻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十分大意,沒有嚴加守衛,再加上中華軍迂回到了黥江縣的南側進攻,而且又是在晚上才發起進攻,更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果等中華軍殺到黥江縣城前,城上也沒有幾個守夜的川軍士兵,大部份人都己經進入睡夢中了。 而中華軍的突擊隊立刻拋出了飛爪,向城墻上攀爬,守夜的士兵雖然還想阻攔中華軍登城,但人數太少,中華軍的突破點有二十余個,根本就防不勝防,而且中華軍的士兵平時都是訓練有素,整個爬墻的過程只用了十幾秒的時間,第一批士兵就登上了黥江縣的城頭。 守城的士兵見中華軍的士兵已經蹬上城墻,也在繼續抵抗,紛紛向城內退去,呼叫援軍,而中華軍的士兵趁機占領了城墻,打開城門,放大隊人馬進城。 中華軍的部隊突入城中,立刻長驅直入,殺向縣衙,雖然在中途遭到了川軍的攔擊,等雙方交戰了不到二十分鐘,就被中華軍打得狼狽退逃,中華軍一直殺到了縣衙門前,這時黥江的守將劉洪才剛剛穿帶好了盔甲。 “轟!” 縣衙的大門被中華軍用手榴彈炸開,中華軍殺入縣衙中,而劉洪見勢不妙,只好棄械投降,到天明的時候,中華軍己完全控制了黔江縣城。 天亮之后,段鵬只留了兩個營在黔江城里駐守,并且派人催促駐扎在施南地區的大隊人馬盡快入川,自己帶領著其他的部隊,立刻出發,去搶占彭水縣。 彭水縣位于涪陵江的上游,在黔江縣西部約八十余里的地方,中華軍一路急行,雖然是在山路中行軍,但進行的迅速仍然極快,到晚上四更左右的時候,大軍到達到了彭水縣,隨后立刻就像彭水縣發動的進攻。 因為彭水縣的位置相對靠內,因此無論是駐軍還是警備力量,都遠遠不及黔江,而且這時也沒有收到黔江失守的消息,當然也就更沒有想到中華軍會如神兵天降一般,殺到彭水縣來,結果中華軍爬上城墻,打開城墻,沖入城中等過程中,彭水縣里居然連一點反應都沒有,有些夜間活動的人見了,還以為是川軍在夜間行動。 等中華軍殺進縣衙的時候,彭水縣的知縣孫誠正摟著自己的小妾,還在呼呼大睡著,從中華軍攻城,一直到控制彭水縣,只用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 而攻占了彭水縣之后,段鵬仍然沒有停留,繼續沿涪陵江向前挺進,又于當天傍晚間,趕到了武隆縣,再次襲擊得手,又占領了武隆。 就這樣中華軍在不到三天的時間里,從四川中部挺進,連繼攻占黔江、彭水、武隆三縣,深入四川境內二百余里的距離,一共殲滅川軍二千余人,俘虜四千五百余人,自身僅僅只陣亡了十六個人,另外有三十三名士兵受傷。 盡管中華軍的傷亡幾乎可以不計,但因為連續的急行軍,擔任先鋒的特種兵師的官兵也都十分疲備,畢竟在這三天的時間里,幾乎是日夜不停,爬山涉水的趕路,再不就是搶關奪城,都己經到達極限了,另外在黔江、彭水二縣的留守兵力也用去了一個團,因此段鵬只能在武隆縣暫時駐扎休息,同時也派人催促大軍盡快趕來支援。 其實率領大軍隨后趕進的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何沖也知道,段鵬帶領看特種兵師是孤軍深入,雖然打得順手,但也存在著非常大的風險,因此在接到了段鵬的戰報,得知中華軍己經占領了黥江之后,何沖也下令部隊,加緊行軍,盡快進入四川,和段鵬的部隊匯合。 但大隊人馬的輜重眾多,不可能向特種兵師那樣輕裝上陣,結屎等何沖率領大軍到達黔江之后,段鵬己經攻下了武隆,離黔江還有一百四十多里的路程。 而何沖也擔心段鵬率欦特種兵孤軍深入,師老兵疲,而且彈藥消耗,恐怕有危險,但他又怕段鵬還向前進攻,大軍的行進速度肯定沒有特種兵快,因此立刻下令第七軍的三旅,也輕裝出行,盡快趕去和段鵬部匯合,以増強段鵬部的兵力,為了讓三旅盡快趕上特種兵師,士兵們將鐵索背心都脫掉,也不帶手榴彈,毎人就一支火槍,六十發彈藥和三天的口糧,就這樣上路了。 好在是段鵬并不是有勇無謀,只知一頭猛沖的人,攻下了武隆之后,就在原地駐扎,等待后援兵力,結果三旅經過了一天一夜的急行軍之后,終于到達了武隆縣,和段鵬匯合,同時也把特種兵師的另一個團也帶來了。 得到了第三旅的増援之后,段鵬也十分高興,留下第三旅在武隆駐守,自己帶領著集合了全部兵力的特種系師,向涪州又發動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