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節
書迷正在閱讀:荼蘼、萬界監獄長、病弱大佬靠我走上人生巔峰、在下神羅公司保潔阿姨(ff7同人)、[美娛]女神萌約、無限分身的撈錢狂人,能不能修仙、非自然進化[無限]、我的紈绔同窗、重生七十年代繡娘、穿越之蘇家有女初長成
商毅道:“福建、兩廣都好說,但貴州和四川兩省地勢險要,山多林密,也不好打?!?/br> 葉瑤瑱笑道:“我看你是鉆了牛角尖了。以我們現在的實力來說,無論是北清還是南明,都不是我們的對手,因此無論是先南后北,還是先北后南,都無所謂,最多也不過是早一二年或是遲一二年的事情,哥哥心系天下,希望國家早日實現穩定,好休養生息,推廣新政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凡事欲速則不達,還是循序漸進得好啊,而且哥哥今年也不過才三十出頭,這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也不用急于這一時。正如哥哥所說,征戰之事最忌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那怕選的并不是最好的,但也比不選要好啊?!?/br> 商毅聽了之后,也點了點頭,這才覺得在向南向北的問題上,自己確實有些患得患失,以前是因為有清廷這個強大的對手存在,離真正統一中國還早,因此在南北問題上首選自然是全力對付清朝,沒有那么多其他的想法。而現在清廷基本已被徹底失敗,結果想法反而多了起來。就像是一場球賽,在0比0的時候,全隊的思想還都能保持統一,但在1比0領先之后,往往容易出現混亂,有人想乘勝進攻,擴大戰果,也有人想全線退守,保住領先優勢,結果反而自亂陣腳。這種情況在中國隊身上可是經常出現的。 葉瑤瑱所說的并沒有錯,現在自己己經占有絕對的優勢,無論南北,說滅誰就滅誰,因此現在最要的不是選擇,而是盡快決定,這樣才能讓官員、士兵、南京各界的人士統一思想,不致于出現思想混亂的局面。因此商毅也點了點頭,道:“你說的有道理,反正先打誰后打誰都差不多,總是都要打的?!?/br> 說著商毅用力抱著葉瑤瑱,在她臉頰上親了一下,道:“看來我要好好獎勵獎勵你哦?!?/br> 葉瑤瑱聽了,趕忙從他懷中掙出來,臉色飛紅,道:“誰稀罕你的獎勵,現在差不多也到晚飯的時侯了,我去看看莞兒怎么樣?!闭f著,逃似的離開商毅身邊。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三六章 向南向北(三) 雖然商毅也想通了,先打誰后打誰都差不多,但也這并不是說馬上就做出決定,總是還要比較一下,先選擇一個容易的動手,不過商毅也給自己定出了一個時間,在十二月十五日之前,一定要做出最終的決定。 不過首先被商毅排除掉的,是對南北兩線同時用兵。 盡管以現在中華軍的兵力來說,確實已經可以支持雙線作戰了,但戰爭從來都不僅僅是兵力的多少的事情,還有后勤保障,物資供應,這些又涉及到征調民役。而雙線作戰的人力物力消耗,由其是在完全不在一方向上的兩個戰場上作戰,要比在單一的戰場大得多。因為這就需要設立兩個后勤供應中心,什么都必須是雙份供應。假設說在南北兩條戰線上分別投入十萬兵力作戰,那么所需用后勤保障的人力物力,要遠遠超過只在一條戰線上投入二十萬兵力作戰的需求量。因此任何形式的雙線作戰,都不是上策,要盡力避免。 雖然說以目前南京政府的實力,還是供得起這樣的消耗,但在現在大局己定,勝券在握的時候,也沒有必要選擇這種消耗過大的雙線作戰。而且經過了中原大戰之后,南京政府為戰爭儲備的物資也己經消耗了大半,白銀的庫存到是還足夠,但物資己經不那么充裕了,如果再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要么加征稅收,要么大量發行貨幣,引發通貨膨脹,才能保證戰事的供應,而同時還需要征調大量民役來保證后勤運輸供。因此最理想的做法還是控制戰爭的規模,南北二線一線主攻,一線主守,這樣一邊打仗,還可以一邊慢慢積累國力。 因此商毅也排除掉其他的因素,僅從純軍事角度考慮,南北二線進行對比,首先是現在清廷己經元氣大傷,在短時間內沒有力量再向中華軍發動進攻了,而全面恢復到戰前的國力,估計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而南明各朝這幾年都沒有發生戰事,還都保持著相當的實力,有能力發動戰爭的能力。 其次從心理上來說,這時清廷的大臣和武將,對中華軍己經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心理,就算國力有所恢復,也未必敢輕易向南京政府發動戰爭,就算朝廷下令,前線的軍隊也會再三考慮;而南明各朝因為和中華軍交戰較少,而且南明的皇帝和執政大臣又多以正統自居,這種顧慮也少得多,因此如果中華軍向北用兵,南明肯定會在背后搗亂,而相反如果中華軍舉兵向南,清廷出兵的機率就小得多了。 再次是現在商毅政權的重心還是在南方,因此向南用兵,戰線也要比向北短得多,可以直接以南京為后勤基地,另外南方的福建,廣東、廣西均是沿海地區,可以發揮中華軍的海軍優勢和海路運輸能力,因此從消耗上說,向南也比向北要小。 最后一點是中原地區久經戰亂,現在己經十分荒廢,現在剛剛收復,急需要招撫居民,恢復生產,如果繼續對北方用兵,中原地區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因為所有的軍隊,物資、用度的調配都要從河南省通過,必然需要從河南省抽調人力物力,甴其是開年之后,馬上就要開始春耕,如果在這時進攻北京,也會對中原地區春耕造成一定的影響。那么恢復重建工作就還要推后。 基于這幾點因素的考慮,商毅也逐漸傾向于先平定南方,然后再向北用兵。 而就在這時,又發生了二件事情,也促使商毅的想法最終被確定下來。 一個是清廷向南京派出使者,正式向南京政府提出了議和的請求。 原來在福臨和幾名親信大臣商議決定,以割讓土地和稱臣為條件,與南京政府議和,并委任濟爾哈朗付責擬定議和的詳細條件,濟爾哈朗和洪承疇、范文程等人進行了詳細的協商之后,決定可以向南京政府割讓陜西省的西安、鳳翔、漢中、鞏昌、泯州、洮州六府,或是山西省的平陽、汾州、遼州、泌州、潞安州、澤州六府。如果勢不可解,甚致可以將陜西全省都割讓也南京。 因為現在的淸廷對陜西的控制力度很差,幾乎是孤懸于西北,而且陜西在明末的時候就經受十幾年的戰亂,社會生產幾乎全被破壞,而清廷入關之后,雖然也在陜西搞過屯田開荒,招撫流民,但又因年年征戰,這些工作大部份都流于表面,加上年初的時候,陜西也爆發了反清的起義反正,本來稍有一點起色的恢復重建,又被破壞了大半,因此現在陜西的情況和明末相比,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這樣一來與其還強留著陜西,還不如把這個包袱甩給商毅去背,如果商毅接手了陜西,也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恢復重建,一但弄得不好,還容易激起民變,要是再鬧出一次流寇作亂,也夠商毅受的,致少拖住他二三年的時間,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在稱臣的條件上,確實讓濟爾哈朗等人花了一番腦筋,最后做出的決議是清廷可以對南京取消國號,稱商毅為南國之主,而清廷自稱北國之主,兩國之主可以兄弟相稱,商毅稱兄,福臨稱弟。 因為現在商毅只是稱王,而并沒有稱帝,因此雙方以南北之主互相稱呼,對商毅來說,這等于是變相承認他是南方的皇帝,也算是提高了他的尊號,而雖然清廷不能自稱為帝,但在尊號上和南京還是保持平等,也算保住了面子。而締結兄弟,因為商毅的年齡比福臨大,可以稱兄,在說法上當然好聽一些,而福臨只是因為年齡小,才以弟自稱,這樣也說得過去。 也可以說,弄出這些條件來,濟爾哈朗和洪承疇、范文程也確實是煞費了一番苦心,把漢語中的文字游戲玩得出神入化,當然從割讓土地上來說,也確實是做出了相當的讓步,現在清廷在關外一共也就只剩下河北、山西、陜西這三個省,而且其中以陜西的面積最大,這一下就割去了近四成的土地,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目地,但付出的代價也絕不算少了。 福臨對這些條件也比較滿,至少是保住了山西和京師,再加上關外和蒙古,如果清廷再好好休養幾年,也未必不能再和南京爭一爭。而且在稱臣上也不算,其實也并不是讓福臨真向南京稱臣,而是和商毅稱兄弟,誰讓福臨的年紀小吧? 因此福臨也立刻下旨,命濟爾哈朗派人與南京聯絡,試探南京的態度。 第二個是臺灣的沈壽崇向南京發來的報告。原來南京與荷蘭絕交之后,商毅下令驅逐了荷蘭商館,同時也下令駐守臺灣的沈壽崇,命他驅逐臺灣的荷蘭人。沈壽崇接令之后,立刻向臺灣的荷蘭人下達了通告,要求荷蘭人撤出臺灣,而這個要求也理所當然的被荷蘭人拒絕。而沈壽崇也隨即下令出兵。 這時中華軍在臺灣有一個旅的正式駐軍,是隸屬于南京軍區管轄,另外大約還有一萬多的民兵部隊,旅長是沈壽崇的弟弟沈壽峣,不過只有一個團配備了火槍,另一個團還是用冷兵器。但這時荷蘭人在臺灣的總兵力只有八百多人,加上當地土著組成的軍隊,也不超過一千五百人,而且土著也沒有火槍,因此雙方的兵力懸殊極大。 另外這時的臺灣己有大陸的漢族移民近三十萬,本土的歸化土著六萬余人,歸化的日本人也有三萬多,還有被勞動改造的俘虜三萬余人,總人口數超過了四十萬,而歸化荷蘭的土著只有一萬多人,因此雙方的后援力量相差更大。結果雙方交戰,荷蘭人被殺得大敗,在臺灣占領的土區也都紛紛被中華軍占領,歸化荷蘭的土著不是投降,就是被中華軍滅族。最后荷蘭人的殘余力量都退進了赤嵌城和熱庶攔城這兩座城里駐守待援。 赤嵌城和熱庶攔城是荷蘭人在臺灣修建的兩座要歐洲塞式的城堡,當時本是打算防備西班牙人的進攻,就可西班牙在呂宋修建馬尼拉城是一個道理,因此這兩座城都修得十分堅固,而臺灣的中華軍缺少重型火炮,一時也難以攻破這兩座城。 而這時中華軍正在進行中原大戰,當然不可能給臺灣分撥兵力和武器,于是,沈壽崇也只好下令,將赤嵌城和熱庶攔城團團圍困,想困得荷蘭人彈盡糧絕,不得不獻城投降。到現在己將兩城困了一個半月了,但就在這時,沈壽崇聽聞一些呂宋的商人說,荷蘭的巴達維亞當局己經收到了消息,準備向臺灣派遣援軍。于是沈壽崇和兄弟一商議,認為臺灣的中華軍缺少火器,難以攻破兩城,而正好現在中原大戰己經結束,中華軍大獲全勝,于是兩人立刻聯名向南京發來報告,希望南京能夠支持臺灣的戰斗,就算不能派兵來,如果兔撥來二十門重型火炮也可以。 收到了這兩份消息之后,商毅也立刻下令,招集內閣和統戰部的主要成員,首先開會討論與清廷議和的問題。因為是否與清廷議和,既是南京政府的內政問題,但同時也是軍事問題,因此招集雙方同動開會討論。畢竟在許多時候軍政都是緊密相連,不可能分開的。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三七章 向南向北(四) 首先眾人基本都贊同,可以與清廷進行議和的談判。 對議和這一點,南京的眾官員都并不拒絕,因為現在雖然還沒有正式宣布,但內閣和統戰部的成員也都基本清楚,現在商毅傾向于先平定南方,既想和清廷一時打不起來了,那么坐下來談一談也沒有什么壞處,畢竟南京政府現在是占主動權的一方,如果談得好了,也許在談判桌上就能解決大部份的事情,也省得出動軍隊,還免去了一大筆開支,同時也可以集中全力對付南方。 因此會議很快就轉向討論到這次議和的條件,眾人一致都認為,如果清廷要議和,那么首先要做出的讓步是,退還所有的中原土地,這一點絕不能含糊。 當然俱體的退出范圍也有好幾種意見,有人認為是以退出北京為標準就可以了,因為北京一到手,商毅就可以舉行稱帝了;也有人覺得清廷應該退出山海關,以及錦寧等地才行;還有人認為連遼東也要退出來,清廷只能回到以前的建州,努兒哈赤起事之前的地方去。 商毅經過了認真的考慮之后,認為僅僅只退出北京,是肯定不行的,因為只要清軍的勢力還在山海關的范圍已內,北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僅僅只是一個像征意義,作用不大;而要清廷連遼東也要退出,估計清廷絕不會答應,因為那就等于是變相的亡國了。因此商毅認為,恢復到清廷入關之前的狀態,既雙方以長城為界,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清廷的勢力全線退出長城以北,這個條件還是可以接受的。而錦寧地區,到是可以再商量,這一次收不收回,到并不是大事。 如果按這樣的條件談成了,那么南京政府不動一刀一槍,就可以收回了陜西、山西、河北三省,約有近七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收復了崇禎時代的所有土地,對全國也算說得過去,也算是在談判桌上取得對清廷的重要階段性勝利。 而且這一來,整個北方基本可以穩定下來,就可以全力投入平定南方的戰斗中。而對清廷來說,至少還給他們留出了一塊立足之地,以現在清廷的實力,他們應該清楚,根本就不可能守住關內的地方,因此這也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了。 當然這并不是說商毅就準備把關外的地方放棄了,而只是把關外的地方可以暫緩一步,等徹底平定了南方之后,再回過頭來,出關渡海,而且商毅的最終目標可不僅僅只是一個遼東,還包括東北三省、外興安嶺、新疆、青海、西藏這些邊遠地方,全部都在商毅的計劃之中。 致于和清廷達成的議和協議,商毅當然不會被這種所謂條約協議所限制,條約協議能否真正生效,又能保證生效多久,從來都不是以信義為基礎,而是憑實力作保障的。 致于什么賠款、稱臣之類,商毅也交給內閣去討論,因為一但清廷退出關外,估計也賠不起多少錢,南京政府一年也不缺這幾十萬兩銀子,而稱不稱臣,對商毅來說,更無所謂了,他從來不在忽這種表面上的東西,而且這次議和本身也只是一個權易之計,反正早晚商毅都會徹底收拾清廷。 眾人也都認為商毅決定的議和要求,對目前的南京政府來說,是可以接受,而且也相當有利,因此也決定以此為基礎條件,和清廷進行議和。 見眾人都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商毅也點了點頭,對李巖道:“李先生,那么這次和清廷議和,就由你來付責吧,就按這些原則和他們談,助手你可以自己選?!?/br> 李巖也起身施禮,道:“回稟大王,臣立當盡力,不過如果清廷不接受我們提出的議和條件,那又該怎么辦?畢竟現在只是我們這邊一廂情愿的想法,清廷是怎樣想的,還不好說。如果他們只同意退出陜西、或是山西的地方,我們是否也答應。如果現在我們轉向南方用兵的話,北方總是暫時停止了進軍,如果能通過議和收回其中一些地方,是否可以接受?!?/br> 商毅想了一想,搖了搖頭,道:“不,那樣的話就停止議和,這一次談判,要么全部收回長城以南的土地,要么就不用議了,只收回一部份土地,對我們來說作用不大,而且陜西、山西破壞嚴重,收回來在短期內還是負擔,我們現在沒有必要背上這個負擔?!?/br> 李巖點點頭,道:“臣都清楚了,請大王放心,這次議和,定不辱使命?!?/br> 商毅道:“好了,沒有什么事的話,大家就散會吧?!?/br> 眾人紛紛起身,向商毅施禮告辭。等李巖走到門口的時候,商毅忽然道:“李先生,請等一下?!?/br> 李巖止步回頭,道:“大王,還有什么事情嗎?” 商毅道:“這一次談判只是雙方初次接觸,可能不會一次談成,但我還有一件事情,這一次應該是可以馬上談,因此也要拜托先生了?!?/br> 李巖怔了一怔,道:“是什么事情?” ———————————— 既然決定與清廷議和,也就意味著中華軍在北方的用兵暫時停止,因此在第二天,內閣和統戰部也正式向所有官員宣布,中華軍的戰線將轉到南方,先解除自己的后顧之憂。隨后商毅下令,委任李巖為談判大使,全權付責與清廷的議和談判。 這一決定公布之后,就表示中華軍攻取北京的時間會向后推遲一些,當然商毅稱帝的時間也就向后推遲了。因此有一部份等著受封加爵的官員,也都頗覺失望。 但這一決定是商毅做出,官員們也都不好說什么,畢竟從表面上看,損失最大的還是商毅本人,因為他稱帝的時間向后推遲了,而且這個決定也符合目前局面的情況,在自己的背后老是有人在背后搗亂,也確實是個麻煩。不如先把這個麻煩解除掉。南京的官員們對向南的戰事到是都充滿了信心,幾十萬清軍都被中華軍打敗了,區區三個南明朝廷又算得了什么?那還不是手到病除。 而且商毅奪取天下建朝登基己成了定局,不過是早幾年晚幾年的事情,還可以趁著這次戰事,爭取多立一點功勞,等到了商毅稱帝,大封群臣的時候,還能為自已増加一些籌碼,說不定能更進一步。因此這樣一想,也有不少官員都釋然了。 同時統戰部也做出一系列安排,在北方的防線上,調湖廣軍區第十三軍駐守南陽、而原先駐守南陽的第八軍退回襄陽府,將沿漢水西進,進攻川北,牽制四川的兵力;淮南軍區的分配暫時不動,兩個軍守邊境,兩個軍撤回,而撤回的部隊準備隨時支援南方的戰斗;山東軍區只下兩個軍駐守邊北方邊境,其他三個軍也都退回到濟南駐守,一但北方有變故,山東軍區將隨時出兵。 另外在中原大戰期間,各部隊都補充了不少的新兵,而且絕大部份新兵都是從投降、俘虜的清軍中直接轉化過來。因為當時戰事緊急,沒有進行過多的考核選拔,只要是差不多就行了。但這批士兵的綜合素質很差,并且粘染了許多明清官兵中的腐規陋習,雖然在軍隊的比例小,而且加入中華軍的時間也不長,并沒有對其他士兵造成影響,但也不能忽視,正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xue。 現在暫時停止了戰斗,統戰部也要求各軍區,必須要對新兵加強軍事技能訓練、灌輸軍紀觀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甴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商毅最重視的一點,不僅要加強士兵榮譽感,同時也要曾強士兵的責任感,這也是中華軍與中國舊式軍隊最大不同的地方。 而且這時南京政府也開始引導輿論方向,以【杭州時報】為首的各種宣傳機構也都全部開動起來,加大對南明各朝的譴責力度,紛紛指責南明各朝,破壞抗清大局,打斷了南京政府的北伐大業,使中華軍被迫停止向北用兵,包括和清廷進行議和談判,也要是因為南明各朝破壞大局造成的,同時還極力的渲染南眀的軍隊,占領了南京政府的地方之后,對當地造成的破壞等等。 其實在幾個月以前,南眀各朝開始組成聯盟的時候,南京就開始宣傳南明各朝的行為,不過當時是以警告,阻止為主。而這時輿論導向則全部都轉為動武,一力主張,應該出兵南方,消滅南明各朝,為下一步的北伐大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后方環境。 在各種宣傳工具的大力宣傳下,南京各地的民眾對南明各朝的反感和不滿情緒也在不斷增加,對南方出兵的輿論環境己經形成。同時內閣和統戰部也開始調集各種物資,準備向南方發動戰爭。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三八章 驅逐荷蘭(一) 在準備對南方進行戰爭的同時,首先還是要解決臺灣問題,畢竟臺灣的事情也不能老拖著,另外臺灣和褔建,廣東隔海相望,一但對南方作戰,可以從臺灣出擊,通過海路直接進攻福建,廣東。 因此商毅的計劃是首先解決臺灣的荷蘭人,然后水陸兩路,一起出擊,以重拳打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南明朝廷。而且雖然這時己經進入了十二月,是隆冬季節,但臺灣、福建、兩廣都屬于熱帶地區,并不是十分寒冷,正是對南方用兵的大好季節。 這時南京軍區的部隊和海軍部的各支分艦隊也都己經回來,南京軍區的第七軍也己經趕赴湖南境內作戰,統戰部又下令,派遣南京軍區第十七軍的轄二十五師、三十三旅赴臺灣作戰,而護送十七軍的,是海軍部的第四分艦隊。 第四分艦隊的司令官正是臺灣省長沈壽崇的另一個弟弟,沈壽岳。其實這時臺灣有第三分艦隊駐守,不過商毅也但心荷蘭的巴達維亞當局會派遣艦隊來支持臺灣,因此再給臺灣曾加一個艦隊的海軍兵力。 第十七軍在十二月十二日從南京出發,到達杭州上船,行向臺灣。在十二日十八日,艦隊到達臺灣。 荷蘭人修筑的赤嵌城和熱蘭遮城都是臨海而建,大體位于另一時空里的臺南市附近,這里海岸曲折,在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港。赤嵌城位于臺江港的東側,熱蘭遮城于臺江港的西側,兩城互為犄角,以臺江為東面出海港口,北面以鹿耳門嶼為屏,南面以七鯤鯓為障,并且在臺江兩側修筑炮臺,橫鎖海面,確實易守而難攻。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南北兩條航路: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鯓之間;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斗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在另一時空里,鄭成功是借助海水漲潮,才從鹿耳門嶼航道偷渡得手,登上臺灣島。 但現在中華軍己經基占領了臺灣全境,荷蘭人只能全線退守到兩城里,而臺江港己被先期返回臺灣參戰的第三分艦占領,擊敗了荷蘭海軍,切斷了荷蘭人的??谕ǖ?,沿海的炮臺也己全被中華軍占領,因此第四分艦隊也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南航道直接駛入臺江登陸。 沈壽崇和沈壽峣早己經得到了通報,因此也趕到港口來迎接中華軍。 十七軍的軍長叫張立東,是特種兵出身,下船之后,和沈壽崇、沈壽峣等幾個人客氣了一番之后,立刻就開始談論現在臺灣的形式,巴達維亞方面足否真的援助臺灣了。 不過這時臺灣的局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荷蘭的巴達維亞當局確實給臺灣派來了一部份援軍。 在幾個月以前,中原大戰激戰正酣的時候,荷蘭的巴達維亞當局己經從撤離的中國商館人員那里得知,中國決定與荷蘭徹底決裂,終斷了兩國貿易,同時還要求荷蘭撤離臺灣。 結果在懂事會里又引發了一番爭吵,當初反對支助清廷的董事們紛份指責那些投了贊同票的董事,把局面弄壞了,現在失去了中國這個巨大的貿易伙伴,將使公司的利益受損,他們應該為此付全責,而贊同這一決議的董事則大叫著要用武力教訓一下中國,建議巴達維亞的荷蘭軍隊組成遠征軍,進攻中國,重新打開和中國的貿易犬門。 正好這時幫助日本的三艘荷蘭戰艦也回到了巴達維亞,海軍司令官范德薩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提交了一份中華軍海軍戰斗力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范德薩詳細的記錄了這次戰斗中,中華軍的海軍戰艦的數量、噸位和火炮數量,認為以目前巴達維亞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是中華軍海軍的對手,建議立刻向國內救援,荷蘭國內至少要派出一支五十艘戰船,一萬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才有可能與中華軍對抗。 范德薩報告的提出,在董事會里又引發新一輪的爭吵,出戰的聲音也小了許多,除了少數幾個頑固份子以外,有不少董事們也擔心,如果派出艦隊被中華軍擊敗,那這個責任誰來承擔;但董事會同樣也承受不了丟掉臺灣的責任,總之現在是兩頭都不討好。 經過了好幾輪的爭吵和討論之后,董事會最終討論出了一個拆中的方案,還是向臺灣增派駐軍,但只增援陸軍,不派海軍,艦隊只付責將陸軍送到臺灣之后,立刻返回,不得與中華軍的海軍交戰。并且要求陸軍一定要守住臺灣,等待援助。 這樣一來反正援兵也派了,艦隊也不會打敗仗,董事會也就不會有責任。如果最終還守不住臺灣,那就是臺灣大員的責任了。同時董事會也決定派人趕回荷蘭國內救援,并且聲明,如果沒有足夠的援軍,東印度公司將很難保障荷蘭在亞洲的利益。 這次給臺灣派出的援軍是八百五十人,還是由范德薩付責運送。因為今年本來是荷蘭臺灣大員的換任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選任的第十任臺灣大員長官費爾勃格己經到達了巴達維亞,因此援軍的指揮官就甴他來擔任,而將要御任的第九任臺灣大員長官歐沃德仍然留在臺灣,幫助費爾勃格渡過眼前的難關。 就這樣,責任推干凈了,替罪羊也選好了,董事們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只可憐還沒有上任的費爾勃格,這時也只能硬著頭皮,帶領著軍隊趕去臺灣。 駐守臺灣的第三分艦隊到琉球群島擊敗日本海軍之后,又在琉球群島駐守了一段時間,才返回臺灣。因此這時臺灣的中華軍雖然包圍了赤嵌城和熱蘭遮城,但只能阻隔兩城的陸路,無法切斷兩城的出??诤秃B仿撓?,而荷蘭艦隊也乘著這個空子,在臺江港登陸,將費爾勃格和荷蘭軍隊留在臺灣,然后立刻揚帆轉舵,駛離了臺灣,連一夜都沒有留。 就在荷蘭艦隊剛剛離開,第三分艦隊就回到了臺灣,立刻趕到臺南來參戰,雙方就是前后腳的功夫,如果荷蘭艦隊晚走一天,結果還真不好說。 第三分艦隊一到臺南,立刻就向臺江灣里駐守臺灣的荷蘭艦隊發動進攻,這時荷蘭在臺灣只有四艘主力戰艦,分別是赫克托號、斯格拉弗蘭號、白鷺號、瑪利亞號,前兩艘為六百噸級,后兩艘為三百噸級。其實都是商船。 在此同時,沈壽崇、沈壽峣也率軍出擊,從岸上攻擊荷蘭的炮臺。而荷蘭人剛剛得到援軍,也出城迎戰,費爾勃格下令上尉貝德爾和阿爾多普,各領四百士兵,分從兩路迎戰中華軍。雙方在海陸兩路,均展開激戰。 但無論是海路還是陸路,雙方的兵力相差都十分懸殊。 在海路區區四艘荷蘭戰船迎戰第三分艦隊的十五戰船,而且其中還包括一艘二級戰列艦,五艘三級巡洋艦,結果戰斗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就結束了。 四艘荷蘭戰船中,赫克托號在戰斗一開始就遭到了中華軍三艘巡洋艦的圍攻,連中數十炮,被打得遍體鱗傷,只用了十幾分鐘就被擊沉;而瑪利亞號連中了一百多發火箭,轉眼就被熊熊烈火吞滅了。其余二艘見勢不妙,都想逃跑,但斯格拉弗蘭號被五艘中華軍的戰船追擊,迫近,靠隴,伏波軍的士兵跳上敵船,和荷蘭人展開了接舷戰,最終斯格拉弗蘭號被中華軍俘虜;而白鷺號見打不過,也逃不掉,只好扯起白旗投降。荷蘭海軍就這樣全軍覆沒,而海軍司令官范德蘭也在戰斗中身亡。 而在陸上的戰斗也同樣是一邊倒,兩路荷蘭軍隊都遭到了兩三部于自己的中華軍攻擊。因為雙方都是使用的燧發槍,射程也都差不多,因此也都釆用橫列線形戰術,進行互相對射。 但中華軍在人數上占優,而且火帽打火的成功率也要高于荷蘭兵使用的火槍,結果在互相對射了十幾輪之后,荷蘭軍終于堅持不住,敗退下去。中華軍乘勝追擊,將荷蘭軍殺得大敗,傷亡二百多名士兵,上尉貝德爾也死于混戰之中。另一位上尉阿爾多普帶領著殘兵,敗回了熱蘭遮城。而中華軍乘勢占領了城外的炮臺。 新舊兩位臺灣大員長官費爾勃格、歐沃德也只好下令,全力守衛兩城,等待援軍。這時荷蘭在臺灣共有兵力一千四百多人,另外還有五百多土著兵,而荷蘭士兵的家屬等也有一千多人,土著家屬有一千五百多人,費爾勃格命令將所有士兵和土著的家屬都遷移到熱蘭遮城里居住,又命上尉瓦連京帶領四百荷蘭士兵,二百土著守衛赤嵌城,其余士兵守衛熱蘭遮城。 駐守臺灣的中華軍早就開始圍攻這兩座城堡,但由于缺少重型火炮,因為圍困兩城達一個半月,但都無法攻破。第三分艦隊回來之后,本打算從船上撤一些艦炮下來攻城,但就在這時,十七軍和第四分艦隊也己經到達了臺灣。 第五卷 飛天篇 第一三九章 驅逐荷蘭(二) 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張立東、沈壽崇、沈壽峣、沈壽岳等人立刻開會討論,怎樣進攻這兩座城堡,驅逐臺灣的荷蘭殖民者。 赤嵌城和熱蘭遮城都是按歐式城堡的標準修建,赤嵌城的規模較小,而熱蘭遮城規模較大。因此眾人最終決定,首先攻克較小較弱的赤嵌城,然后再攻擊較強的熱蘭遮城。這也符合中華軍一慣的先打弱小之敵,再打強大之敵的作戰原則。于是張立東也下令,將甴二十五師付責主攻赤嵌城、三十三旅付責圍困熱蘭遮城,牽制荷蘭的兵力。 赤嵌城大體呈四方形,周長約有一百五十米左右,占地面積大約就相當于小半個足球場大小,城堡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全部用米湯調灰壘磚砌成,十分堅固,而且城堡總高達到了十一米多,共分為三層,在城墻上有四座炮樓,每座炮樓各置火炮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