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節
這可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所以輿論才會如同雪崩一般,不斷有人站出來義正言辭地批評秦硯。 當然,這也和秦硯《百家》自己的特點有關,很多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后就隱隱約約有這樣的感覺——很多傳統的觀念被瞬間沖破。 整個社會對于電影內容和改編界限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不夸張的說,這已經超越了一部電影應有的關注度,朝著整個社會的文化議題轉變。 現在網上的討論出現旗幟鮮明的兩種觀點。 一派是認為歷史有關的電影就應該完全遵從史實,近乎原教旨主義的嚴苛要求,力求還原與尊重。 而另外一排的聲音則說電影本就是娛樂作品,大可不必對它過于嚴苛。 網上兩派聲音暫時看起來分庭抗禮,誰也奈何不了誰。似乎秦硯只要選擇順從第二種說法,就能從輿論的沼澤中掙脫。 但敏銳的秦硯早就看出來,其實兩邊都是陷阱。。 秦硯敢直接承認自己的劇情是在胡亂改編嗎?只要他承認這句話,那在文化陣地上,立刻《百家》陷于不利的地步。 而秦硯敢去承認電影僅僅是一個娛樂,而和藝術、歷史、文化沒有關系嗎?他也不敢。秦硯確定對方肯定會死咬“電影娛樂化”這個觀點來抨擊他。 實際上這兩個觀點都是蔣德山給秦硯所設下的陷阱,不得不承認蔣德山在cao縱輿論方面的確幾把刷子。 很多時候看上去給了你a、b選項,實際上兩個選項都是錯誤答案。 不僅僅是秦硯,還有很多人都看穿了蔣德山的想法,畢竟這個圈子內聰明人可不少。 大家都在感嘆這一次蔣德山是真的下了狠功夫,想要和秦硯來拼個你死我活。 同時大家也都知道這是蔣德山最后的攻擊,因為他這一次攻擊的范圍實在是太廣了。 本來電影界安安靜靜拍電影賺錢,非要用文化的標準來衡量電影。 如果秦硯找不到破局的法子,不僅僅是《百家》,恐怕以后所有傳統文化題材的電影在立項的時候,都得好好考量下自己會不會遇到類似的批判。 可以說蔣德山的做法打開了一扇舉報、煽動的大門,門的背后只有無盡深淵。 只能說蔣德山真的是想盡一切辦法要弄“死”秦硯,他肯定會遺臭萬年,但秦硯作為另一方的當事人,肯定也會被殃及池魚。 “如果沒有秦硯,沒有《百家》,這些糟糕的事情都不會出現?!?/br> 還好秦硯早就做好了準備,面對網上來勢洶洶的輿論并沒有任何的的膽怯。 并不是因為秦硯猜到了蔣德山會用這么陰險的計劃,而是因為《百家》從一開始,就承擔了秦硯超越電影本身的野心。 從某種角度上,秦硯還得感謝蔣德山,把“電影與文化”這個話題炒得人盡皆知,不需要他自導自演去推動社會輿論的發酵了。 等著網上對于秦硯的口誅筆伐持續了兩三天,才有知名的電影媒體展出來發文說道: “憑心而論《百家》這部電影,對于華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 文章從一開始就在特別坦誠地表明“《百家》的確有很多不符合事實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內核并沒有過度的扭曲?!?/br> “秦硯導演有一個觀念是我特別認可的——任何一部電影都應該有自己準確的目標和全體,沒有哪一部電影能夠獲得全世界、所有人的喜歡?!?/br> “那問題來了,《百家》除了賺錢以外,它還有沒有自己的目標,我覺得是有的。秦導是想要讓更多的人喜歡上華國的文化?!?/br> “什么叫做文化自信、文化輸出?并不是我們強行把‘文化’塞在別人的嘴中,然后強迫讓對方這些東西吞下去?!?/br> “這種行為,只會帶來別人的逆反心理。真正的文化宣傳,應該讓對方甘之如飴、趨之若鶩?!?/br> “《百家》能不能夠達到這個目標,我覺得不是我們任何一個觀眾、任何一個專家可以直接做判斷的,應該去看整個市場的反應如何?!?/br> 因為這篇文章提出的觀念,大家開始思考秦硯和《百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而這個時候秦硯適逢其會地發了一條微博—— 秦硯:我希望全世界都能通過《百家》愛上華國歷史,然后再一步步地去了解它。 這是很多文化工作者都說過的話,所以秦硯發了微博之后,并沒有人覺得他狂妄自大,反而開始認真思考,把關注度放在現實之中。 專家學者說“《百家》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歷史觀”,但真的帶著孩子看完電影后,孩子們會一直詢問“什么是墨家”、“秦始皇是誰”、“什么是焚書坑儒”……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不會以為秦始皇真的能夠上天入地、推演未來,并不會形成錯誤的認知觀。 而年紀小一點的孩子他們相信齊天大圣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相信白娘子愛上了許仙,就算讓他們對華國古代歷史抱有幻想又如何? 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觀眾們對于華國古代歷史、諸子百家都產生了興趣,起碼不會排斥它們。 也有專業人士給出了很多有關的數據,比如觀眾在看完《百家》之后的態度與情緒轉變;認知結構偏差等等。 你說《百家》會讓大家對歷史失去信仰,恰恰相反會讓人越發的好奇;你說改變會讓文化失去神圣性,恰恰相反它只會讓觀眾感覺到自豪…… 這些證據全部是可以重復實驗的數據,擺放在公眾面前,讓人無法反駁。都2015年,討論問題的時候不講究證據,還訴諸于權威,大清早就完了! 除了國內市場反應外,國際市場同樣如此。 《百家》的票房成績已經足以證明這一切,它正在努力挑戰《地球要塞》所創造下的記錄。 或許挑戰不一定能成功,但這已經足夠讓人亢奮!兩部電影性質不一樣??!《百家》是華文化電影出海最成功的作品。 當然也有人會雞蛋里挑骨頭,說秦硯是在抹黑華文化來取悅海外市場。 自然有大量的證據可以進行反駁,最近半個月全球各個網站,關于“華國”、“華文化”、“百家”、“秦始皇”等等詞語的搜索、討論情況,直線上升! 而且相關檢索都是正面、積極的討論,很多人都在稱贊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華國。 明顯可以看到國外網民因為《百家》而對華國越來越感興趣,對華國有了更全面的認知。 不再是哪個留著辮子,裹著小腳,每個人都會使用“kungfu”的落后國家。 “太陽國的文化是怎么輸出全球的,不就是靠一部部被市場所喜歡的動漫作品嗎?” “燈塔國的電影,同樣是憑借自己的精彩絕倫、普世喜歡來獲得世界話語權?!?/br> 那些口口聲聲說著是在弘揚文化的作品,到底對文化傳播起了多少的貢獻呢?秦硯沒有去回答這個問題,他選擇了讓觀眾自己去思考。 秦硯的答案明顯跳出了網絡輿論給出的兩種選擇——如果要討論我的電影到底是好是壞,用現實成績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然藏在背后cao縱一切的蔣德山可不會輕易認輸,他可是“賭”上了自己的未來。他在后面不斷cao縱著輿論,就像是被逼上絕境的野獸,已經徹底失去了理智。 每天都有新的抹黑報道,比如電影之中哪一個學術觀點又用錯了;古代時候的衣服款式設計錯誤;古代人的生活習慣應該如何…… “說到底秦硯就是沒有自信,才會選擇這些投機取巧的方式,他要是真有能力,直接征服外國觀眾,那我才說他厲害?!?/br> “這些歪門邪道,終究走不遠的?!?/br> “你說你¥%#¥呢,你倒是找一個厲害的導演出來啊?!?/br> 網上的爭論依舊沒有停歇。 雖然秦硯在拍攝的過程中,已經盡可能去注意史實,還原歷史。畢竟這只是一部電影,而且還是一部3d的現代商業電影,它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改。 本來歷史的真相就在時間長河中變得模模斑駁,哪能百分之百還原歷史。如果完全忠于史料,《百家》的效果肯定不如現在。 然而秦硯所有苦思冥想的取舍,在某些媒體的口中都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其實秦硯故意在電影中留下了一些可以供人攻擊的地方,就是為了讓這一次的討論能夠更加激烈。 如果一開始就固若金湯,那又如何引蛇出洞呢? 因為《百家》已經涉及到了傳統文化、文化自信等問題,討論范圍比所有人的預想都要廣泛,甚至連很多學者都從專業的角度開始進行討論。 上達天聽,能很好地形容《百家》的現狀。 然而有兩篇報道出來后,直接文定乾坤! 首先是《公民日報》的社會板塊,發表了一篇名為“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的評論。 “偉大的總理曾經說過:人民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藝術這個東西從來不應該束之高閣,為什么這些年來年輕人對于很多傳統藝術越來越不喜歡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很多人已經忘了藝術、文化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br> “藝術,絕對不是幾個人說它應該是什么樣子,它就是什么樣子!” “我們的藝術創作一定要牢記這一點——脫離了群眾,藝術什么都不是?!?/br> 另外一篇文章則是國內數個學術界大佬的聯名信——“關于藝術工作的一些建議”。 “藝術如何才能保證生命力,我們這些老家伙其實私下經常在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國家的學術研究已經到了一個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地步,然而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卻是我們研究出來的東西,除了搞學術的工作者外,已經沒有人愿意去了解?!?/br> “如何讓我們的歷史重新擁有生命力,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們也嘗試過……效果一直沒有達到讓人滿意的地步?!?/br> “但我們沒有放棄,我們一直在尋找更多的可能性?!?/br> “《百家》電影拍攝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和秦硯導演討論過了種種未來。我們更愿意把這一次的《百家》當做一個嘗試?!?/br> “如果給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披上現代的外衣,它能不能征服我們國家的年輕人,能不能征服整個世界?!?/br> “想要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只有讓人先喜歡上它們!” 這幾個學者可不是蔣德山用錢砸出來的“專家”,他們在各自研究的領域都屬于泰斗級別的人物,絕對的著作等身。 看到這兩篇那文章,觀眾們已經恍然大悟,原來《百家》從一開始就帶著超越電影本身的目的在進行創作。 當然,最后讓所有人信服的證據是,電影上映三個周的時候,《百家:繁榮》已經正式成為了暑假檔票房的第二名! 網上的輿論戰爭總算是塵埃落定,沒有人會去和官方、學術界唱反調。這不是找死嗎? 至于蔣德山?秦硯根本不關心他的反應,蔣德山從來不是他計劃的目的,最多算一塊助燃的木材。 ———— “還在看網上的評論嗎?”謝北楊把咖啡杯放在秦硯的面前,雙手很隨意搭上秦硯的肩膀,幫秦硯放松堅硬如石頭一般的肌rou。 秦硯雙手一抓,就把謝北楊抱到自己懷中,笑著說道:“這次我也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br> “我一直都相信你能成功的?!?/br> 謝北楊俯身親吻秦硯的額頭,安撫著自己的男朋友。沒有人比他了解秦硯承受的壓力有多么的夸張。 如果秦硯愿意,改一改電影的背景、名字,票房成績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絕對可以少很多的質疑聲。 但秦硯還是選擇了一條最困難的道路。謝北楊問過秦硯為什么要這么做,秦硯當時的回答是: “其實影視作品是有界限的。商業片和文藝片很大一個區別就是,后者永遠在嘗試打破電影的辯解?!?/br> “我想看看我能不能給把這個市場攪得再混一點,你不覺得很有意思嗎?” 雖然秦硯在開玩笑說這個事兒,但謝北楊卻明白秦硯未曾宣之于口的野心——華國的商業電影市場里,大家都已經習慣躺著去掙錢了,很少有人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然而這樣保守的風格,并不適合華國影業的發展,更不適合與國際電影去對抗。 沒有別人來做這個事情,那就讓我秦硯來吧。讓我先闖出一條無人涉足的道路,你們再嘗試著來追趕我。 謝北楊認為自己可能沒有秦硯那種開天辟地的勇氣,但他可以選擇站在秦硯身邊一起努力,與有榮焉! 沒等幾天,秦硯就接到有關部門的消息,據說有關機構正在考慮進一步放松影視作品審核的標準。 不過這件事還需要開會進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