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節
“說起羊rou,當然得十二月漫天飛雪再吃,rou質肥美、rou香四溢!” 餐廳老板、廚師們極盡所能,把這些對于中餐一無所知的菜鳥們,哄得一愣一愣的。 平時他們也就當個笑話聽聽,但現在秦硯導演的《食》可以證明這一切都存在??! 在《食》最后片尾,有著明晃晃文的各國語言—— “本視頻實物拍攝,一切菜肴均由真人烹飪制作?!?/br> 這么一想,自己口中的華國菜好像更好吃了! 而且最近社交圈都在聊《食》與華國菜,自己吃了什么華國菜當然需要分享,同時炫耀一下自己對于華國文化的了解。 于是在口口相傳中,許多中餐廳一個周內的銷售額漲幅超過30%,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嘗試中餐。 《食》發布后,最高興的并不是奧組委的官員,也不是華國的網民,而是這些實實在在獲得了受益的,普普通通的海外中餐館的老板們啊。 他們雖然不像視頻之中的那些廚師高手一樣擁有神鬼莫測的刀功,但是工作了這么多年,給外國人秀一秀自己的烹飪美食技巧,還是不在話下的。 而且人類都有一個很都有一個通病,第一次看到他們不了解而又酷炫的東西,都會發出大呼小叫的表情。 “amazing!這就是中餐嗎!” 這讓海外中餐廚師們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誰不希望自己所制作的食物得到別人的認可呢? 無論是金錢、還是自尊都得到巨大的滿足后,廚師木們也給那些還沒有看過《食》的客人自發推薦,在海外市場竟然形成“嘗試與宣傳”的循環。 不少人都直接私下聯系秦硯說:“秦硯,你可以呀。憑一部宣傳片拯救了海灣的中餐產業?!?/br> 秦硯沒有任何的驕傲,很含蓄說: “這和我沒多大關系,都是這幾年華國形象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知道和認可華文化了?!?/br> 秦硯可不認為自己真的能夠憑借十幾分鐘的宣傳片,就能讓中餐在國際上走上神壇。 好幾年前李安拍攝《飲食男女》之后,同樣也在國外掀起了一陣中餐浪潮。 多少人跑到中餐館去嘗鮮??! 但是沒有持續的文化輸出,再加上海外中餐館的良莠不齊,一直被西方人認為是“廉價料理”并非沒有原因。 很多人在嘗試過中餐之后,味道平平、尚能入口。還沒到半年,中餐熱就徹底降溫。 食物文化這種事情真的不是秦硯一個人就能夠解決的,為什么法餐的國際形象如此的好,那也是所有的法餐經營者,包括整個國家從產業層面不斷予以支持。 憑借著秦硯最近在國際上的關注度,這一次的宣傳片《食》,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讓更多的人注意到中餐。 但是想要讓去真正的了解和喜歡上中餐,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出維持形象和培養習慣。 那就是秦硯也做不到的事兒了。 無論如何秦硯這一次宣傳片的目的是達到了,從“食物”這種不具有任何侵略的文化符號入手,在潛移默化中傳播華國文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特別的興奮,自然是這次宣傳片的幾個演員。 這幾個演員在出演了《食》這個小小的宣傳片后,陸陸續續的收到了好幾個電視劇或者是電影的合同,而且價格都有比之前高上不少。 而且他們還沒有忙著答應,因為他們也《食》的關注度還沒有醞釀到最高點,他們的身價還有再提高的可能性!甚至讓國際導演注意到他們也不是不可能的! 果然和秦硯導演合作,是他們最正確的選擇。 在慶幸自己選擇的同時,他們所有人心中都隱隱約約感覺到秦硯的可怕。 這么一個宣傳片都能夠讓他們二、三線的身價出現明顯的上漲,哪怕這同樣是借著奧運會的東風,但依舊讓人感覺到可怕。 難怪秦硯在業內被人們戲稱為造星機器,等奧運會系列宣傳片拍完,恐怕這個說法會再一次得到驗證。 業內所有人都在關注著秦硯的動態,想看看他還能把宣傳片玩出什么花樣來。 甚至網上已經有人開始進行猜測,秦硯會在華國無數的文化符號中挑選什么。 代表著華國文化巔峰的筆墨紙硯?代表華國商業巔峰的瓷器絲綢?還是世界軸心時代的諸子百家? 這些才是人們心中對于最能夠代表華國文化的符號,這也是最能讓國人激情澎湃的元素! 但是秦硯的選擇再一次讓他們出乎所料——酒! 秦硯不僅選擇酒作為宣傳片主題,而且宣傳片的拍攝方式也發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之前的《劍》、《食》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后再插入相應的歷史介紹。 但《酒》并沒有一個主線故事,是由四個小故事組成。 即將上戰場,有些膽怯的新兵,也就剛剛束發的年齡,臉上全是稚嫩。 明天就要上戰場了,但是新兵徹夜失眠,流露出害怕的情緒,他怕自己一上戰場就再也不回來了。 新兵的長官,其實也算不上“官”,就是一個十夫長,一個在戰場上多戰斗了幾年的老兵而已。 十夫長直接找上新兵,什么都沒有說,直接把手中的酒遞給新兵。 新兵不會喝酒,但他也無法拒絕十夫長的好意,更何況他需要一個儀式來見證自己的新生活。 第一口酒入喉,新兵就劇烈的咳嗽,一旁的十夫長就用力拍著新兵的后背,仰天而笑。 新兵一覺睡去,觀眾們都以為第二天就要上戰場了,誰知道一夜過去,竟然是山林深處、青嵐層層。 一名年輕的詩人,正獨自坐在山間小亭,面前擺放著筆墨紙硯,再往前則是山澗翠樹、白鷺掠空。 雖然是白天,但年輕的詩人似乎依然處于醉酒狀態之中,搖搖晃晃、迷迷糊糊,突然猿猴的嚎叫聲把他驚醒。 醒過來的詩人,沒有去檢查自己的行李,也沒有去看猿啼何處,他直接舉起面前的酒壺一飲而盡。 面帶潮紅,提筆而作。 之間眼前的白字上,凌亂而具有美感的文字一蹴而成,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可惜絕大多數的人都看不懂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只能夠感受到它們的不羈與豪邁。 如果他們能夠辨別出這些文字的話,他們就會知道這些文字都是華國最燦爛、最優美的詩篇! 鏡頭不斷拉進,文字不斷放大,仿佛文字之中有另外一個世界。 這是一對新婚夫婦,洞房花燭,推杯換盞。 新娘臉上言笑晏晏,丈夫眼中柔情滿滿。 二人許下海誓山盟,這一刻“酒”又成為了他們愛情的見證。 最后一個場景,則是釀酒師在試酒。 從糧食的種植,到酵母的挑選,最后春去秋來、日升月落,終于得到了天地之間的饋贈! 當釀酒工人,把酒壇開封的那一瞬間,每一個觀眾似乎都聞到了醇正的酒香! 華國歷史上,名酒、好酒何止百種! 這一刻,全部通過特效的技術匯聚在同一個畫面之中。 這就是秦硯的第三支宣傳片——《酒》。 其實對于酒,大家態度都很微妙。 華國歷史之上,酒絕對不可可少??蓡栴}是,對于酒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上癮、浪費糧食、酒后犯錯…… 酒雖然是一個文化符號,可并不是最完美無缺的符號。 很多人都覺得秦硯選了“酒”這個主題稍微有一點的膚淺。 既然要寫要講“酒”,那為什么就不直接講“酒與詩歌”,這明顯更能代表華國的歷史。 他們不知道的是,秦硯選擇“酒”,同樣是為了契合世界的主流審美。 這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符號,而絕大部分的符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的確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詩歌、文學、美術,它們才是民族精神的載體。 可是不同民族之間,連文字都根本沒有辦法相互理解,如何讓他們理解華國的詩歌呢? 相反,像“酒”這種純粹依靠味覺就能產生通感的符號,才能對視頻觀眾們產生最為直接的吸引力。 絕大多數的華國人,第一次看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文學作品,絕對不會產生多么大的崇拜之情。 但如果是看到西方的美食、美酒,身體卻會出現相應的反應,無論是唾液還是胃液的分泌,都會讓人產生向往的情緒。 當《酒》的宣傳片在西方公布后,立刻讓西方產生了對于華國酒文化的興趣。 原來,華國也有好酒嗎? 試問哪個愛酒之人,不想多嘗嘗世界各國的美酒? 世界八大烈酒,其中就有華國白酒,然而華國白酒卻一直沒能徹底走向世界。 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 而且秦硯研究過世界文化,在各國文化中,酒文化的認同感甚至還要高于美術文化、詩歌文化! 大家都借酒壯膽,用就來表達慶祝,用酒來產生靈感……秦硯通過《酒》喚起各個民族對于自己文化的回憶。 先好奇,再接受! 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前往華國,不是為了奧運會,也不是為了秦硯,就是單純想尋找美食與美酒。 比起精神的結晶,口腹之欲明顯更具有直接的吸引力! 在對于華國越發感興趣的同時,很多觀眾都隱隱約約發現,《酒》有和之前的《劍》、《食》有些許的不同。 尤其是專業人士,他們很快就發現,無論是拍攝技巧還是劇情流暢度,《酒》都比它的前輩們弱上一兩分。 難道是秦硯發揮不穩定? 不可能。 如果秦硯的導演水平真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早就被人拉出來批評無數次了。 就是因為從技術層面,找不到秦硯的缺點,所以對于秦硯的爭議都是思想、人品、素養這些虛無縹緲的內容。 當看到最后的演職人員表的時候,他們才發現秦硯這一次不再是編劇,不再是攝影,他只是導演! 而編劇和攝影一欄,都出現了圈子里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的名字,絕對是新人。 國外觀眾們對于這些變化倒是沒有特別大的反應,畢竟他們對秦硯還只能算欣賞,算不上崇拜。 但是國內的觀眾尤其是業內人士,卻感覺到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