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周瑜的氣質是江南雨后的清荷,溫文爾雅,這種氣質很容易迷惑人,讓人感覺他是一個沒有攻擊力,很好說話的一個人。 可事實并非如此,他的溫和后面,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寧折不彎,他一生。 孫策活著的時候,他輔佐孫策,孫策死了,他便輔佐孫權,若是孫權死在了他前頭,或許他還會繼續輔佐孫家的下一代,總之,有他,便有江東孫家。 他出身于士族,卻沒有士族的圓滑和萬事以家族為先的性子,哪怕國滅了,也要保住家族。 他的心里,是平亂世,立基業,治太平。 孫策,是他的知己,是能達成他目標的那個人。 如今沒了孫策,孫權明白欣賞他的政治觀點,他便輔佐孫權征戰天下,不死不休。 丁璇欣賞周瑜,然而在欣賞的同時,又有些許心疼。 三國是謀臣與武將井噴的時代,武將錚錚傲骨,謀臣修身治天下,君不疑臣,臣不負君,譜寫了一章章流傳后世的贊歌。 可再怎么優秀知天命的臣子啊,終究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 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再不能臨陣討賊。 如果可以,她希望這些驚才絕艷的臣子,永遠意氣風發,永遠壯志酬籌,而不是為了一個同樣的目標,僅僅因為立場不同而相互討伐。 侍女又斟滿了酒,丁璇滿飲三杯。 三杯酒喝完,丁璇放下了酒杯,目光環視屋里的眾人,最終落在周瑜身上,認真道:我不殺你,永遠都不會殺你。 周瑜眸光輕閃。 丁璇眉梢微揚,偏過臉對趙云道:子龍,拿劍。 她想剽竊一下周瑜的詩。 明明目標都是踏平亂世治太平,為什么非要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說句不中聽的話,三國的亂世之所以久久沒有結束,就是因為不世出的天才太多了,但凡少那么一兩個,天下早統一了。 君不見前期的曹cao劉備孫權剛了這么多年,也沒剛出一個結果來,三分天下,各自為政,各自討伐。 而曹魏的曹cao荀彧荀攸郭嘉、蜀漢的劉備諸葛亮法正五虎、孫權并孫吳的四大都督一死,司馬家摧枯拉朽統一了天下。 劉禪麻溜去當安樂公,死了多年的劉備的棺材板按都按不住。 這說明什么?說明有才能的人不能全湊在一起,全湊在一起就是亂。 亂世出英雄,可英雄一旦出的太多,從某種層面也會延長亂世。 丁璇向趙云伸出手,趙云解下腰間的佩劍,扔給丁璇,丁璇接下佩劍,長劍出鞘,在堂下挽了一個劍花。 東漢末年雖戰亂不休,但同時也是一個包容度非常高的時代。 比如說曹老板帶著部下一塊去把妹,喝多了酒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來聯詩,劉皇叔與部下抵足而眠,如魚得水之類的話也是拈手而來,至于東吳,那就更不用說了,大家在一起喝酒,美周郎還會舞劍助興。 總之,就是一個君臣相處頗為輕松和諧的時代。 什么?你說身為主公給臣下舞劍是非常跌份的事兒? 不存在的,大家只會覺得你禮賢下士,君臣同樂,是一個非常值得輔佐的主公。 丁璇身輕如燕,帶著三分醉意舞出來的劍舞盡顯豪態,然而她身形清瘦,又有身為女子特有的清雅。 英氣凌厲被她握在掌心,眼波流轉,卻又瀲滟嫵媚。 周瑜放下了酒杯,眉頭微動。 丁璇緩緩唱道:生于亂世兮,立功名。 功名既立兮,王業成。 周瑜瞳孔微微收縮,水平如鏡的湖面起了一絲波瀾。 丁璇清越的聲音還在繼續,一個字一個字地鉆進他心里。 王業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平。天下平兮,吾將醉 丁璇肩膀下壓,手腕翻轉,在背上收起劍花,看著周瑜,收尾道:吾將醉兮舞霜鋒。 屋里的眾人久久沒有說話,廊下畫眉鳥的聲音格外清晰。 不知過了多久,趙云打破了平靜,輕聲道:夫人此歌,正是云之所愿。 丁璇一笑,問周瑜:那么,公瑾呢? 無論是諸葛亮趙云,還是周瑜,都是非常純粹的人。 海晏河清,盛世太平,才是他們最終的追求。 周瑜閉了閉眼,輕笑一聲,道:或許,我該早些認識你的。 諸葛亮搖著羽扇,道:公瑾此言差矣,現在認識懷玉,尚且不晚。 周瑜搖了搖頭,水潤的眸光看了一會兒丁璇,薄薄的唇抿成一條線好像有什么話,堵在心里說不出口。 片刻后,周瑜方慢慢道:我已經有伯符了。 承君一諾,赴湯蹈火,至死方休。 燭火跳躍在周瑜眼底,焚燒著他眼底清澈的感傷和化不開的責任。 周瑜一笑,眸光歸于平靜,端起面前的酒杯,遙敬著丁璇,道:瑜,多謝夫人的劍舞。 從你我的自稱,再到瑜和夫人,周瑜已經做出了選擇。 丁璇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無不哀怨道:看來追求公瑾的人太多,公瑾已經習慣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