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節
剛把白答應勸回宮的魏珠進殿來,一聽梁九功這話便樂了。 今天是初幾就是初幾,這是誰都改變不了的事實,皇上說今天是初十怎么也成圣明了? 梁大總管這拍馬屁的功夫可真是逐年增長??! 康熙“嗯”了一聲:“今兒是不是到了老十二和老五他們進宮請安的日子?” 不知是不是聽到了魏珠內心的吐槽,梁九功這次只應了句“正是”,并沒有再夸贊康熙圣明。 康熙起身:“走,去寧壽宮看看?!?/br> 今日的寧壽宮依然熱鬧。 殷陶捧著話本兒對太后道:“前兒孔尚任寫了新的話本兒,孫兒已經叫升平署排演了,到時候就在寧壽宮演給皇祖母看?!?/br> 太后還記得孔尚任呢,她點了點頭,對殷陶道:“那孔先生本子寫得可真是不錯,我記得那出李香君就很好看,跟一般的宮戲可大不一樣?!?/br> 太后對于孔尚任的新戲還蠻期待的,今春里升平署排的新戲都不大好看,雖然幾出戲文都有不同,但是來來回回就那點才子佳人的事兒,把角色掉個個兒套進去也完全不違和的那種,沒什么新意,滿滿都是套路。 五爺坐在一旁捧著茶盞對著殷陶輕輕舉了舉。 殷陶回京之后,五爺曾經專門去拜訪過他,話里話外都是他們明明是最好的兄弟,十二弟出京卻不告訴他。 其實五爺是聽說了殷陶為了四爺出京去曲阜的事不大舒坦,但是如果這樣說了顯得他有些酸,便避重就輕地這般說了。 殷陶為了安撫五爺,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并對他解釋了一番。 這次出京也不光是為了幫四爺,更重要的是為了國家收債。其實不光是為了四哥,說白了,哪怕今天收債的是太子、三哥、五哥、七哥、十哥和十三弟,只要不是直郡王和八哥,他也一樣會幫忙的。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雖然咸魚,他不想摻和太多的黨爭,但還是盼著國家和百姓越來越好的。 因為這次事情比較著急,所以沒有跟五哥辭行,還望五哥不要見怪。 五爺聽了以后決定原諒十二弟了。 畢竟十二弟對四哥也沒有太特殊,他不過是想幫皇阿瑪收債,主要還是對皇阿瑪的孝敬之心。 十二弟對自己一向真誠,是從來不會說謊的。十二弟他自己也說了,這次出京也不是單單為了四哥,主要還是為了國事。 況且馬齊還是十二弟岳父呢,馬齊都被收債這事兒難為成那樣子了,十二弟這個女婿總不好在一旁干看著,什么也不做。 康熙來到寧壽宮后,聽說升平署那邊準備五天后過來寧壽宮排戲,也說了要過來看。 殷陶自然舉雙手歡迎。 就算康熙不來,殷陶也要想辦法把他叫過來,如此一來,倒省了再去費一番功夫找康熙過來看戲的事情。 康熙也聽說這戲是專門為了給戶部收債造勢用的,不光邀請了皇子們過來,還邀請了宗親和幾位素來倚重的議政大臣。 知道這本子是殷陶打底的人并不多,除了康熙、四爺就只有五爺了。 如殷陶所料,這出名為《升平調》的戲文果然甚得康熙喜歡。 劇中皇帝深情似海,同皇后之間的深厚情誼令人動容?;实塾⒚魃裎?,氣度不凡,開創了一個新的盛世不說,就連生下的皇子們也都相互扶持,兄友弟恭,不似他的兒子們打作一團。 康熙覺得這出戲實在是對極了他的胃口,簡直就是他夢想中的生活。 五爺坐在一旁,感動得熱淚盈眶,這出戲一定是十二弟念著他,特意囑咐了孔尚任寫的,劇中的二皇子就是活脫脫的他五爺本人。 真是沒想到,原來他在十二弟心中形象這般美好善良,看得他都有些臉紅心熱。 不光是康熙和五爺,太子、三爺、七爺、八爺等人也都看住了,各自帶入了角色,沒有提出什么異議,就連看戲時候一向話多的直郡王都閉了嘴,再沒提出什么異議來。 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戲臺子上,只有一個人例外。 馬齊時時注意觀察康熙臉色,發現了康熙對十二阿哥很是肯定。 十二阿哥坐在太后旁邊講戲,離著太后和康熙的座位也近,康熙時不時跟十二阿哥說上幾句,不光是對一種對欣賞的兒子的親近,更多的是對十二阿哥的肯定。 馬齊覺得十二阿哥是潛力股,更加堅定了想要投資十二阿哥的念頭。 康熙對于這場戲文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不光進行了口頭贊揚,還揮墨寫了一則短短的影評。 孔尚任過來謝恩,顫抖著手接過影評,準備這就回家裱起來。 十二爺果然厲害,他說能叫自己風光回京,這才不過一個月時間便做到了,著實出乎他的意料。 之前的《桃花扇》花了三個月功夫火遍了全京城,這次的《升平調》殷陶希望更快、傳播更廣一些。 殷陶找托合齊雇傭了水軍幫忙傳播,順便還請看過戲的五爺、七爺等自來水去酒樓、茶肆等地廣泛傳播。 這次活動經費由康熙和戶部有情贊助,殷陶這出戲也是為了傳播不是賺錢,所以演出不光有高端場,也有低端場,不是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去看的戲園子能演出,很多小戲班也都在第一時間拿到了版權和劇本,可以隨意出演。 這部結合時事又頗有家國情懷的戲劇很快就火遍了京城,甚至隱隱有了火遍幾個臨省的趨勢。 百姓們也都聽說了皇上收債的事情,甚至開始聯系時事思考了起來。 戲文中的王公貴族都是為了建設國家主動捐款,令人佩服??陕犝f京城那些官員們自己借了國家的錢,戶部都開始催債了,他們還是不打算還債——比如,郭絡羅某某,瓜爾佳某某,鈕祜祿某某某。 除了大皇子和二皇子外,孔尚任還在文中寫了個小皇子。 這位小皇子有一副俠義心腸,扶危濟困,能力超凡,更重要的是有一張傾倒眾生的臉,所有女人和男人都為了他瘋狂。 十四素來自我感覺很是良好,看完整出戲后,認為孔尚任是以他為原型寫得這一出戲。 十四福晉也抽空看了戲,覺得十四這個想法很是匪夷所思。 十四是有扶危濟困,還是能力超凡?借個債都要靠著額娘和兄長們補貼去還的人,跟這兩個詞語有什么沾邊? 雖然十四長得很是不錯,但十四福晉相由心生,一丁點兒也沒看出十四的臉好到哪里去,如果這個小皇子有細節描寫臉很大的話,十四福晉倒是能代入十四看進去。 面對十四福晉的不屑,十四也回以高冷的眼神。 他覺得福晉就是在嫉妒自己,嫉妒自己的才能,嫉妒自己的名聲,嫉妒自己的受歡迎。 跟福晉談不攏這事,舒舒覺羅氏懷著身孕沒看那戲,也沒什么好討論的,十四便像劇中小皇子一樣拿了折扇出門逛逛,去琉璃廠淘點兒自己喜歡的小玩意兒。 誰知就是這么巧,十四逛著逛著,便在一家古董店里碰上了最近風很大的孔尚任。 因為得了皇帝肯定的緣故,孔尚任這會子又恢復了幾年前的風光,或者說是跟以前比更加風光了。 店老板見這兩個同時進店忙笑著迎上來一番恭維,今兒小店真是蓬蓽生輝,不光孔先生過來了,就連十四爺也賞光降臨。 十四跟殷陶不一樣,他行為比較夸張,做事也比較高調,腰上還系著一條若隱若現的黃帶子。 孔尚任一看十四爺這番做派,長得又和十二爺有那么點兒像,便也大概猜測出這位爺的身份了。 十四拉著孔尚任坐下來聊天,順便問出了心中的疑惑:“先生《升平調》中,那個年紀最小的皇子可有原型?” 孔尚任對著十四笑笑:“十四爺當真英明,連您也看出來那是十二爺了?” 這說明他人物塑造的很成功??! 十四愣了一下,懷疑自己聽錯了:“是誰?” 孔尚任稍稍抬高了自己方才壓低的聲音:“是十二爺??!” 十四的臉瞬間黑了下來。 十四和四爺這兩個一母同胞的兄弟也算難兄難弟,就在十四受到重大打擊的同時,跟前些時日相比順風順水的四爺過得也有些不順了。 所有宗親貴戚當中,太子才是欠銀子最多的那一個,同時也是還款最慢最不配合的那一個。 四爺也算是太子的人,太子對四爺素來不錯,四爺也一向敬重太子,但公是公,私是私,四爺分得清楚,這日過來毓慶宮中,為得也是想跟太子好好談談。 四爺是從戶部冒著大太陽一路騎馬進宮的,此時頭上戴著帽子,熱得有些冒煙,進了毓慶宮后感覺自己簡直像是掉進了福窩。 太子今日殿內燃的正是殷陶之前送的那種百合香。 殷陶從江南帶回來的那一批早早燃盡了,今年年初隨著皇阿瑪去江南時候,太子又著人采購了一批帶了回來。 四爺說不上來什么味道,但就是覺得好聞。 還有這道名為“金風玉露”的茶水,入口清甜,回味甘醇,是難得的上上之品。 如今不過四月下旬,太子這里便已經用上了冰,還有專人推著風扇給太子送冷氣納涼。 更兼這滿室的富麗堂皇,比起皇阿瑪的居所也不遑多讓,就連這椅子的坐墊都是今年新上的極品蘇繡,比乾清宮里更是柔軟舒適。 早些年時候,朝廷并不似如今寬裕,內務府手頭也緊,老爺子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好把最好的統統供應給太子。 太子從小便是錦衣玉食金嬌玉貴地養大,氣質也和他們這些普通皇子迥然不同,雖然并非刻意,但在舉手投足之間總會帶上一種高高在上的疏離氣質。 四爺突然對直郡王一直叫囂的說法產生了共鳴——太子才是老爺子心尖上的寵兒,老爺子恨不能把天下最好的東西都捧到太子跟前。 四爺報復性地一連喝了整整兩大碗茶,又用了兩片香瓜,這才緩緩對太子說明來意。 四爺倒也沒有在太子這邊繞太多彎子,大家都是聰明人,說話虛著翹著拐彎抹角反而叫人覺得態度不夠真誠,容易滋生反感。 況且收債的攤子鋪得這般的大,四爺相信,依著太子的性子,必然不會像他表面上顯露出來的那般對于此事知之甚少。 太子聽了四爺這話似乎并不意外,就連臉上神情都沒有任何轉變,對著四爺依然笑得和煦。 “真沒想到,這次收債,皇阿瑪倒是動真格的了。這幾日孤在宮里,聽了不少也看了不少,論起這辦事的能力,老大比起你來又差得遠了。咱們兄弟一場,這些年來一直處得不錯,孤也不瞞你了,毓慶宮這邊銀錢上近來的確是有些緊,但既然老四你難得開一會口,孤會多想想法子,盡量把這筆款子還上便是?!?/br> 他借得錢實在不是個小數目,但并不全是用在了自己身上,更多的是用在了自己人身上。 要那些錢只是借來使在自己身上也就算了,偏生大都不在他的掌控之內,一時更是難把錢給還起來。 況且他能用到的錢的地方,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多上太多,如今索額圖已被皇阿瑪打壓至此,他更是不可能和和氣氣地把錢給皇阿瑪還回來。 即便要還,他也只能還了自己賬面上的一部分,聽老四的意思,他不光是想著叫自己還錢,甚至希望自己領頭壓著自己手下人還債…… 那等于是自毀基石,這么多年苦心經營的潰于一旦,他自是不會甘心的。 老四不是他,一向獨善其身,尚未自成黨派,自然不能體會到他的難處。 也許皇阿瑪找了老四收債,就是看中了他這眼睛里不揉沙子的性子,和不會受任何人牽制的能耐。 平心而論,他的確做不到這一點。 即便太子態度再好,說得再是好聽,四爺也從這次對話當中認清一個現實——太子不愿意還錢,至少不愿意還太多的錢。 面對著這樣的太子,四爺也沒有法子。 走出毓慶宮時,四爺還在想著今天和太子過招之事。 四爺一直覺得,相比老大的利己和老八的算計,太子算是一個不錯的兄長,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者,之前受了索額圖等人的影響和小人蒙蔽,又因著皇阿瑪的一些舉動缺乏安全感,才會有之前那些不合理的舉動。 但現在四爺發現,太子雖然人的確不錯,但是在很多時候,還是會把個人和團體的利益為先,大局觀念并沒有那么強。 太子是一個好的小團體的領導者,如果將來上位,會處處以自己派系和追隨者的利益為先,而不是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四爺眼里,這樣的太子應該不是一個好皇帝。 四爺便卯足了勁兒跟太子干上了,準備對太子一黨精準下手,收回欠著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