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面塑(3)
晉北人家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一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梁。 制作時把發好的面搟成大三角形,上面鋪一層紅棗,再用面做成盤云、盤龍、盤兔、如意紋樣,間或點綴以連理、元寶、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類,以五谷雜糧點睛鑲鼻,蒸出鍋來、綿穎憨實,潔白的面與深紅的棗、五彩的糧、豆形成色彩上整體的對比效果。 大年初一迎神之時供于神位之前是說米面成山,表達一種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還要在旺火上燃點柏柴,烤食花饃,謂之避邪饃饃,保一年無災無病,平安吉利。晉南面花中還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造型。 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一隆重的節日中,鄉間的百姓們自己創作的一種心靈崇拜物,一種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錢龍,則是一種類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一種向往富裕的思想。 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灶時還要灶馬灶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正是這些復合性功能使它成為一種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形式。 民俗使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大的如歲時儀禮的活動若比作人們生活面塑。 運城地區的面塑分為花饃、面花、棗花、龍鳳糕等多種,每至喜慶節日,家家戶戶都要蒸些各式各樣的花饃,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本區花模在制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平陸、芮城、永濟、臨猗、運城等縣市的花饃,簡練粗獷,造型夸張,憨態可掏,既可欣賞,又可食用;新絳、稷山、聞喜、夏縣、萬榮等縣的花饃,制作精細,巧奪天工,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收藏價值。 萬榮縣高村一帶的面花很有名氣,品種有花鳥蟲魚,瓜果蔬菜等?;x的制作方法是在發好的白面里摻上生面,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樣、壓痕、重疊,制成花坯。入籠蒸熟,趁熱點彩、插枝即可。 面花有一種瑪瑙石的質感,艷而不惜。面花多作供品使用,有些面花藝人制作許多屜面花,用于出租,如稍有陳舊,用白酒噴一下,仍鮮艷如初。 平陸、芮城一帶農村,每到春節前要蒸一個大棗糕,這種棗糕像一個小屏風,當地人稱做“棗花”或者“棗山”,是專門給灶君爺蒸的,除夕晚上要豎著斜靠在灶君板上。 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發好的粗圓面條盤成各種形體,中間夾著許多大棗,再把每個形體拼成方形,上面是山峰起伏形狀,下面有兩條短腿,入籠蒸熟后即成一體。 聞喜、夏縣農家在舉辦婚事時,由伴郎用紅色包袱提著一個龍鳳糕交給新娘家。 龍鳳糕作為喜慶禮品,其用料、制作都非常講究。制作者選用上等面粉,采用分解組合式的方法,把做好的龍鳳頭、身裝飾面花與大圓糕分開放入籠里蒸熟,趁熱點彩,再用小竹蔑將龍、鳳分別組裝。用竹籮插在圓糕上,最后用紅線繩將龍鳳聯在一起即成。 的節奏高潮的話,一般的交往禮儀活動自然使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面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畫八卦,貼賀聯,點燈放炮,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謂之“扶梁”。 新房落成,喬遷入居。當新麥上場,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貢,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共訴衷腸??椗墒衷缢瘸蔀槿碎g婦女崇拜之偶像。于是每到這一天,姑娘媳婦們要吃面做的“頂針”、“針線笸籮”,期望自己心靈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成為人們傳說的食點。在造型紋樣上都精巧別致,賞心悅目,當稱面塑藝術別樣之花。 新媳婦過門的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饃。窮人家送幾個,富裕一點的人家要送卜幾個乃至幾十個。都配成套,與生命意識,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很多。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歷史。最富盛名的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面塑藝術家趙闊明。趙闊明,生在北京。 他出身貧苦,從小賣苦力,做過堂館、小販、轎夫、車夫等。平時愛好打拳、唱戲。19歲起捏面人,25歲就與北京東城“面人湯“齊名,32歲在天津被人譽為“面人大王“。 本世紀30年代,他到上海,結識上海民間面塑藝人潘樹華,并吸收潘的藝術之長,使技藝進一步提高,終成為全國著名的面塑藝術家。 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劃細致,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并且,他通過長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長期保存的辦法,因此,他制作的面人,不霉、不爛、不裂、不變形,也不易褪色,有利于長期收藏。 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鐘馗嫁妹“、“關公看春秋“、“林沖“、“捉迷藏“,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 面人也稱面塑、年模、面花,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制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也有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br> 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而中國民間對捏面人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 經過面塑藝人長期摸索,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游者在參觀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德志面塑為“中國的雕塑”。 面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體積小、便于攜帶,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游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 外國旅游者在參觀面人制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北京面塑為“中國的雕塑”。 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 捏面人以人物為造型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很多,如泥人、絹人、鬃人、糖人、木偶等;再一種就是面人。面人是從食品演變而成工藝品的,古代面人是“面果”的一種。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br> 孟元老明確說明的這些原料都是能吃的,并謂之為“果食”。到明代稱面果,有點像天津人過年蒸的刺猬、老鼠。到清代,百業發達,面人也成了觀賞品,小販還走街串巷背著柜子現捏現賣。 捏面人的原來路子、風格不同。以北京為例,有專捏歷史人物或神佛的,如“面人湯”;有專捏“三百六十行”和清末民初市井人物;還有專捏小人的“面人曹”。 3家都各有傳人。街市上捏的賣的都是“大路貨”孫悟空、漁樵耕讀、黃天霸、摩登女郎等,易捏好賣。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則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民俗使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大的如歲時儀禮的活動若比作人們生活的節奏高潮的話,一般的交往禮儀活動自然使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面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畫八卦,貼賀聯,點燈放炮,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謂之“扶梁”。新房落成,喬遷入居。當新麥上場,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貢,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共訴衷腸??椗墒衷缢瘸蔀槿碎g婦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這一天,姑娘媳婦們要吃面做的“頂針”、“針線笸籮”,期望自己心靈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成為人們傳說的食點。在造型紋樣上都精巧別致,賞心悅目,當稱面塑藝術別樣之花。新媳婦過門的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饃。 窮人家送幾個,富裕一點的人家要送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都配成套,與生命意識,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很多。 菏澤面塑歷史悠久,聞名全國。菏澤面塑既曹州面人。菏澤古稱曹州,地處黃河流域,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幾乎不斷。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用面捏成豬羊,代替宰殺的動物供奉神靈。 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藝術了。數千年間,當地面塑歷經滄桑變幻,幾度沉浮興衰。曹州面人不斷發展與創新,已成為觀賞和把玩于一體的中國民間工藝品。 在面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菏澤面塑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菏澤面人就走遍東南亞。菏澤面塑具有造型簡練生動、形象逼真傳神、比例夸張適當、色彩艷麗單純的特點,具有濃厚的中國民間風味。 在繼承老一輩傳統面塑的同時不斷發展與創新,面塑作品豐富多彩有花鳥蟲魚類、卡通人物生肖類、肖像塑真類等。 霍州面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愿萬事如意。 在“寒食”節時,霍縣人上墳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盤盤”。有的,還分單頭蛇、雙頭蛇。舊時民俗,祭祖時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日,霍縣境內面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貍等等造型。農歷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傳說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面塑就心靈手巧。 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圇”里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面塑,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 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于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 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興旺,“麥秸集”象征五谷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糁菝嫠茉煨蜆銓?,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面塑,是流傳于這個地域內的傳統藝術活品它深藏于民間、扎根于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一。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內要敬神蒸供。 春節前,把發好的面團,捏制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之為“花饃”。忻州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 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名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 “棗山”蒸出后,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清明節,捏制一種當地人叫做“寒食供賢”的面人頭。這種面人頭,內里包油、鹽、小米和芝麻的素餡,捏成男女小孩人頭,用紅蓮豆作嘴,黑蓮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點染,甚是天真可愛。 有的還捏制一種“寒燕兒”,捏好蒸熟的寒燕兒,插在酸棗枝上,很像是停在樹枝上的群燕。這些供奉的民間面塑,相傳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來。 農歷七月十五,忻州民間有著蒸“面人”的習俗。相傳,這種習俗開始于元代末年,據說人們用互贈“面人”傳遞信號,至今,民間有著“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 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娃和花卉、瓜果。還有寓含幸福、吉祥、愛情的鴛鴦、孔雀、獅、虎、鹿等動物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