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典:一篇寫著玩的背景資料
最近翻看評論(評論有時真的很有意思),作者推測一部分讀者可能對故事中的人物動機有一些興趣,還有一部分可愛的讀者表示太虐了。于是作者仿照Cambridge系列中國史的語氣,基于前五十六章的情節,帶著濃厚的翻譯腔編造了如下半篇假論文,供大家一樂。不要問為什么有時間寫這個沒有時間寫后面的內容,作者會生氣的。 關隴貴族與反叛的親王——允肅二朝政治生態考 第一作者:國子祭酒、西京八卦報主編崔樾之博士 通訊地址:西京市永興坊許五巷一號 門口站著的家丁A 在秦的熙元初年,由寒族官員倡導并推行的稅制改革,成功緩解了朝廷的經濟危機,卻極大激化了朝廷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世家大族的普遍不滿使一部分皇室成員嗅到了機會。 熙元叁年(公元XXXX年),昭王,時任皇帝的一位異母弟弟反叛。為紓解危機,朝廷轉而尋求他們先前極力彈壓的門閥的幫助。隴右李氏向危困的朝廷伸出了援手。熙元八年,昭王叛亂終于被平息。然而朝廷未及恢復安寧,時任皇帝的另一位兄弟燕王糾合諸王反叛。這一次行動被證明是成功的,燕王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支持,并成功登上皇位。 燕王稱帝的第一年(公元XXXX 5年),睿王,燕王登基的重要貢獻者糾合北人勢力作亂。這一次叛亂也直接導致了燕王在位期間南北關系的極度惡化。由于眾人皆知的原因(隴右李氏向來與北人的聯系密切,這一家族中多位具有影響力的女性來自北方貴族家庭),成侯沒有參與針對睿王的平叛。自睿王作亂起直到李瑽的祖父去世之前,隴右李氏的主要力量退守西涼,對朝廷動蕩保持旁觀。而北境也受到睿王叛亂的波及,其直接表現就是西海汗的被殺。在西海汗去世后,他的弟弟掌握了王廷的大部分權力,但有許多北境貴族一直對他的權威表示質疑。 燕王剿滅政敵之后,隴右李氏和朝廷的關系實際上非常緊張。然而朝廷迭經動亂,并無余力管理邊疆地區,更不可能動搖門閥在邊陲地區的影響力。邊疆各州郡實際上處于半自治狀態。此時,兵變之前已經成年的允帝后代已被悉數誅滅,燕王出于穩固人心的需要和對中國儒家道德的有限尊重,容許了幾位年幼皇子的存活。朝廷終于迎來相對的和平。 皇帝的健康和精神狀況在這二十年間不斷惡化。而在兵變中存活的允帝后代在此期間紛紛成年。當中的一兩位顯露出了對舊臣的影響力。有許多跡象表明,朝廷的再度更迭可能不再遙遠。在這個背景下,實際掌握朝廷軍事力量的家族做出了不同選擇。鳴州衛氏選擇固守北疆靜觀其變,而隴右李氏重新回到了西京這一權力中心。允帝的第五子趙王在朝臣中享有較高人望。然而出于一些尚不明確的原因,當時鰥居的趙王拒絕了隴右李氏聯姻的邀請。 發生于公元XXYZ年的宗慶殿之亂是這一階段矛盾集中爆發的體現,在這一次主謀不明的刺殺活動中,趙王的政治生命慘遭終結。在隨后的一系列巧合或安排之下,允帝的第六子寧王代替其顯然更具影響力的同胞兄長,與隴右李氏的女兒結婚。 就在隴右李氏的行動初見成效之時,門閥在北方的另一個代表卻遭到了幾近致命的打擊——公元XXYZ年的冬天,北方王廷展開了針對鳴州的軍事計劃。雖然鳴州衛氏并未因此被剿滅,但自此失去了對北方防務的主要控制權——肅帝反常地將關隴貴族的力量引入這場戰役中,使后者攫取了鳴州及其布防軍隊的實際控制權。與報償的豐厚相當,隴右李氏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此次戰役中,隴右李氏失去了幾位重要的家族成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就是李璘。這位年輕的將軍是涼國公與其夫人的第叁個兒子,一直以其忠勇的品格和極高的軍事才華被隴右李氏所看重,更被許多人視為當時已過盛年的涼國公的最佳繼承人。在李璘死后不久,秦人獲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而瀚海關,秦人最負盛名的險要關隘,在此戰中被焚毀,且在此后的一百余年時間內一直未被重建。有人因此認為瀚海關的焚毀改變了秦邊境布防的基本原則,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一事件影響是有限的,因為瀚海關在其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就已經失去了其主要功能。 在此之后不久,宮廷中一位出身于隴右李氏的妃子誕育了一位男性繼承人。然而很不幸的是,這個本可以改變秦此后源流的小男孩體質十分虛弱,在誕生約一年后病死。有關類似事件的具體記載,請參閱《無言的嬰孩——秦代宮廷兒童的疾病與死亡》。 沒有證據表明這一幼兒的早夭對包括隴右李氏在內的關隴貴族造成了決定性影響。還有學者認為,關隴貴族與朝廷之間的自治權分配并不能概括肅帝一朝的全貌,河北貴族與關隴貴族之間的斗爭也不可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