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將桓玄放虎歸山,可謂是司馬道子一生中最大的失策。然而,當時的他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 趙亮成功護送桓玄回歸荊州,并且挫敗了甘仲平的襲擊,只是令司馬道子懊惱了很短的一段時間,然后,他便將一向都不怎么看得起的南郡公暫時拋諸腦后了。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位會稽王的目光,始終都聚焦在了離建康更近的北府兵身上。 當謝玄謝安相繼去世之后,司馬道子再次玩起了自己最為擅長的權謀手段,輕而易舉拿掉了眼高手低的謝煥,同時成功分化壓制北府各派系的將領,最終改由劉牢之代為執掌所有兵權。 自那之后,司馬道子順理成章的認為萬事大吉,以一種高枕無憂的心態,開始了驕奢yin逸的生活,也日漸放松了對于荊州方向的防范。 直到公元402年,司馬道子的兒子,時年二十歲的司馬元顯察覺情況不對,才遂以驃騎大將軍、都督十八州諸軍事的身份,興兵討伐已經暗中發展壯大,甚至嚴重威脅司馬皇族地位的南郡公桓玄。 此役,建康軍與北府軍聯手,水陸合計十七萬兵馬,大小戰艦兩千四百余艘,并任命征西將軍、北府大統領劉牢之為前鋒都督,逆流而上,向桓玄的荊州軍發動進攻。 桓玄不懼強敵來犯,親自披掛迎戰,在姑孰擊敗并俘虜了朝廷大將司馬尚之,同時指揮龐大的水師艦隊封鎖長江,成功阻斷朝廷聯軍的糧道。 眼看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桓玄又派遣親信荀雯作為密使,潛入敵營策反劉牢之。 著名的墻頭草劉牢之,在大軍糧草斷絕和桓玄許以厚利的雙重因素作用下,再次展現出其首鼠兩端、投機反復的風格,于陣前倒戈,投靠在了桓玄旗下,并掉過頭來對司馬元顯發動突然襲擊。 由于猝不及防,本身又缺乏足夠的指揮能力,年輕的司馬元顯終究不是桓玄的對手,大軍一潰千里,最后竟然還把東晉都城建康也丟在了荊州軍的手中。 桓玄率領大軍入城之后,雷霆霹靂般的接掌了朝堂大權,并且直接派兵抓捕了司馬元顯,以謀逆罪將其處死。 而對于自己的老對手——會稽王司馬道子,桓玄表面上保持了起碼的禮遇,可是心中卻始終沒有忘記當年對方在酒宴上羞辱父親桓溫和自己的仇恨。沒過多久,他便找個借口把司馬道子流放到了安成郡,并暗中指使御史杜竹林,用毒酒害死了這位年僅三十九的會稽王。 “墻頭草”劉牢之同樣也沒能得到好下場?;感陧樌麍陶瞥煤?,明升暗降的剝奪了他一切兵權,改任其為征東將軍兼會稽太守。眼看著部下日漸離散,加官進爵的好夢完全落空,劉牢之悔恨難當,最終選擇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相較劉牢之悲慘結局而言,同樣身為北府將領的劉裕,卻走上了另外一條人生軌跡。 司馬元顯討伐桓玄的時候,劉裕當時正隨同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在前線與荊州軍對峙。主將突然倒戈投降,他作為部下無可奈何,只好跟著一起改旗易幟。 不過,在一眾投降過來的北府將軍之中,劉裕是唯一一個真正受到了桓玄青睞重視的人。 這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他是當初追隨趙亮,護送桓玄平安返回荊州的大功臣之一。 所以,在年輕的南郡公看來,劉裕不僅是自己的恩人和朋友,也是北府軍中唯一可以信賴的將領。于是,桓玄連續幾次給劉裕晉升官職,并且將越來越多的兵力交給他來指揮。 劉裕也不負桓玄的期望,為朝廷相繼平定了孫恩和盧循借助五斗米道所發動的平民叛亂,在軍中的地位日漸鼎盛。 公元403年冬,剛剛掌權一年時間的桓玄,受不住權力的誘惑,心中萌生了跟他父親桓溫一樣的念頭,打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皇帝而代之。 對于此事,他的做法可比其父要直截了當多了。 桓玄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直接威逼晉安帝司馬德宗禪位,并建立了“桓楚”政權,自封君主登基。 對于這場突如其來卻又在意料之中的政變篡位,忠于皇室的各路人馬紛紛起兵討伐,劉裕便是其中一個。由于北府兵的戰斗力最強,而他個人的聲望也極高,所以無論是豪門望族,還寒門布衣,都紛紛推舉他來擔任討桓盟主。 于是,劉裕匯集東晉各地軍隊,向篡位者發起了挑戰。經過連番苦斗,桓玄終究不敵劉裕,于公元404年戰敗身死,年僅三十六歲。 這也正應了趙亮當初奉勸他的那句話:“權勢誘人,仇恨彌久,天道循環,民心向背?!?/br> 而擊敗了桓玄的劉裕,則成為了朝廷的新星。 在那之后,他又率兵為東晉南征北戰、開疆擴土,連續攻滅南燕、征服譙蜀、震懾仇池、蕩平荊揚、北亡前秦,不僅徹底結束了東晉長期以來地方割據的局面,真正統一了整個南方,甚至還兵峰直指長安,險些收復北方失地。 公元420年,出身寒門卻深得朝野民心的劉裕,決定取代腐朽不堪的司馬氏,降封晉恭帝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滅亡東晉,立國號為“宋”,正式開啟中國歷史上的南朝時期,并一舉改變了幾百年來一直由豪門望族統治天下的陳舊規則。 當初討伐篡位者的大英雄,到后來自己又成了篡位者,想想也頗有些諷刺的意味,不過,這也同樣印證了大哥趙亮的那番“神預言”,果然天道循環,誠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