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趙亮此時頭上的汗都嚇出來了。面對蕭太后的挖苦,以及周圍那些遼國文武官員們憤怒的目光,他頓時后悔不迭,暗暗責怪自己不該如此托大,居然給對方白白送上人頭。 蕭太后見趙亮一時局促到沒有言語,心中大感痛快,繼續笑著講道:“俗話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所以照理呢,您登門報信,我們總該熱情款待。不過,臨安侯此番前來,好像也不是宋朝的使節吧?破陣——” 飛騎都統制韓破陣應聲而出:“末將在!” “趙侯爺來的時候,拿著使者執節嗎?”蕭太后問道:“或者出示了宋朝特使文書勘合什么的?有嗎?” “回稟太后,臨安侯爵深夜闖營,除了帶著兩個隨從和三把戰刀,其他什么都沒有?!表n破陣沉聲答道。 蕭太后聞言點了點頭:“哦,原來如此,那說明侯爺您并非是宋朝使者,自然也就不受什么交戰規則的保護了?!?/br> 趙亮心里清楚,按照這個套路聊下去,不出幾句,非得像耶律斤那樣,也被拖出去五馬分尸了。于是他的大腦庫嚓庫嚓飛轉幾下,硬著頭皮說道:“啟稟太后,我的確不是明使,但我是密使??!” “密使?”蕭太后啞然一笑,好奇道:“那你說說看,何密之有???” 此時性命攸關,趙亮也管不了太多,把心一橫道:“我是奉大宋皇帝的密旨,前來商討兩軍停戰議和之事的!” 沒有想到,趙亮此言一說出來,包括蕭太后和遼圣宗在內,整個大帳中的所有人,都不禁露出了訝然的神色。 今天晚上乙室部族兵變未遂,契丹元老級人物耶律斤慘遭五馬分尸,就是跟宋遼兩軍究竟是戰是和有直接關系的。 現在趙亮親口說出,他是代表宋真宗來議和的,無異于在油鍋里潑入了一瓢涼水,頓時令遼國君臣心中沸騰起來。 此番遼國大舉興兵,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奪取關南河北之地,從整體格局上實現對宋朝的戰略縱深,保障契丹在今后的對宋作戰中進可攻退可守,穩立不敗之地。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蕭太后與遼國重臣們在充分估計了雙方的力量對比之后,決定舉傾國之力,發動二十萬大軍南征。 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除了戰爭初期,遼國利用出其不意的戰術和來去如風的優勢,連續攻克多個重鎮,甚至還俘虜了王先知、王繼忠等宋朝大將之外,接下來的戰況卻陷入了步步坎坷的境地。 他們不僅在瀛洲被李延渥頭鐵死扛了十幾天,損兵折將也沒能克城,而且楊延昭的鐵甲飛騎也在河北義軍的支持下,四處襲擊遼軍后方補給,弄得契丹兵馬惶惶不可終日。 到了前幾天,南院大王蕭撻凜不幸在澶州前線陣亡,更是徹底動搖了遼國高層關于“一戰定乾坤”的信心。 隨著狼主戰死的噩耗一并傳來的,還有宋朝皇帝趙恒御駕親征、三十萬宋朝大軍抵達澶州的消息。 接下來還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究竟如何打贏?立刻變成蕭太后不得不仔細考慮的問題。 隨著戰局的發展,遼國朝廷里也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聲音:以丞相韓德讓為首的漢族官員們,紛紛主張與大宋議和,趁后路沒有被完全切斷,盡速撤返北方;跟他們針鋒相對的,就是剛才被咔嚓了的耶律斤等部族軍首領,這些人主張全力進攻,徹底擊敗數量雖然龐大,但戰力稀松平常的宋軍,奪取漢人的中原沃土;除去這兩邊的人,更多的遼國朝臣則建議收縮戰線,將主力部署進行調整,掃蕩身后的河北各城,爭取鞏固戰爭初期所取得的勝果。 第三種比較折中的意見,一上來便被蕭太后否決了。她對大臣們解釋,目前的戰爭態勢和時機,已經不允許遼軍再輕輕松松的實施收縮掃蕩策略了。 對方三十萬援兵,再加上原先的十萬邊軍,總共四十萬人馬擺在他們面前,只要契丹主力選擇后撤,宋軍極有可能趁勢追殺上來。 到時候不僅拿不下河北各州城府縣,甚至還會因為腹背受敵而全面崩潰。 至于說究竟是決戰還是議和,蕭太后之前倒還未能完全下定決心。原因也很簡單,決戰純粹是一場豪賭,勝負大概在五五之間,除非已無退路,否則絕不能輕易蠻干。 而停戰議和也很麻煩,因為畢竟不曉得宋朝那邊的心思,冒然提出的話,很有可能被敵方看作示弱之舉,進而更加堅定與大遼決戰的意念。 不過,今晚這一鬧騰,主戰派徹底玩兒完,恐怕也只剩下與大宋和談這么一個選項了。 所以此時此刻,蕭太后心中也正發愁接下來該如何cao作,在不示弱的情況下,向大宋傳遞議和的想法。 出乎她意料的是,眼前這位幾乎已經躺在斷頭臺上等死的臨安侯趙亮,竟然會是宋朝皇帝派來議和的密使,這又怎能不令蕭太后和主和派大臣感到驚喜交加呢。 趙亮施展窺心大法,探查到蕭太后心中那搖擺不定的復雜念頭,知道此番算是賭對了,最起碼,不會立刻被拉出去五馬分尸,給倒霉的大小狼主報仇雪恨。 他放下心來,又開口說道:“太后,陛下。兩國大戰,生靈涂炭,都是雙方君主所不愿意看到的。宋遼雙方已經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死傷軍民不計其數,可以說這里面沒有真正的贏家。與其大家再這么繼續耗下去,人越死越多,仇越結越深,倒不如握手言和,永遠成為兄弟之邦,一起做做生意發發財,各過各的好日子,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