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節
“而今趙國舊地尚未平穩,我準備南下給齊國一個教訓,所以趙地需要伯父坐鎮?!?/br> 董卓聞言,搖頭說道:“領軍我行,留守趙地,安撫人心的事情咱做不來?!?/br> “伯父莫要推辭,只要趙地留守軍隊不亂,趙地就不會亂?!?/br> 公孫策繼續說道:“我將率趙國降卒以及新編大軍南下,讓戰爭來淬煉他們的意志。而且李青云想當趙侯,必須要有足夠的功勞,不然憑他jiejie的關系封侯,大家臉上都沒光?!?/br> 董卓了解公孫策的意思,那就是公孫策已經意識到了李青云的危害,準備在戰爭中消耗一下李青云的力量,而且給他留下的還是西魏舊軍。 這些舊軍忠誠又善戰,對公孫氏忠心耿耿,極為崇拜公孫策,也不怕他能拉攏舊軍。 “若沒有舊軍做軸心,南下軍隊必將是散沙一盤,弄不好會出亂子?!?/br> 董卓意思就是讓公孫策多帶一些舊軍,做不做軸心無所謂,關鍵是壓制新編入的軍魂和降兵,防止他們出亂子。 公孫策指著北邊說道:“燕國正應付國內胡人叛亂,聽到我率大軍南下必然全力清剿國內叛逆。而伯父擇機而動,務必一舉拿下常山郡、中山郡以及河間郡!” 董卓心里一驚,沒想到公孫策還不知足,得到了南冀州還不松手,還想乘勝追擊,一舉占領冀州全境! “伯父率左衛攻中山,子龍率右衛攻常山、高順率驍衛攻河間,三路齊攻,燕國必將首尾難顧。而且這三郡也不平穩,境內亂軍不少,燕國的亂軍,不一定就是我們魏國的亂軍?!?/br> 公孫策坐在董卓身邊,話鋒一轉說道:“伯父,魚兒上鉤了?!?/br> 董卓哈哈一笑,又問:“趙地誰來守衛?” “由我七弟公孫恩來鎮守,公孫孝初次領兵,能將魏郡管的服服帖帖,他比阿孝多一年的領兵經驗,坐鎮趙郡不成問題?!?/br> 見公孫策贊揚他兩個弟弟,董卓心里雖然不贊同,卻也沒說什么,只是臉上隱隱有著擔憂。 公孫策見了,繼續說道:“馬謖到時候會坐鎮井陘,兼顧上黨和趙郡。再從河東調一衛北上上黨,協助郭亮坐鎮上黨?!?/br> “殿下的意思是情不得已的情況下,會放棄河東郡?” 公孫策一笑,寒聲說道:“如果晉國不給面子,那就和他傾國一戰!上黨和常山在手,進攻晉國很是便利!” 董卓點點頭,只要上黨和常山在手,進攻晉國真心很方便,而且是由高攻低,有地利優勢。 公孫策繼續說道:“我準備讓趙奢率領一衛輔佐伯父北攻中山,中山郡一下,即可與伯父分兵協助左右兩路大軍。他兒子趙括我也準備重用,讓他率領一衛隨我南下?!?/br> 趙國降臣因為公孫策殘酷處置李兌一黨而憂心忡忡,所以必須要從降臣中挑選有能力者給與重用。 趙奢與趙括是父子關系,都有不錯的統兵才能,同時重用,又分隔兩地,讓他們顧忌對方安危,算是互為人質。 而且公孫策如此重用他們父子,如果他們都謀反背叛,那么他們的名聲就徹底毀了。 公孫策又和董卓商議了一下各衛統轄的軍隊互調事宜,再次征得董卓默許后,公孫策將董卓的左衛再次打散重組。將西涼軍集團拆的四分五裂,與各衛參雜。 他要消化西涼軍集團,這是魏國系統內僅次于他的一股軍事集團,與魏無忌的東魏集團、舊趙集團不分上下的一股力量。 至于李青云的軍力只是一個滿編軍,一萬來號人在這三個巨頭集團面前似乎顯得是那么的渺小,可李青云有潛力,有底蘊。 而且李青云這一個軍的向心力很強,很有凝聚力。這也是公孫策要消耗李青云,而不準備將他的軍隊拆散的緣故。 因為人心這種東西,不是一般手段能分化瓦解的,只有從軀體上才能進行消滅。 董卓也知道,隨著魏國脫胎換骨的壯大,公孫策深深感到很難壓制各個集團,所以他要急切的壯大自己的嫡系軍力,和西涼軍集團和公孫策的嫡系差別很小,很容易吸收。 舊趙集團是降卒降將,似乎清洗起來很順手,可公孫策不敢,因為得不償失。 這些人雖然和他還不是一條心,但隨著時間的磨合,這些人還是會逐漸融入魏國體系的。 他現在缺的就是磨合舊趙集團的時間,可他不會慢慢用時間來磨合,因為他在爭時間。 現在各國都在內亂中,這是魏國壯大的機會,近乎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甚至可能就是唯一的機會。 他必須要緊緊抓住這段時間,要讓魏國在這段時間成為一個龐然大物! 這也是他重用趙奢父子的原因,為了收攏趙國降臣的心,他打算迎娶趙月茹為夫人。 而且殺降將,會成為以后招降的極大阻力,當真是得不償失。 與董卓討論到太陽西陲,兩人議事完畢,董卓才將一條累的瀕臨死亡的金色鯉魚扯了上來。 此時的雁門關外,萌古人正在一片灰燼中尋找他們需要的一切東西,可以打造兵器的鐵,哪怕是一個箭簇也會被收集走,還有死亡戰馬的rou什么的。 馬成帶百余騎難逃入山,萌古人見馬成徹底沒了翻身的資本,又因為馬成不是草原人,不怕他卷土重來,所以就沒有追殺。 而雁門郡的晉軍則入山搜索馬成,他們想要拿馬成去和公孫策交換李靖、秦瓊等人質。 追了一夜,廝殺中馬成知道了晉國的打算,他倍感屈辱。沒想到自己在晉國人眼中竟然只是一個交換俘虜的籌碼。 因為怕傷著馬成,晉軍最后只是將馬成堵在山谷里,準備逼他投降。 山谷內,馬成撕下一塊布,鋪在地上,沉吟良久才說:“亂世以來,那個魂淡的運氣越來越好,我的運氣越來越背,我不想連累他,成為他的累贅?!?/br> 成蒲斷了一臂,躺在一旁并不言語,他已經徹底失去為韓遂報仇的機會,故而心如死灰,現在只求一死。 馬成見成蒲不言語,無所謂一笑,咬破自己食指,在染血的白布上寫出了兩個字:“報仇!” 待血跡一干,馬成卷好交給姜維:“是我連累了將軍,將軍持此血書去見我那個兄弟,讓他替我們這些被晉軍暗算的弟兄報仇!我那兄弟知人善用,以將軍的才干,封侯只是早晚?!?/br> 第七十三章 大名城有大名人 八月十九,公孫策巡視趙郡后率先整編好的兩個戍衛十五萬南下。 一路浩浩蕩蕩,煙塵蔽日。 公孫策依舊在自己的車架里坐著,與郭嘉閑談。 “殿下,再有三十里就到了魏郡大名城?!?/br> 車廂外的葉輕舟高聲稟道,公孫策也沒有回復,只是起身將代表自己的大紅旗插到了地圖上大名城的位置。 一旁郭嘉把玩著扇子,詢問:“殿下可知大名城有一個大名人么?此人在鬼界也是眾口傳揚的公眾人物?!?/br> 公孫策想不出,他又沒去過鬼界,怎么能知道? “此人源出上古八姓之媯姓,周武王推翻商朝封其國為陳,是陳氏。后陳國內亂,公族陳完避難齊國,因為人謙遜有禮,被齊桓公封為田地之君,遂改田氏。之后田氏做大,取代姜姓齊國,建立田氏齊國?!?/br> 公孫策被郭嘉說的一頭霧水,還是不知,卻又聽郭嘉說道:“之后贏秦橫掃天下,齊王田建不戰而降,始皇帝要遷田氏于咸陽,充實關中,田氏子弟四散逃逸。后天下反秦,齊王田建之孫田安被項羽封為濟北王?!?/br> “楚漢相爭,高祖取勝,田安也失去了王位,其后裔為紀念這一事,遂改為王氏。陳留王氏與北海王氏都出自這一脈,而這人就屬于北海王氏?!?/br> 王氏在亂世之初就是大姓,在各個民族中都有曾經為王、稱王、做官、稱帝的、他們的后代把自己的本來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當官、稱王、稱帝意圖、王族、皇族、被賜姓王的人把本姓改為王姓,王姓的由來很復雜。 “殿下,此人來了?!?/br> 郭嘉突然一停,對公孫策指著一旁的空位,公孫策微微扭頭,只見桌上的一杯茶飄起,一個人影不斷凝聚,出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個老頭。 “都是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有什么好說道的?” 老頭將茶飲盡,長呼一口氣,公孫策只覺得悶熱的車廂猛地一陣清爽。 老頭徑自為自己添水,對公孫策笑說:“殿下真是貴人多忘事,這么快就忘記老頭子了?” “老先生是那個垂釣老翁?” “然也?!?/br> 郭嘉一旁說道:“殿下,你可知道這位老先生是誰?” “不知?!?/br> 老頭魚竿不知道從哪里掏出來,敲了一下郭嘉頂上束發玉冠:“你不在鬼界過你的逍遙日子,來人世攪什么渾水?你應該給殿下說了不少鬼界的私密吧?” 郭嘉聳聳肩,就聽老頭一笑:“呵呵,那么老頭也就沒什么好隱藏的,你也不用費那些心思,把你知道的都告訴殿下吧!” 公孫策自從上次在河邊見過這個老頭后就知道,人世不是他認識的那么簡單。 郭嘉沉吟片刻說道:“我們鬼界的靈都大多都沉浸在一生的記憶中不斷輪回,無法自拔。只有極少數天資過人,又有信仰加持的才能醒悟過來。而這位,就是最強的,因為他參悟了時空,可以在鬼界各個時代穿梭,與各代人物都可以交流?!?/br> “鬼界的事與殿下無關,可他曾經打破了人世的時空限制,去了兩千年前!” 老頭搖搖頭:“還是我來說吧,論人世的歲數,我應該出生在一九七六年,十四歲的時候參軍成了炮灰。然后就到了鬼界,因為各種詭異夢將我喚醒,然后還有所謂的烈士光環,這也是一種信仰加持,我才能早早從鬼界擺脫,不受輪回之苦?!?/br> “然后九零年的時候我從逃過鬼門關,在人世復活,結果發現還有一個我活在世上,等我和另外一個自己在戰場上見面的時候,一起死了,然后莫名其妙的穿越了兩千多年,到了西漢末期,成了王莽?!?/br> “王莽!” 公孫策瞪大了眼睛,很不可思議。急忙又問:“你穿越了歷史,應該知道那段歷史的,可你怎么敗了?” 老頭,也就是王莽苦笑:“殿下,我只有十四年的記憶,對于歷史能有多少認知?我能記住的只有三國水滸里面的一些人物,當時對那個時期什么都不知道,誰是誰都弄不清?!?/br> “那個時代殿下也知道,當官要舉孝廉或者方正,我當時的身份說不上好,父兄早死,雖然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可依舊一貧如洗。當時也沒想那么多,也沒想當官什么的,只想安安穩穩過完一生,返回鬼界再來現代?!?/br> 王莽嘲諷說道:“兩個時代不同的教育和價值觀念反差極大,我就按著自己良心過日子,結果相比于其他貴族子弟的荒yin不堪,我實在是出眾太多。而我伯父王鳳是當朝大司馬,他病了他兒子都只是過來應付差事一樣做做樣子。而他對我一家多有照顧,所以我服侍了四個月,結果他被感動,將我引上了仕途?!?/br> 隨著王莽的介紹,公孫策了解到王莽所處的那個年代里,王家就是外戚,朝中勢力極大,而大司馬一職就是實質的丞相,皆由王家人輪流把持。 王鳳的臨死時請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職,太后和成帝都答應了。由于王莽品德優秀,公元前十六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請求成帝將自己的戶邑分封給王莽。 同時,很多的名士也聯名上書,贊譽王莽的人品和才德。漢成帝便順水推舟,封王莽為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戶,晉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眾人的眼光是雪亮的,如此種種,充分證明王莽少年時的確品德超眾。 在公元前八年,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根推薦王莽代替自己攝政,漢成帝升王莽為大司馬。這時的王莽不足四十歲。 高升后的王莽依然是那么謙遜有禮,他找來賢德的人做官,皇帝賞賜給自己的錢都拿來分給大家;一次,他的母親生病,大臣們紛紛讓自己的夫人來府上探視,王莽的夫人也到門外迎接,但眾夫人卻將她當作王府家的仆人了,因為王夫人的穿著太普通太節儉了。 這說明王莽賢良愛民,不僅自己極其節儉,而且治家嚴格有方。 他的兒子殺死了一個奴隸,這在當時本來不是大事,因為法律有規定,主人對奴隸有生殺之權,即使是冤殺,受點處罰便可以了事,但他讓兒子自殺償命。 由此來看,王莽的民權思想已經超越了整個封建社會,要比社會前近了兩千多年。而他讓兒子自殺時,又忍受了多大的痛苦。 如果公孫策定下法律,允許主人對奴隸有生殺之權,他手下傳承者的兒子殺了一個奴隸,他手下那些傳承者有幾個會讓自己的兒子去自殺嗎? 料想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王莽的自控能力和堅持民權的信念更是高于凡人太多,只有那個神州信仰最濃烈的時候教育出來的人能干的出來! 漢成帝和漢哀帝死后,王莽在姑姑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做了新帝漢平帝的輔政大臣。 不久,許多大臣上書太皇太后,說她應該保重貴體,不該太勞累,不必親自處理小事,應讓“安漢公”王莽來處理。太皇太后答應了,將大權基本上給了王莽。 由于王莽功高震主,平帝逐漸對王莽不滿,但未等平帝采取措施,便被王莽毒死了。公元八年,王莽終于宣布取代漢,改國號為“新”。 那時候的漢朝因為人口膨脹,土地兼并嚴重。有識之士都看到了危如累卵的局勢,而王莽素有賢名,又為人謙遜,而且有著跨時代的眼光和手段,所以他們一致請求王莽為漢朝度過眼前的難關,哪怕王莽篡位,他們這些大族也會支持。 因為社會的秩序一亂,劉家的江山會玩完,他們這些大族也會在戰火中被燒成灰燼。 第七十四章 王莽新政之悲 王莽字巨君,他的字起的很有膽魄。 現代人穿越過去的王莽很仇視外族,原本依附神州的異族屬國都是王爵,被他削成侯爵??赡芩容^恨匈奴和棒子,曾經多次討伐匈奴,意圖將匈奴趕出北方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