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節
第九十八章 王位 四月二十,公孫策率兵回夏城,開始著手軍制改革。 這次出征他深深的感受到了部隊有些散亂,基礎建制完備,但是缺乏中級組織結構。以前軍隊都是按部劃分,出征時以部為單位,組建軍一級單位。 這是為不久之后稱王做準備,國家的雛形還沒有固定,現在更改,難度要小于以后。以后政權越來越完備,緊緊綁在一起,想要更改軍制,就要有揮刀出血的準備。 直到四月二十五,公孫策才將內部梳理好,在朝陽宮議事。 公孫厲首次出現在這種高級軍事會議上,他坐在公孫策常坐的位置上,而公孫策則坐在他右首,公孫厲左首是手按腰間刀柄而立的韓振龍。 公孫策掃視殿中列坐的文武,除了上黨郡的將軍,其余各地能來的都來了。就連被扣在咸陽為質的李儒、董越等人都在。 “以前我們打仗,規模撐死幾萬人。各部建制分散,靈活多變,指揮起來很是稱手。這次攻晉之戰,晉陽兩軍規模達到了近驚人的五十萬人!” “以往的部曲制度雖然靈活,但在拼力量,拼組織力量的大會戰中,部曲制度太過分散,最不適合于大軍團決戰!” “所以我決心改革軍制!軍權的重要性眾人皆知,所以改革軍隊建制,必須要果決,不能因為小部分人反對而拖延!你們各部的天兵依舊歸你們指揮,但所屬權要收歸我有!” 公孫策面容嚴肅,不由扭頭望向郭亮。 這次軍制改革只是名義上收繳軍權的最終歸屬權,損失最大的不是投靠公孫策的傳承者,而是郭亮! 董卓手下五萬西涼軍,這以后都是郭亮的財產。這五萬人整整占了河東軍四成多! 郭亮露出一個苦澀的笑容,緩緩點頭。 他很多朋友都在勸他不要贊同軍制改革,因為這樣一來公孫策將來對西涼軍下手,可以說是師出有名,無人能擋。 “這次軍制改革,只是將原來分散的部曲制再加上軍衛兩級。同時規定,一部兩千人,并形成定制,方便調遣。而麾下天兵不足兩千人的,相互拼組,以戰功武力挑選領軍校尉?!?/br> “二至五部組建一軍,軍有封號,若有戰功彪炳,功勞甚大的部,也可有封號。這就是領軍校尉和封號校尉的區別,軍中缺將軍,則以封號校尉優先充任?!?/br> “凡出征之時,七軍為一衛,一衛軍力在三萬到七萬之間。所以衛并不常設,平時領軍的還是將軍一級?,F在說說以后的軍隊規劃,有不同意見可提出討論?!?/br> 公孫策雖然這樣說,可郭亮不挑頭,誰敢不滿?而且現在就是亂世,衛哪能不設置? “我河東軍一共步騎十二萬人,上黨一郡就占去了一半。因上黨郡可能隨時都會爆發戰爭,所以那里設立兩衛。北上黨郡設置驍衛,統轄三個滿編軍。以高順為驍衛大將軍,趙云、李青云為驍衛將軍?!?/br> “南上黨郡設置左衛,統轄三個滿編軍。以董卓為左衛大將軍,牛輔、張濟為左衛將軍。另任命董卓為上黨太守,可臨陣轄制上黨眾軍?!?/br> “另外平陽郡設置武衛,統轄七軍三萬六千人。以公孫英為武衛大將軍,郭亮、馬超為武衛將軍?!?/br> “平陽郡施行軍屯,來年再說開發問題?!?/br> “河東郡設置右衛,統轄五軍兩萬八千人,由我親自統率。張遼、謝艾為右衛將軍。另設置南北宿衛軍,以曹性為北宮將軍,成廉為南宮將軍,分別統轄千人?!?/br> 以后河東軍重心將會移到上黨地區,同時采取精兵在內的策略。公孫策在平陽郡安置的七軍,都是戰力不強,平均三流中等的部隊。 不要以為三流中等很弱,三流之下還有末流,末流末等天兵,單挑群戰都能打敗訓練三個月的普通軍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普通人是可以殺死天兵的! 而河東軍的右衛,人數在四衛之中最少,但平均都是二流末等。宿衛軍更是精銳,都是二流中等和二流上等的精銳。 至于諸衛統轄下的軍,有的軍有封號,這些都是隨公孫策一路殺出來的大軍。而新組建的軍則沒有封號,只有番號,諸如武衛第一軍之類的,統軍將軍只是中郎將,也沒有封號。 全部軍隊規劃完畢后,開始商討建國事宜,建國后的政體是三省六部,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獨立于王權之外的機構或體制。 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戶部、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王權。 這個制度一能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第二又能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在秦漢,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每當皇帝無能,丞相就可能專權。 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三分相權,有利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強了皇權;同時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 第三就是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神州官制史的重大變革,它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從隋唐開始,歷朝基本上沿用這種制度。 傳承者一系大多支持使用現代官制,但公孫策認為河東民少,沒必要設置太復雜的官制。而且太多的官員,不僅增加國庫支出,還會形成做事相互推卸的惡劣風氣。 “現在百廢待興,一切從簡。太多的冗官只會拖累我們的效率,再說我連中央二十四司的官員都湊不齊,更別說多有空缺各地縣令!” 公孫策說著也有些無奈,民眾中有前朝官僚,可都在奴營勞作。用這些人,別說他,就連麾下傳承者都無法安心。 他現在急需大量可靠的儒家英靈,這些英靈復活后并不是一個人!他們和神將一樣,也有自己的天兵。不過他們的天兵傳承的不是戰魂,而是書魂。專門用來培養儒家弟子之用,一旦融合,就是一名合格的小官吏。 比如陳宮手下那一百天兵,名義上是天兵,實際上就是陳宮的外室弟子?,F在干的工作都是內政性質,如果干得好,利國利民的話,這些天兵就能突破,成為陳宮一樣的存在。 叫他們天兵有些不妥,更為妥當的稱呼是儒家學子。 根據陳宮所言,只有儒家名士才能招收儒家學子。數量根據名士的才能和后世信仰加持有著很大關聯。 名士上面還有大儒,大儒可以一次招收五百以上的儒家學子。除了儒家,還有法家、墨家以及雜家。這些都是可以招募學子的存在,可惜公孫策只認識一個法家李斯。 “五月初一,河東將會頒發求賢令和舉賢令,你們回去后多多注意自己防區內,有沒有隱士之類的大能?!?/br> “喏!”眾將起身抱拳齊呼。 公孫策臉上并不好看,讓武將找他們的死對頭文臣來效力,這事怎么看,他都覺得很別扭。 等眾將坐下,公孫策繼續說道:“國家政體討論完了,現在說說最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國號,到底要選哪一個。你們誰有好的建議,可以說說?!?/br> 國號事關重大,誰敢妄加非議。這是他們公孫家的事情,外人指手畫腳純粹就是活膩歪了。 “現在有三個備選,第一個是夏,夏城的夏。這里三千年就是夏朝的地域,我們在這里立下基業,怎么也沾點邊?!?/br> “第二個就是蒲,我有蒲鼎,建立蒲國天經地義。但這個國號太生僻,無法獲得歷代聚集沉淀的國運?!?/br> “第三個是魏,可惜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魏國,雖然我很喜歡這個國號?!?/br> “你們很好奇,為什么一個國號要弄得那么復雜。這一點,讓星官周青給你們說說?!惫珜O策說完,端起水杯喝水。 周青起身,掃視殿內眾將說道:“每一個國號都有著氣運傳承,夏國的氣運太悠久,很龐大,我們很難奪取并繼承。蒲國如君上所言,太生僻,氣運更是稀薄,不可取?!?/br> “至于魏國,歷史上有好幾個魏國,氣運疊加下來,也足以立國穩固??涩F在有了一個根正苗紅的姬姓魏氏魏國,所以君上選魏為國號,很難從魏國手中奪取魏國積累的氣運?!?/br> “至于其他國號,如果沒有關聯選取的話,很難獲得其承認。無法繼承這些國號氣運的話,選了也是無用。甚至還有無數害處,比如國號會蠶食國家的氣運!” 周青坐下后,公孫策繼續說道:“我公孫氏也是姬姓,魏國是周武王滅商后分封的諸侯國。起初國君為姬姓,最初封地在中條山以南,黃河以北。也就是原芮城之地,現在歸劉威管轄?!?/br> “這個魏國春秋時被晉獻公攻滅,把魏地封給畢萬。畢萬就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祖先,他也是姬姓。所以古魏地在我們手里,而我公孫氏又是姬姓,我們自然有資格使用魏這個國號!” 至于他公孫氏是不是真的姬姓,無人能知。但只要他能擊敗魏無忌的魏國,并將這個魏國滅掉,就證明他有資格有能力獲得魏國國號氣運的加持!也就側面說明,他公孫氏確實是姬姓。 因為不是姬姓,僅憑占據古魏地而用魏國國號,是無法獲得多少國運加持的。 據周青所言,國家的氣運來源于三。一是天道眷顧,自然氣運綿綿持久無有盡頭。但這種氣運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很飄忽。 第二就是地道,也就是鬼界。這就是國號積累沉淀的氣運,歷史上越是強大長久的國號,這份積淀的氣運就越強。 第三才是人道,正所謂人和萬事興。只要君臣一心,萬眾協力,政通人和之下,又沒有天災人禍的前提下,也能積累國運。 一國氣運說起來太縹緲,可公孫策信這個,因為他有意識星空,對氣運有著很強很直接的認知。 “所以,魏這個國號我們用定了!五月初一,由我父在朝陽坡頂詔告上蒼,登魏國王位!” 讓公孫厲當魏王,是公孫策很久之前就想到的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時候公孫厲在秦國為質,想要逼秦國放歸公孫厲回歸河東明顯不現實。 所以公孫策就想到了這個辦法,等待合適的時機,立國以父親為國君。那么秦國除非愿意撕破臉皮,否則公孫厲必然會被放歸。 而公孫策那時候已經做好了自己親自去咸陽為質,并擇機而逃的準備。為了不讓秦國有其他質子可選,他將劉雅蟬懷孕的事情視為高度機密。 現在晉周兩國又想和他結成翁婿之盟,那樣道德倫理綱常上他就低人一等,不利于將來發展?,F在把他父親推出來,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公孫策起身,一抬手,眾將起身,甲片嘩啦作響。 他走到眾將之前,轉身跪拜:“兒臣拜見父王!” “臣等拜見魏王陛下!” 公孫厲原本有些郁悶,他不知道公孫策讓他過來做什么,郁悶無比的傻坐在一旁干瞪眼,現在他知道了原因,原來兒子給了他一個大驚喜。 一時間都不知道該怎么說,他只覺得自己渾身肌rou在跳,跳的很刺激。 他身旁的韓振龍見近百人朝這里跪拜,直接嚇得滾落一旁,趕緊跪地。 如果這時候他還站在公孫厲身旁,那就是找死! 第九十九章 魏國,立 五月初一,天公作美,萬里碧空。朝陽坡下萬軍匯聚,赤色旗幟飄揚如火。 得到消息的勢力紛紛遣人道賀,更多的是來打探消息的。至于找麻煩的,似乎消失了。 朝陽坡下朝陽宮,公孫厲一身赤紅色冕服,上紋十二章,諸如日、月、星辰、山、龍等等極具象征意義的花紋。 他率著近千人順著青石臺階登上朝陽坡,沿途衛士紛紛單膝跪地。 他立在坡頂高臺詔書上蒼:“下有姬姓公孫氏名厲者,上承先祖英愿,下應百姓所求。于亂世立國名魏,守土庇民于一方?!?/br> 公孫策也是一身赤色冕服,紋九章,手持雷電戟,與母親陳燕領六位夫人,及公孫一族和孫姓親族立在臺下,公孫英率文武百官及軍中軍侯以上者近千人從坡頂順著青石臺階一路綿延至坡下。 其后公孫厲登王位,公孫策領坡上千人山呼萬歲,坡下萬軍單膝跪地,跟著大呼。 他們多是隨公孫策從西北返回的老兵,見證了公孫集團一步步的成長?,F在見終于修成正果,個個心中的依附感大增。 還有很多前來觀禮的人,他們竊竊私語。很多現代一系的勢力對公孫氏稱王建國很羨慕,但一致譴責公孫氏復古玩封建,不給治下民眾自由的民權! 緊接著公孫厲追封三代先祖。追封自己父親公孫麟為大魏壯王,兄公孫勉為夏懷侯,以陳燕為王后,公孫策為太子。 并詔封公孫英繼承公孫勉夏侯爵位,為開國夏侯,封郭亮為開國耿侯。開國侯世襲罔替,每人食邑五百戶,只有收稅的權力,沒有治民招兵的權力。 因為公孫策喜歡別人和他玩分封制,而他更喜歡自己和別人玩中央集權制!他手下的主力部隊是七星神將和呂布舊部,這些人對他忠心耿耿,實力又強,讓他可以壓服國內其他勢力,全心全意推行集權制。 魏國侯爵分七等,依次是縣侯、鄉侯、亭侯、都鄉侯、都亭侯、名號侯、雜號侯。 冠以開國二字,世襲罔替,無大過不得減封削爵。其余爵位,傳承一代,自動降低一級。 其中雜號侯和名號侯只有俸祿,沒有食戶上稅給他們。 都亭侯開始每上升一級,增加一百戶食邑??h鄉亭三侯除了可以拿本身的食戶外,還可以從本地封地獲得總稅收分成! 關于都亭侯和亭侯的區別:都,就是城市,都亭侯食戶都是城中百姓,經濟能力普遍強于鄉民和村民,所以都亭侯食戶數量比不上亭侯,收的稅可能要比亭侯高。于是亭侯以上可以從本地收取稅賦分成,就成了一種區別。 除了男人封爵,公孫策十七歲的堂妹公孫雨作為公孫氏唯一的女性,被封永樂長公主,以永樂縣為食邑,是唯一一個享受整縣稅賦的存在! 還有其余眾將被封爵,大多是都是名號侯和雜號侯。都鄉侯四人,高順、張遼、馬超和劉威;都亭侯不過是臧霸、陳宮、馬謖、趙云、華雄和李儒等人。連公孫策隨身的成廉都沒有受封,可見爵位賞賜之嚴格。 公孫策本來要授予李青云縣侯之爵,可被李青云推辭,原因就是寸功未立。實際原因可能是不想被魏國拘束,李青云當初背叛晉國也是不得已。他胸中的雄心壯志從未熄滅,時刻都在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