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照
臨近農歷七月十五之期,后人需要預備中元祭祖之物,剪紙錢,折元寶,寫包袱等。中元之期,鬼節至,鬼門開,祖魂回鄉,后人將會在祠堂里供奉著列祖列宗靈牌的神龕前,上供品,放鞭炮,拈香祭拜,焚燒冥錢,以示孝敬,傳達追思。 小時候做祭物,全家齊動手。弟弟裁白紙翦銅錢,meimei用正方形金色裱紙折元寶,父親將黃火紙疊成包袱狀,又包上白紙皮。母親抓幾撮薯粉撒銅飯勺內,添點水,放灶火上烤,邊烤邊攪,做成土漿糊,粘合包袱上的白紙皮邊角。袁秋華在石硯臺磨墨汁,拿毛筆醮墨,在包袱白紙皮正面提筆寫字,右首是尊祖父袁公雪庵大人收用,中間是中元之期化財,左下首是愚孫煥軒具袱十大包。白紙皮反面寫個大大的“封”字。祭物,祖上三代,考妣都要敬奉,現下三代,男丁人人都要獻給,往往一籮筐,每每忙活一整天。 眼下,全家人除了袁秋華在鄉下老家,其他人都在縣城。祖祠,祖墳在瑤山,父親囑咐她代勞,還吩咐她一定要在爺爺像前上香,奶奶墳頭祭拜。奶奶墳頭,袁秋華知道,但爺爺像她卻不曉得在哪。她依照父親的指示,站在木椅上,從樓角書櫥的頂格,找到紅木盒,拿出棉布袋,抽取被防潮油紙層層包裹的鏡框。她將油紙包平放書桌,解開捆綁的麻繩,拆開油紙,捧起鏡框。 鏡框內是張黑白老相片,男女合影照。男生身材高大,白襯衫,白手套,米色西裝筆挺,黑皮鞋锃亮,金絲邊眼鏡,蓬松偏分頭,發三七開,額發卷曲上揚,三五根散發斜垂,懸浮眉宇,側發齊耳,揚溢著白面書生的氣質,扮相卻頗為西洋化,蠶眉大眼,雙眼皮密長睫,目光深邃,鼻直口方,人中寬,下巴圓,笑逐顏開,雙酒窩都有心花怒放,嘴角眉梢都是明媚陽光,又和善,又斯文,又有型,又有范,帥呀!在帥大叔臉上找不出一絲的瑕疵,嗯,不應該用帥來形容,她感覺到一種特別的氣場,總之看著就舒服,就親切,這種感覺她在別人身上沒有看到過。女生小巧玲瓏,穿著一身紅底織錦滿繡著金絲鳳凰的旗袍,立領,斜襟,盤扣,左右兩面開叉,金線紅絨滾邊,看做工實在了得。瓜子臉,肌膚白皙,五官精致,唇紅齒白,眼黑睫毛長,圓月眼鏡,發髻高盤,腰肢細軟,紅絲襪,紅高跟鞋,她眉開眼笑,小鳥依人靠在他身旁,頭與他肩持平,粉面含春,神情羞羞答答。相片底部,印注一行小字,袁世杰,李昌瑛新婚攝影留念,1934年,武昌袁公館,膺樓大廳。 此何等伉儷?一個瀟灑儒雅,豐神俊朗,一個溫婉端莊,清麗潔雅,郎才女貌,男沉穩,女嫻靜,四只眼對四只眼,旗鼓相當。呵,這就是爺爺和奶奶??!小時候,父親只告訴她,“在你出生之前,爺爺奶奶已不在人世”,諸如名諱,長相,經歷,事跡,一概閉口不說。每逢節日祭拜,父親也是獨去獨回,偷偷摸摸像做賊。對于爺爺奶奶,袁秋華只道倆老同xue長眠九泉,未聽其名,未見其人,不知音容相貌,做夢也沒個具體身影,偶爾想像老人的言行容貌,無非是用鄉村普通糟老頭,枯老太做樣板。直到海峽兩岸建交,恢復民間通訊來往,她才從大人們的只言片語中,得知爺爺埋在臺灣,奶奶葬在瑤山,夫妻隔著萬水濤濤千山重重。稍長,她隨父親給奶奶掃墓,祭拜,叩頭,長輩相聚,酒桌談論,經常提起爺爺奶奶,道其文彩卓絕,事業豐偉,屬民國風流人物,嘆其書生意氣抑郁寡歡,命里多磨難,惜其天各一方,埋骨異鄉。年少懵懂時,她再想像他們,不是出于看書的浮想生發,就是源于看電視的觸景發揮,年青是才子佳人,恩愛佳偶,中年是闊佬闊太,浪子怨婦,老年是獨守孤燈,寒苦伶仃。 對爺爺奶奶的相貌,袁秋華不識得,可武昌袁公館,膺樓大廳,她卻十分熟悉。作為知青子女回城的她,戶口便遷入袁公館,且在武昌生活與工作了五年,對爺爺奶奶的事也略知一二。但長在紅旗下的后人小孫,對祖輩的前朝舊事,有著天然的隔膜,況且面也沒見過,影也無從覓,除了血脈之緣,親情無從談起,懷念更無源頭,與現實生活還毫無關聯,漠不關心也是常理。 看著爺爺卷曲上揚的額發,袁秋華撫摸自己的波浪頭,這天生的“自然卷”發式,算是找到了斷代遺傳的基因密道。三叔與爺爺極像,尤其是五官,簡直是倒模,父親只傳有壽星眉,雖然身材和爺爺無異,臉形眉目卻像奶奶,清秀有余,剛毅不足。袁秋華端詳相片,越看越感覺自己和奶奶相像,面部輪廊,五官排列,身瘦體弱,骨節小巧,肌膚滑嫩。怪不得叔公們一直喚我“小瑛”?鄉村有種說法,崽像娘,命好不用忙,女像爹,富貴自來牽。 袁秋華感慨遺傳的神奇,也激起她對倆老的好奇,當年拍結婚照時,絕對想不到會變成遺照??!她打開譜柜,找到1998年續修的袁氏族譜。她坐在書桌前,攤開族譜,一頁頁慢慢翻,順譜系枝節,沿著一世祖二房頭的主干,一路查下去,在曾祖之下,父親之上,看到二人的名字。袁秋華一拍額頭,呵,果真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她又從族譜中翻找名人傳記,閱覽二人生平簡介,事跡評述。 袁世杰(18911981),名世杰,字漢淮,龍山縣瑤山島回頭嶺人。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著有《比較憲法》,《憲法原理》,《中國奴婢制度史》,《故宮名畫300種》,《藝苑遺珍》等。 袁世杰自小聰慧,四歲入家塾讀書,于諸生中年齡最小,學業最優,深得業師周芷熙贊許。12歲時,業師力薦其父送他至武昌念書。在武昌,適鄂督張之洞提倡新學,在武昌城內創辦現代式高等小學五所,招收民間十四歲左右的秀良子弟為生。袁世杰應試時,因年齡小,個子矮,一名姓駱的主考官在接收還是不接收的問題上拿不定主意,當即報告張之洞。張之洞摸了摸袁世杰的禮帽,問:叫什么名字?住什么地方? 袁世杰挺起胸膛:本人袁世杰,家住龍山縣瑤山島回頭嶺。 這么小,為什么要來武昌讀書? 為人杰,為堯舜。 張之洞一驚,批準袁世杰報名考試,結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武昌南路小學。三年畢業后,入湖北優級師范理化??茖W校學習三年。其間,與李四光,石瑛,郭泰祺等義結金蘭。宣統三年,袁世杰以最優等成績考入洋務派首領盛宣懷創辦的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 在北洋大學求學不到一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杰立即投身革命,輟學南歸,返回武昌參加起義,擔任都督黎元洪的秘書,參加了守城戰斗,并受都督府委派,圓滿完成了“赴湘請師,馳援武昌”的任務。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杰考取官費留學名額,飄洋過海,浪跡天涯。先赴英國進入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求學,獲政治經濟碩士學位。隨后轉赴法國,入巴黎大學研究法學,于1920年獲法學研究所法學博士。 1922年回國,應北京大學校長元培的邀請,赴北京大學法學系任教,先是教授,后任法律系主任,他所撰《比較憲法》講義,在北大獨樹一幟,嗣經商務印書館印行,立即為全國各著名大學廣泛采用。期間,與同在北大任教的李四光(地質系教授),石瑛(化學系教授)等,課暇經常在一起研討學問,分析時事。后與李大釗等發起組織“民權大同盟”,又與胡適之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1927年,“湖北三杰”奉元培之命,籌建武漢大學,李四光為“建委會”委員長。歷時兩年,武漢大學初具規模,吸納大批優秀學者前來任教,袁世杰任武漢大學校長,兼法學院院長,聞一多任文學院院長,石瑛任工學院院長。 1932年,袁世杰進入政界,歷任國民政府法制局局長,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等職,還擔任過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宣傳部長,外交部長等職?!拔靼彩伦儭焙?,國共第二次合作。蔣介石于1938年設立軍事參事室,任命袁世杰為參事室主任。袁世杰低調,謹慎且認真,這是一個實權極大的官職,有關國共關系、軍事、外交、財政、工業、戰后復員等重大問題,一般都要讓參事室——高級智囊團出謀劃策,為蔣介石最后裁決提供重要參考。1945年,蔣介石為贏得全面內戰的時間,委派王世杰和張治中赴西安和中共和談。8月,為了戳穿蔣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系天下之安危,以彌天大勇,來到重慶,終于達成了《雙十協定》的簽字,袁世杰為國民黨方簽字成員之一。但蔣介石并不執行《雙十協定》,在簽字的第三天,又下達所謂“剿匪”密令,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內戰還是爆發,袁世杰吁天長嘆,卻無力回天。 共事多年的同僚顧維鈞曾評道:杰公的氣質,尤不宜于官場生涯。官場習氣,多的是巧言令色之輩,而他要言不煩,不茍言笑;官場習氣,多的是酒rou征逐的應酬,而他生活謹飭,幾乎全涯無世俗的嗜好。單單這兩款,就足以使他獨來獨往,無朋黨奧援。 解放前去了臺灣,后另組家庭,于1950年出任“總統府秘書長”,后因案辭職。1970年受聘任“總統府資政”。 1981年3月病歿于臺灣榮民醫院。遺囑墓碑僅書“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袁世杰先生之墓”。 本書首發來自百書樓(m.baishu.la),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