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先說喪儀,清朝皇后的喪儀自孝誠仁皇后以后規格都不高,因為孝誠仁皇后崩逝之時正值三藩之亂,康熙擔心外省官員服喪會引發不必要的混亂,便免去了外省一切喪儀,自此直到孝敬憲皇后的喪儀都是循此例而行。然而到了孝賢皇后,喪儀沒有依照舊例,而是援引了大明會典,即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崩逝而服喪,這還是大清入關頭一遭,乾隆更是破天荒的服縞十二日、服素兩月。 再說皇后崩逝于青雀舫,乾隆居然要把整條船運回京城。青雀舫體積很大,卡在城門運不進城,哪怕拆毀了兩扇大門也沒用,乾隆大手一揮,把城樓也給朕拆掉!幸虧最后禮部尚書海望想出了辦法,他使人架起木軌,又在木軌上鋪了菜葉做潤滑,動用了上千人夫,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總算是把青雀舫運進了城。 不僅是青雀舫,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也被乾隆下令封存,不許再住人,凡是皇后用過的東西,包括奩具首飾、衣物器皿等全部保持原樣?;屎蟮囊鹿诔橐脖还┓钤诖?,每年臘月二十五和忌辰,乾隆都要親臨憑吊。 皇后梓宮暫安景山觀德殿以及靜安莊期間,乾隆三天兩頭跑去奠酒,后來皇后梓宮奉安裕陵,哪怕路途遙遠,乾隆平均每個月也要去兩三次,有什么事都要去跟皇后說一說 。 至于作詩哀念就不用說了,乾隆一生四萬多首詩,大部分水平極差,寫得還不錯的只有悼念孝賢皇后的那一兩百首——不錯在哪兒呢?四個字,真摯動人。 乾隆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禮教,他可能會寵很多侍妾嬪妃,但注定只會尊重愛護自己的妻子,后宮這么多人,乾隆真正覺得站在自己身邊、視為一體的只有皇后。他與皇后少年結縭,夫妻二十二載,互相扶持著走到現在,皇后對乾隆的意義不可言喻。 接連遭受喪子喪妻的打擊,乾隆性子變得暴燥易怒,遇事由小化大,動輒大發雷霆。翰林院譯皇后冊文出錯,問罪;擬皇后祭文用詞配不上皇后之尊,罰俸;光祿寺準備皇后祭品不夠潔凈鮮明,降職;工部辦理皇后冊寶制造粗陋,處分;禮部冊謚皇后未議王公行禮之處,追責……林林總總,幾十位官員或降或貶,從王公大臣到六部官員戰戰兢兢,人人自危。 波瀾很快由京城波及到外省。無論滿漢、文武、品級大小,沒有具疏請吊的外省官員,全部吊銷軍功或降職兩級;因為違制剃發,大片官員被申斥、革職甚至賜死——當初雍正皇帝大喪違制之人不在少數,乾隆可都沒有這樣追究過! 這次官場上的大規模風波像是一個轉折點,再加上不久之后乾隆對金川用兵受挫,乾隆更是變本加厲,剛愎自用、專權擅勢,掌政風格由初政的寬厚仁和變得嚴苛剛正,對大臣的態度也不再是登基之初的以禮相待,這一切的轉變,皇后之死不可不謂導/火/索。 自然,前朝之事,后宮并不知曉。對后宮的女人們來說,皇后崩逝帶來的更直接的后果是中宮位懸,而皇上正值壯年,總是要立繼皇后的。雖然無人明說,但平靜之下,總有蠢蠢欲動的暗流。 長春宮,宮女攙扶著純貴妃從靈堂出來,低聲問道:“娘娘,咱們回宮嗎?” 純貴妃轉了轉眼睛,“先不回,咱們去給太后請安?!?/br> 宮女應是,轉頭吩咐了下去,片刻后,儀仗往壽康宮而去。 純貴妃坐在步輦上瞇了瞇眼,遮住其中的野心?;屎竺?,倒給她留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如今后宮里位分最高的只有她和嫻貴妃,嫻貴 妃沒有子嗣不說,早些時候還招了皇上厭棄,不知多久沒有伴駕了。反觀自己,雖說永璋惹了皇上不滿,但永璋身子不好,她從來也只是希望永璋平平安安富貴一世,并沒指望他有什么大出息,她可是還有永瑢呢!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出身低微,可當初晉位貴妃時,她就排在嫻貴妃之前,后來親蠶禮皇后不便時,也是她代皇后而行,那么這皇后之位,她是可以爭一爭的吧? 跟在純貴妃后頭走出靈堂的舒嬪看見純貴妃沒有往西回景仁宮,而是往東去了,不由輕嗤一聲,眼中露出不屑。 純貴妃就是個一按機簧渾身都動的主兒,每一根頭發絲兒都寫滿了不安分。其他事情純貴妃許是能爭來,可是中宮之位? 大清自開國一百多年以來,就沒有冊立過漢女為后! 早先滿蒙聯姻,太宗的五位大福晉和世祖的前兩位皇后全部都姓博爾濟吉特。后來的皇后倒是不再來自蒙古,可點點她們的姓氏——赫舍里氏、鈕祜祿氏、佟佳氏、烏拉那拉氏、富察氏,無一不是滿洲大姓!其中混著一個佟佳氏聽著是滿化的漢姓,但佟佳氏祖上是明初投奔明朝的女真人,歸根究底,依舊是實打實的滿洲血統。純貴妃一個漢女出身的包衣,若是想母憑子貴,死后以嗣皇帝生母被追贈為皇后還有那么一丁點點的可能,可若是想在如今的情況下被正經冊立為皇后,那是做春秋大夢! 大清的皇后,只會是滿人! 舒嬪不由轉頭看向不遠處正要回宮的嫻貴妃,若不是從下屆大選里挑人,繼后的人選應該就是她了吧? 想到這,舒嬪不由抿唇,只覺得那個人影也變得刺眼起來。 她哪里比得上娘娘一星半點兒? 皇上與娘娘那般要好,怎么容得下第三個人插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