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節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成死對頭的迷弟[電競]、綠茶作精的千層套路[電競]、那山的宿靈人、[綜]白花花被雄英開除之后、劍至虛空、厲害了我的鏟屎官[寵物系統]、霸總穿成棄夫之后[穿書]、完美人設、[綜英美]金星女神、明明是你笨!
甚至于連已經趕往喜峰口駐防的周遇吉,也聽了盧象升的話,派人給朝廷報信,說刑天軍突襲山海關,他無法力敵,但是吳襄以大局為重,為了防備建奴大軍入關,派他率領“殘部”趕往喜峰口布防,以此來力證吳襄沒有判降刑天軍,這一下估摸著夠大明皇帝朱由檢同志糊涂一陣子了。 所以吳襄暫時不用擔心他在京師之中的家人的安全,更何況馮衛漢在安排好這邊的事情之后,今天便離開了山海關,再一次趕回了京師,去安排暗中保護吳家全家的事情去了,另外還有部分吳襄麾下的明軍軍將的家人,也在京師,馮衛漢也會安排人予以保護,爭取在大中軍今后兵至京師之前,將他們的家人暗中提前遷出京師,確保他們的安全。 所以吳襄和麾下的軍將們,這一下可以放心了,全力以赴的配合大中軍打好山海關這一戰就可以了。 對于換防的事情,吳襄和閻重喜商量了一下,明軍戰力有限,這一點雙方都有共同的認知,明軍軍將們雖然嘴上不服,可是心中卻還是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沒有大中軍能打,所以吳襄同意,他們山海關的明軍將會集中兵力在山海關主城和東羅城以及北翼城這三個關城,以重兵死守這三處地方,同時部分官軍則聽閻重喜的調遣,配合大中軍,充當大中軍的輔兵,協防山海關主城以西的邊墻,包括南翼城、西羅城在內的幾處關城,也交予大中軍負責防守。 以他們目前的兵力,雖然得到了大中軍一萬五千兵將的增強,但是還不足以出關和建奴大軍會戰,今天這樣的逆襲戰,是不能再打了,建奴大軍吃了一個大虧之后,肯定不會再吃這樣的虧了,所以他們的主要精力便是先防住這里,等候中路軍和右路軍到達之后,再與建奴進行會戰,一舉將建奴大軍打回到遼東去。 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是半夜了,但是大中軍和大明山海關守軍今日在關下取得大捷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立即便傳遍了山海關內各地,除了吳襄和大中軍方面有意而為之外,許多百姓是自發起來奔走相告,將這個消息連夜便傳遞到了很遠的地方。 所以關內那些靠近山海關一帶留下沒有逃走的老百姓乃至鄉紳們,無不歡呼雀躍,連聲叫好,有些鄉紳連夜便開始安排下人,把家里面的豬羊趕出來,又起出一些糧食,裝滿了幾壇子的酒水,天一亮便朝著山海關一帶趕來,為明軍祝捷,雖然他們有點擔心大中軍會不會來到這里之后,效仿其他地方,對他們這些有錢人搶掠,但是現如今他們也知道國事不可逆轉,大明已經完了,現如今如果大中軍擋住建奴的話,那么今后他們便要在大中朝治下為生了,所以現如今還不如先去跟大中軍討個好去,所以他們這些鄉紳,便也為大中軍那邊準備了同等的一份祝捷賀禮。 至于老百姓就更好說了,他們才不管誰來執掌天下呢!總之他們最怕建奴韃子入關,先前他們害怕,都躲著大明守軍,不太敢前來助戰,可是現如今得知大中軍也加入到了戰團之中,跟著明軍一起打韃子,所以底氣便足了,于是紛紛在鄉紳們的組織下,扛起了家伙式子,紛紛也跟著趕往了山海關,打算去為明軍或者大中軍助戰,他們殺敵不成,起碼搬運個東西沒有問題,為了擋住韃子入關,老百姓是不遺余力的。 一整天的急行軍下來,雖然左路軍上下兵將都很疲憊,但是閻重喜考慮到軍情緊急,還是下令當晚便開始和明軍守軍換防,整個山海關城西一帶的邊關上面,整夜里都是燈火通明,燈球火把亮子油松,把整條長城沿線都照的雪亮,星星點點的火光如同一條燈火長龍一般,橫亙在山野之間。 不少明軍扯下了邊墻退出了敵樓,將守御的地點移交給了大中軍,而他們則大批開始轉向了山海關主城和東羅城之中駐防,部分明軍則受命留下,充當大中軍的輔兵,幫著大中軍守關,這一下把左路軍的那些參謀們可忙了個四腳朝天,隨著參謀制度的推行,諸軍主帥發現一個好處,就是有了這些參謀之后,他們可以少動不少的腦子,也少費不少的力氣,將許多事情交給這些參謀部的參謀人員去考慮和安排,而他們只需要對參謀們提出的各種建議,下決斷即可,這讓他們既少出錯,又能偷懶,所以他們又何樂而不為,于是立即奉命也都在各自手下成立了參謀部門,由肖天健抽派了一批參謀,又從諸軍之中抽選了一大批有參謀潛質的軍官,在諸軍之中成立了參謀分部,參謀最低配備到了營一級的單位,下一步肖天健打算將參謀甚至直接配備到連隊一級去,來完善參謀制度。 所以像這樣換防的事情,閻重喜基本上不必怎么cao心,參謀們便拿出了計劃和各處守將的人選,閻重喜只需要根據他們的計劃,稍作考慮和調整之后,便點頭下令執行,故此閻重喜他們這些主將,反倒并不是最忙的人,倒是參謀們一個個忙的是四腳朝天,腳后跟直打后腦勺,頗讓盧象升同情這幫參謀人員。 和大中軍的有條不紊不同的是明軍那邊,由于明軍沒有參謀可言,所以事情基本上要靠吳襄和麾下部將們親力親為,去調動人馬下達命令,這一晚吳襄和明軍部將們個個都忙的是屁滾尿流,但是即便如此,和大中軍的有條不紊的接防相比,他們的撤防動作卻搞得是一塌糊涂,亂的如同亂麻一般。 許多官兵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換防之后又該去什么地方報到,結果是像一群沒頭蒼蠅一般的在邊關一帶亂撞,搞得是烏煙瘴氣,讓不少大中軍兵將們看得是直搖頭,頗為同情他們。 第三十八章 留發不留頭 不過雖然亂歸亂,但是經過一晚上的忙活之后,兩軍的換防還是基本上完成了,只有稍遠一些的地方尚未完成最后的換防,在山海關一帶的關墻、敵樓、關城的換防工作在天亮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到位,許多地方已經升起了大中軍的軍旗,遠遠望去紅燦燦的一片,頗為威風,而大明的旗幡,卻基本上已經集中在了山海關主城和東羅城和北翼城三處關城之中,很明顯雙方已經明確了防御的分工,雖然沒有合兵一處,但是卻正兒八經的已經成了聯軍了。 不過兩軍不合兵一處,也有很多好處,畢竟明軍和大中軍的指揮系統各自都是自成一體,相互之間也不熟悉,如果強行合并的話,短時間之內不但無法提升戰斗力,還可能造成混亂,現在這么做,可謂是最佳的辦法,雙方都可以發揮出他們的戰斗力。 山海關一帶本來就火炮很是密集,明軍撤防的時候,也沒必要將所有其他地方的火炮都移至他們駐守的三城之中,于是不少輕炮便都留在了原地,交給了大中軍使用,同時官軍的一些炮手也被留了下來,并入到了大中軍之中,聽從大中軍軍將的調遣。 但是像一些大炮,比如說大發熕、紅夷大炮、大將軍炮,吳襄還是試探著對閻重喜提出想要過去,天亮之后開始轉運到山海關主城和東羅城、北翼城三城的城墻之上,增強這三城的火力。 至于吳襄的這個要求,閻重喜當即便答應了下來,大中軍的火炮比起明軍的火炮要犀利的多,左路軍又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火炮裝備質量和數量都超出第二鎮和第三鎮一些,所以此次出兵,閻重喜麾下調集了兩個重炮營,軍中足足擁有數十門六磅、八磅和十二磅炮,火力很是兇悍,再加上各營直屬的三磅輕炮,他們的火力也相當可觀,故此他并不稀罕這些明軍的舊式的大發熕、將軍炮和紅夷大炮呢! 所以閻重喜當即便同意了吳襄的要求,吳襄聽罷之后,更是大為感激,同時也看出大中軍對于配合他死守山海關一線,是有著充分的誠意的,否則的話也不會同意將這些大殺器交還給他,這也說明大中軍對他并沒有什么防范,于是吳襄暗生感激,為了表示他的誠意,考慮到大中軍遠道而來,可能攜帶的彈藥不足,而山海關一帶明軍常年累月積存下來了不少火藥,于是便下令從庫房之中撥出了一部分火藥,送給了大中軍一方,也表示一下他的誠意。 天亮之后沒多長時間,在山海關內一條條的道路上,便開始出現了不少人的身影,巡邏的兩軍夜不收和斥候立即攔住了這些人,問罷之后才知道,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撫寧衛一帶的百姓和士紳,得知了頭一天兩軍大捷的消息之后,便紛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紛紛趕來山海關勞軍,同時要幫著兩軍助戰,一起打韃子。 于是閻重喜和吳襄得知消息之后,都十分高興,特別是吳襄,比起前段時間,老百姓們對他們明軍畏如蛇蝎避之不及,現如今一經得知他們在關城一帶打了勝仗,便立即紛紛前來助戰,這說明老百姓還是愿意幫著他們的,以前不過是因為他們軍紀敗壞,再加上老百姓對他們實在是沒有信心,所以才不愿意給他們幫忙,可是大中軍來了之后,他們便打了大勝仗,于是便讓這些百姓看到了希望,紛紛跑來助戰來了!這也說明了老百姓是恨透了建奴,在對付建奴這件事上,絕大多數百姓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 當然了老百姓現如今愿意來助戰勞軍,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和這段時間散布在這一帶的大中軍細作的努力分不開關系的,近期京畿和各地都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一旦建奴韃子入關的話,便會強令老百姓剃發,今后也跟韃子一樣,剃那種金錢鼠尾的發式,而且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這種事情對于大明百姓來說,特別是男人,絕大多數人是不能接受的,因為漢人自古以來,都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此乃是孝道之事,被寫入到了孝經之中,要是剃掉頭發,留韃子那種難看到極致的金錢鼠尾的話,許多人寧可掉腦袋,也不肯干,現如今建奴南下,想要奪占燕云之地的野心,這已經是昭然若揭了,所以特別是燕云一帶的百姓,無不為此憂心忡忡,有些人干脆想要南下,也有人故土難舍,便寧可跟著明軍抑或是大中軍,跟建奴拼了,也不愿讓建奴入主燕云。 對于頭發的事情,其實肖天健以前也不是沒有想過,畢竟古人頭發太長,打理費時間不說,而且還不衛生,容易滋生跳蚤虱子,起初他初來這個時代的時候,便是一頭短發,讓人誤以為他是一個和尚,所以他也曾經想過在刑天軍之中,推行短發甚至是光頭,可是結果是下面的兵將抵觸的厲害,為了不影響到軍心,胳膊扭不過大腿,肖天健也只能作罷,就連他自己也蓄起了頭發和胡子,否則的話保不準他因此能不能發展起來都成問題,可見的頭發這東西,對于古人的重要性。 現如今他要北上對付韃子,于是便響起了歷史上韃子入關之后,順治下的圣旨,要漢人剃發,還說什么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所以這樣的反面教材,他不用白不用,老百姓既然這么在乎頭發,那么他索性便令情報部門,干脆將這個事情給散播了出去,雖說現如今韃子根本就沒有想過要這么做,可是畢竟關外的那些漢人,現如今基本上都剃去了頭發,這么說建奴,也不算是污蔑他們。 而這條小道消息,無疑在民間等于是丟了一個重磅炸彈,說實在的中國老百姓自古以來,都不太關心國事,他們更多關心的還是生存的問題,誰來當皇帝,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反正他們只要有田種,有飯吃,該納糧不管誰當皇帝,他們都要納糧,只是多少而已,所以一般情況下,改朝換代,對他們來說并不是最關心的事情。 但是在剃發的問題上,這就干系到了他們切身利益了,這頭發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剃的,剃了的話就是對不起他們老祖宗,所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肖天健“別有用心”的散布出的這個消息,一下子便激起了老百姓的公憤,這無疑也使得許多百姓,更加仇視建奴一方,轉而開始幫著明軍抑或是大中軍,來對付建奴了。 所以自從大中軍接防部分山海關沿線的城墻和關城之后,不少百姓便在鄉紳們的組織下,開始絡繹不絕的從撫寧周邊匯聚向了山海關一帶,自發的加入到了抗擊建奴的行列之中,在這個時候,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少有的在一種利益面前,走到了一起。 多爾袞一敗之后,連續三天時間都沒有再發動對山海關的猛攻,一方面他要休整一下被打慘的漢軍旗和蒙古八旗的兵將,重新調動起他們的士氣,另外一個他也知道,大中軍和明軍勾結起來之后,山海關已經不像起初那樣兵力單薄了,他再想輕取山海關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他就干脆等皇太極領兵前來,一起商議下一步攻入關內的辦法,另外就地開始打造各種攻城器具,并且派人到周邊將那些沒有來得及逃入關內的百姓抓起來,驅趕著他們為建奴軍干活。 可憐關外尚有十幾萬漢民沒有來得及逃入關內,這一下他們可就慘了,被如狼似虎的建奴騎兵們圈住,像是驅豬趕羊一般的帶到了山海關外建奴大營一帶,稍有不從這些韃子便立即刀槍相向,女人要為建奴做飯補衣,還要滿足建奴兵將的獸欲,男人則全部成為苦力,為建奴做苦工,伐木搬運土石,幫建奴準備攻關的器具,每日吃的是豬狗不如,還要時時刻刻的遭到建奴們的毒打和殺戮,整個關外到處都是哀鴻一片,漢人百姓的尸體遍地可見。 趁著這個機會,大中軍和吳襄麾下的明軍也爭分奪秒的加固修葺那些炮損的城墻關隘,大批百姓也熱火朝天的幫忙運送各種御守器具登城,趕制各種守具,如狼牙拍、夜叉擂、防箭用的捱牌、木立牌等物,源源不斷的開始被造出來并且運至城頭。 而大中軍之中除了火炮和火槍之外,還有一種非常厲害的守城武器,那就是他們這些年來日益成熟的霹靂炮,也就是裝填了粒狀黑火藥的原始手榴彈,這些東西也紛紛被運至了各處,配發到了諸軍手中。 皇太極是在四月二十七這一天,率領了十數萬建奴大軍,浩浩蕩蕩的抵達了山海關以北之地,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諸將立即便接住了皇太極,現如今皇太極身為大清皇帝,出行的排場是非常大的,雖然是出戰之中,但是全套的排場和行頭卻都不少,代表著他皇帝身份的大纛遠遠的便能看到,令人知道他大清皇帝的到來。 第三十九章 奴酋的爭論 但是今天皇太極的心情卻很不好,前段時間他們打寧遠,本以為以遠超過洪承疇那么多倍的兵力,打下寧遠城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可是沒成想洪承疇這個頑固不化之徒,卻領兵死守寧遠城了近月時間,才最終在叛將的內應下,攻破了寧遠城,打寧遠他興師動眾,除了最終擊潰了數萬大明的關遼軍,屠殺了一批明軍和漢人之外,什么也沒有撈著,僅僅是抓住了遼東總兵祖大壽,卻讓薊遼總督洪承疇最后一刻逃入了大海,不知了所蹤,本來他很想生擒洪承疇,逼迫洪承疇投降的,這樣一來,有洪承疇投降他大清這件事,想必接下來入關會獲得很多明朝的官吏的效仿,事情可以辦的順利一些,搞不好以洪承疇的身份,連山海關的明軍也能招降。 可是最終寧遠打下來,洪承疇卻還是跑了,雖說抓住了祖大壽,可是祖大壽卻身負重傷,被他擒獲之后,三天時間都沒有撐過來,便在他的軍營之中撒手而去,反倒是成就了祖大壽的忠勇之名,這一戰除了那個副將夏承德投降他們之外,其余的明軍大將幾乎全部戰死,所以他這一戰下來,雖然獲勝,但是意義卻并不算是重大,僅僅是掃清了山海關之外的明軍最后一道防線,大大的削弱了明軍對抗他們的實力。 雖然戰果沒有他最初預料的好,但是好歹他還是打贏了,也檢驗了他建奴大軍這兩年來的建軍成果,漢八旗的建立,大大增強了他們攻堅的能力,火炮質量也開始強過了大明的軍隊,這一點他還是比較欣慰的,而且寧遠對于他們建奴有著特殊的意義,當初他們老爹野豬皮和他都多次攻打過寧遠城,但是最終都鎩羽而歸,沒有能打下寧遠,現如今寧遠的取得,使得他的權勢和威信在建奴之中更是如日中天,所以皇太極還是很高興能打下寧遠城的。 本來在皇太極看來,寧遠一下,山海關僅剩下了屈指可數的區區兩萬多明軍,以他這一次集大清所有的武力南下,叩關而入搶先掃平燕云,取下大明京師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于是便令多爾袞率領七萬大軍先行出發,去拿下山海關! 在皇太極的想法之中,鎮守山海關的吳襄,本來就不是什么厲害人物,當年在和他們建奴交手的時候,這家伙還臨陣逃脫過,所以他們上下都認為,只要多爾袞大軍壓境,吳襄肯定會放棄山海關,要么逃走,要么便會投降他們,他還是希望能以和平一點的手段,逼迫吳襄投降,輕取下山海關為好。 可是沒成想就在他隨后督軍趕往山海關的路上,卻收到了多爾袞的急報,說吳襄拒不投降,還殺了他們的使臣,現如今一支刑天賊突然間出現在了山海關之內,迫使吳襄倒向了刑天賊那一邊,刑天賊和吳襄麾下的明軍聯手死守山海關,多爾袞督軍強攻山海關,卻吃了敗仗,損失了不少的漢軍旗兵馬,所以多爾袞自陳有罪,請皇太極加快趕至山海關,共議克關之事。 皇太極聞聽之后吃了一大驚,心中暗罵多爾袞是個無能之輩,瞬間甚至還對多爾袞起了殺心,想干脆趁此機會就收拾了多爾袞,將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也收入他的手中,可是冷靜下來仔細一想,他不能這么做,雖然自從他繼位之后,這些年來想盡辦法來削弱多爾袞和多鐸、阿濟格三兄弟的實力,并且奪了他們的兩黃旗,并且削弱了他們的實力,扶植起來了他兒子豪格的勢力,但是因為天然的緣故,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始終非常團結,這兩白旗的實力一直都很強,在八旗之中始終處于第二的位置,如果他現在想要收拾多爾袞的話,多爾袞不可能不反擊,到時候一旦弄不好,他們建奴就先自己亂起來了,這不符合他的計劃,所以多爾袞他還是暫時不能動。 于是皇太極只得率兵趕往了山海關,并且在路上碰上了迎接他的多爾袞和多鐸等將,就地扎下了大營。 皇太極以大清皇帝的身份御駕親征,可見的這一次他對入關之事可以說是勢在必得,大清重將基本上都隨行左右,諸軍這時候也都跟著皇太極來到了山海關之外,于是皇太極當即便召集諸臣,開始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對于多爾袞的請罪,皇太極根本就沒有提,反倒是溫言安慰多爾袞,好像對多爾袞十分信任一般,告訴多爾袞和多鐸他們,不必為此事擔心,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誰也沒有預料到山海關會發生這樣的變故,也沒有人預料到刑天軍的人馬來的這么快,居然放棄大明京師而不入,長驅趕來到了山海關,并且迫降了山海關守將吳襄,這是他們都沒有提前預料到的事情,所以多爾袞和多鐸他們不必掛懷。 于是多爾袞在大帳之中詳細的說了一遍山海關的局勢,告知帳中所有人,吳襄和他麾下的山海關守軍眼下已經徹底倒向了大中軍一方,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清洗掉了軍中原本打算投效他們大清的那些部將,換上了一批他的親信和傾向于投靠大中軍的軍將,再想說服吳襄和他麾下的明軍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幻想完全可以不再考慮。 而且現如今刑天軍的一路人馬大致有兩萬人左右,也已和吳襄麾下的明軍聯合在了一起,進入到了山海關一線布防,大大增強了山海關一帶的守軍力量,使得山海關明軍和刑天軍的兵力總數達到了四萬人左右(有點高估了他們的實力?。┩瑫r還有近兩萬民壯助戰(也是以訛傳訛,實際上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幾千人就不錯了?。?,所以下一步唯有強攻,才有可能攻下山海關。 這樣的局面頓時讓皇太極和建奴諸將都有點頭疼,他們誰不知道山海關的厲害,雖說他們兵力強盛,遠超過山海關明軍和刑天軍聯軍的兵力,可是對方卻居于雄關之中,完全占據著地利上的優勢,并且現如今已經是聯合起來同仇敵愾來對付他們建奴大軍,從內部瓦解他們,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強攻山海關,就要死人,而且是死的人少了都不行,他們建奴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少,整個建奴族人劃拉劃拉現如今也不過二十萬人左右,其中還有不少人的身份是有水分的,他們大軍的主力構成主要是蒙古人、遼東漢人構成,還有一部分是隨征的朝鮮人,這些人能賣命嗎? 可是此次南下,他們最初打定的主意就是拿下山海關這個攔住他們數十年的大明雄關,破關進入到燕云之地,搶先奪占大明京師,造成既成事實,今后和中原新興的勢力大中朝分庭抗禮,效仿當年宋遼士氣,搶占一個可以隨時揮師南下的立足點,不再跟以前一樣,每次南下入寇,都要走小路偷偷摸摸的入關撈一把,就撤回到關外。 屢次的入關行掠,讓他們這些遼東建奴們都見識到了中原的富庶和宜人的氣候,他們現在已經不滿足于僅僅占領遼東一帶的土地了,在他們看來,他們已經完全有實力也去中原分一杯羹,為什么他們建奴就要生活在遼東那些苦寒之地,而不能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建立起大金國那樣,也統治中原呢? 所以這才是這一次皇太極調動這么多兵馬南下的動因,而隨征的那些建奴將臣們,也都是這樣的想法。 甚至于包括像范文程、耿仲明、孔有德等這幫鐵桿漢jian們,也都認為,建奴應該南下入關,取燕云和大中今后分庭抗禮,為下一步爭奪天下打下基礎,這幫鐵桿漢jian很清楚他們自己的身份,既然已經當了漢jian,成了建奴的家犬,那么他們這漢jian的名聲便無法洗脫,唯一堵住天下人嘴的辦法,就是幫著他們的主子取了天下,靠著他們的主子的刀,迫使天下人不能罵他們為漢jian,所以他們愿意當馬前卒,為建奴主子效力。 至于蒙古人那邊不用說了,他們被建奴壓制的沒有辦法,只有當建奴的走狗,雖然有點外心,但是畢竟他們蒙古諸部相互并不團結,所以在皇太極高壓之下,他們也不敢不效力于建奴大軍軍前,何況每次建奴軍入寇,他們也能跟著撈一點便宜,分一些奴隸財帛之物,所以只能跟著干了。 在聽罷了多爾袞的話之后,這些各旗固山額真們于是都望向了皇太極,皇太極頗為無奈,時下的局勢不是他原來預想的那面簡單了,所有的事情都在吳襄投靠了刑天軍那邊之后,要重新推倒重來,再另行布置了。 于是皇太極便問計于他大帳之中的這些旗主們,于是這些旗主們自然少不了七嘴八舌的討論一番,拿出他們的看法和建議,當然能提建議的也僅限于像多爾袞之類的那些建奴的旗主們,蒙古旗主和漢軍旗的旗主,只有聽著的份。 于是這幫建奴旗主們好一通爭論,有人說他們大清軍兵力雄厚,雖然眼下山海關一帶明軍和刑天軍聯手,但是兵力還是遠不及他們,他們現在兵多將廣,完全可以依靠著兵力的優勢攻破山海關,一舉將這些冥頑不化的守軍給盡屠于山海關,奪取山海關之后,便踏平大明京師一帶。 也有人提議眼下山海關一線防御增強,強行破關恐怕是不智之舉,倒不如分兵,從其它地方破關而入,然后大軍入關之后從背后兩相夾擊山海關,攻破山海關之后再謀攻打大明京師順天府不遲。 更有人提議,分兵進擊,從其它地方破關而入,直接直撲京師,棄山海關不管,料定明軍和刑天軍都不會坐視他們攻打順天府,只能去京師尋求和他們對決,到時候山海關也就不攻自破,那時再謀取擊垮他們不晚。 (這幾天出去了,對于打賞朋友的答謝來的晚了些,對不住了!今日補上,特別鳴謝不開心膽小鬼、信離、勇敢1023三位弟兄的打賞?。?/br> 第四十章 皇太極的算計 皇太極坐在軟榻上不時的擦一下鼻子,這廝可能是太過好色,怕滿足不了后宮那些妃嬪們,于是進補太多,人參鹿茸這類上火的東西吃多了,這段時間開始時不時的流點鼻血,而且止不住,醫官也看不出他得了什么病,總之這次出征一來,這一路上便時不時的會流鼻血,而且量還不小,怎么都沒有辦法徹底止住,皇太極只能一路走,一路擦,搞得他不勝其煩。 聽罷了大帳中那些諸將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論,皇太極也在腦子里合計,各種念頭都在腦子里面轉悠,漸漸的便有了一定的想法。 于是又等著眾人商量了一陣子之后,皇太極便拿定了主意,很威嚴的坐正了身體,這廝是個超級大胖子,體重現如今已經有三百多斤了,整個肥的跟頭豬差不多,坐在那兒如同rou山一般,但是卻頗顯威嚴,自從他繼位之后,這手腕子玩兒的實在是厲害,先是奪了阿濟格和多鐸、多爾袞三兄弟的兩黃旗,接著便開始猛折騰八旗諸部,又是分,又是合,后來廢了阿敏和莽古爾泰,莽古爾泰暴斃后其同母弟德格類領正藍旗,德格類又離奇暴斃,皇太極發動了莽德姐弟三人謀反案,吞并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正黃旗混編后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藍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豪格壯力,豪格的鑲黃旗成了正藍旗,總之折騰的這幫兄弟們無不膽戰心驚,對他心生懼意,所以他這會兒確實很威風。 眾人一見皇太極要說話,便都驚了下來,皇太極點點頭道:“你們說的有道理,這山海關卻是不太好打,但是不好打不能不打,畢竟此關不克,便如同一根魚刺一般令我們如鯁在喉,所以放棄山海關不打不成! 但是僅僅只打山海關,我們這么多兵力放在這里,也用不上,倒是可以考慮分兵之計,從其它地方攻入關內,不管是這邊打下山海關也好,還是打不下也好,兩邊只需一路人馬攻入關內,那么此關也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現如今全軍皆放在這里和守關的刑天軍還有明軍對峙,每日消耗的糧秣不計其數,所以分兵入關就糧以戰養戰,是必須要做的事情?!?/br> 皇太極說的一點不假,他這一次調動了這么多兵馬南下,以他們大清國目前的國立來說,供應這么多兵馬人吃馬嚼,根本就支撐不了多長時間,而且近期由于刑天軍掐斷了運河的漕運,除了扼住了大明朝廷的脖子之外,同時也掐斷了和他們建奴來往的大明商賈的貨源,使得這些和他們勾結的大明的商賈們沒法再朝關外運送糧食了。 雖說皇太極繼位之后,緩和了關外漢人和女真人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遼東的農業生產,但是卻還遠不足以滿足他們對關內各種物資的需求,刑天軍的行動無疑也威脅到了他們的生存,這也是他這么急迫傾巢南下想要入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這二十萬大軍堆在山海關到前屯衛這一帶,每天的消耗之巨,是一個天文數字,其他人不考慮這件事,他皇太極可是要考慮這件事的,雖說出征的時候,這些旗兵們要自行攜帶一些糧食滿足他們的需要,可是畢竟每個人帶的糧食有限,他大清皇帝要負責供應兵將們吃喝,一旦沒了糧食的話,他們大清的兵馬也照樣打不成仗,那么后果就將會非常的嚴峻,一旦到了糧絕之時,別說叩關而入奪取燕云之地了,恐怕維系他大清在關外的統治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蒙古人那邊只是暫時性的被他壓制住了,要是不給他們糧食吃的話,這幫蒙古諸部是根本不會再聽他的調遣,至于那些漢軍旗,雖然旗主們很聽話,但是他們下面的人不見得就一定效忠于他大清國,只是眼下被迫跟著他們做事罷了,一旦看到了他們大清的虛弱,這些漢人又看到了大中軍的崛起,那么保不準他們又會反叛他的大清國,投向那肖刑天的大中朝。 所以這一次他集結大軍南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出了覬覦燕云之地以外,也是要為他的大清國的生存爭取空間,如果半年之內他還拿不下燕云之地,并且擊敗大中軍的話,那么他大清國上下恐怕都要餓肚子,遼東鐵定會出現大饑荒,到時候他大清國恐怕就危險了。 于是這些建奴奴酋們聽罷了皇太極的話之后,也紛紛點頭稱是,覺得皇太極說的不錯,請皇太極拿個主意,下一步該怎么辦。 于是皇太極考慮了一番之后,便令多爾袞和多鐸繼續領兵攻打山海關,除了他們兩旗之外,還將漢軍旗之中的鑲黃旗、正紅旗、鑲藍旗三旗漢軍交給多爾袞統領,令鑲藍旗的李率泰、鑲黃旗的劉之源、正紅旗的吳守進等漢軍旗主聽從他的調遣,同時還令蒙古八旗中的兩旗也歸于他調遣,調集眾多大炮,攻打山海關,務求爭取早日打下山海關。 同時令阿巴泰和豪格率領一批人馬,以阿巴泰為右路軍元帥,分兵向西沿明長城一線尋求另外的入關之路,分兵破關攻入關內,分散明軍和大中軍的注意力。 皇太極是個很聰明的人,甚至可以說是有著遠見卓識之人,在看到山海關的大中軍出現之后,他便預料到了下一步將會有更多的大中軍會趕赴山海關,那么一旦雙方在這里形成對峙的話,長時間的僵持對于他大清國是非常不利的,那個肖刑天眼下已經打下了湖廣、南直隸、浙江、四川等大明最富庶的地域,在應天府南京宣布建國登基稱皇,建立了大中朝,那么他順大運河北上,可以通過大運河將南方的糧食和各種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北方,所以他們有更堅實的物質基礎,倒是他們大清這邊,卻只能依靠“貧瘠”的遼東之地,來供應他們大軍的用度,長久僵持,最終只有他大清吃虧,所以他必須要盡快的入關靠著搶掠,來滿足他大軍的需要。 而且皇太極的心機很深,明知道山海關現如今不好打,但是他卻還是讓多爾袞、多鐸他們去打山海關,明面上似乎是他對多爾袞十分器重和信任,其實背后還是在玩兒的花活,想要讓多爾袞和多鐸在山海關消耗掉他們麾下的兩白旗的實力,今后省的有一天他皇太極嗝屁的時候,多爾袞跟他兒子豪格爭奪大清的皇位,所以他這一招很陰,多爾袞接也要接,不接也要接,他皇太極就坐鎮前屯衛,在多爾袞背后盯著,多爾袞只有在山海關死拼下去。 另一方面他令阿巴泰和豪格領兵從其它地方破關而入,很顯然他知道其它地方要比山海關更容易攻破,這先入關的功勞,便不會落在多爾袞的頭上,而且他讓阿巴泰為正,他兒子豪格為輔,一旦失利的話,罪責在阿巴泰身上,豪格不會受到牽連,但是有功的話,豪格便可以分潤到很大的功勞,今后對于穩固豪格在大清國的地位,無疑使有著很大的幫助的。 皇太極可謂是老jian巨猾之輩,什么都被他算到了,總之他就一個想法,既要入關奪取天下,又要想辦法削弱多爾袞三兄弟的實力,令他們今后不會成為豪格繼位的阻礙。 同時他還有一個非常險惡的居心,那就是對于這些漢軍旗的漢人們,其實皇太極也并非就是對這些漢軍旗非常信任,那些旗主們還好說,他們沒有回頭路可走了,這些年來,他們跟著他爹野豬皮和他,屠殺了不少的漢人,回頭是不可能了,但是誰保得住他們手下的那些漢人兵將們,就會也一點異心也沒有呢? 這一戰皇太極雖然認為他成算很大,但是戰爭這種事情,有時候跟賭博也差不多,不見得次次他們建奴這邊,都能打勝,如果一旦這一次他們失敗的話,那么這些漢軍旗之中的漢人便是很大的隱患,包括那些蒙古人在內,都不會再安安分分的聽他們建奴的調遣了,所以他要提前防著這一點,盡可能的先消耗掉這些蒙古人和漢軍旗的漢人們,讓他們為建奴沖鋒陷陣,死光了的話,只要能打勝仗,那么他可以想要多少就要多少,隨時可以再重新補充起來這些漢軍旗,蒙古人那邊,在他看來死光了才好,省的他們不安分!但是一旦打輸了的話,這些漢人和蒙古人反正也死的差不多了,一旦他們有異心的話,到時候也好收拾他們。 所以皇太極看似簡單的安排,卻將所有人都算計了進去,總而言之,他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一方面他要繼續鞏固他和兒子豪格在大清國之中的地位,削弱多爾袞三兄弟的實力,另一方面他也要將燕云之地拿到他們建奴的手中。 第四十一章 激戰山海關 多爾袞豈是笨蛋,聽罷了皇太極的吩咐之后,立即便猜出了皇太極暗地里面見不得人的那些想法,但是眼下他皇太極是大清皇帝,為了大局他多爾袞也不能說不,更何況皇太極手中現在的實力,要超過他和多鐸手中掌握的兩白旗的實力,經過這么多年來,皇太極一再的分化,他和多鐸手中的兩旗實力,已經被大大的削弱了,即便是他想要作反,現如今也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還可能成為整個大清的公敵,所以他明知這是皇太極給他下的毒藥,也沒法不捏著鼻子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