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書迷正在閱讀:被渣后我重生了、據說我曾是個大人物[快穿]、我真的是負二代、[綜漫] 你們米花有兩個警視廳、重生甜妻:獸王太強啦!、[柯南同人] Gin的神奇寵物店、自古攻二寵攻四、晨光已熹微、[綜漫] 治愈系男子織田作、[洪荒同人] 鼠鼠我呀,今天也想造師父的反呢
戲璕:早不放人,晚不放人,偏偏這時候把賈詡送去張繡的身邊,你是誠心給劉表添堵呢? 南陽郡的治所在宛城,張繡如果降曹,那就等于是把荊州的門戶暴露在曹軍的面前。劉表不得不以蔡瑁為帥,出兵援助張繡。 聽說張繡降了又叛,殺死曹cao的侄子曹安民,重創曹cao的大將許褚,就連曹cao本人和他的長子曹昂也險些喪命,這可不是什么小過節,荊州軍的主帥蔡??梢源_定:張繡投奔誰都不可能再投奔曹cao。 蔡瑁派使者去聯絡張繡,謀劃合力奪回宛城,窮途末路的張繡,以后只能靠荊州供給糧草,一定會成為荊州最好的守門犬。 然而,很快傳來賈詡一劍斬殺荊州的使者,張繡投降曹cao的消息。 蔡瑁徹底懵圈,他屯兵于南陽郡舞陰縣,押送著救濟張繡用的糧草,為了幫張繡突圍,才出面和曹cao敵對,張繡居然直接投降? 更大的精神打擊還在后邊,好戲才剛剛開場。 曹cao親自在淯水岸邊祭拜陣亡的將士,激勵士氣,派于禁為先鋒,迎戰荊州軍。于禁在湖陽擊敗蔡瑁的先鋒部隊,俘虜荊州將領鄧濟。曹cao大軍直奔舞陰,擊敗蔡瑁。 蔡瑁千里迢迢運來的、救濟盟友張繡的糧草,被已經加入敵對陣營的張繡帶兵搶走,還順手掠奪了一批輜重。蔡瑁損兵折將,幾乎郁卒,退守襄陽城。 其實在見到賈詡之前,張繡更傾向于去依附劉表,但賈詡勸他,劉表不過是一個座談客,曹cao才是能成就霸業的人,就算投靠劉表,將來曹cao攻打荊州,還是得降曹。 降曹有三個優勢:第一、歸降朝廷,名正言順。第二、曹cao兵少,一定會受到重用。第三、曹cao志向遠大,不僅不會伺機報復,還會封賞仇人,展現胸襟氣度。 俗話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辟Z詡故意砍了荊州的使者,借此表明絕不投靠劉表。 曹cao十分滿意,任命賈詡為執金吾,參司空軍事,封都亭侯,食邑二百戶。表張繡為揚武將軍,封宣威侯,食邑千戶。 一眾文臣武將都有賞賜,其中于禁累功封為益壽亭侯,食邑兩百戶。 留下趙云駐守宛城,曹cao回師許都。 離許都還有十里,忽聽鼓樂齊鳴,以董承為首的官員,零零星星地分列在道路兩旁,以隆重的禮節迎接曹cao。 這是天子劉協的命令,他要讓百官都知道,曹cao僭越,有不臣之心。 荀彧勸止了大多數公卿,所以只有董承、王子服等洛陽系頑固派的官員、新來的孔融、以及天子身邊的幾位侍中在這里上演鬧劇,其他官員都留在許都處理公務,根本沒來蹚這渾水。 董承嫌人太少,聲勢不夠大,還拉來不少許都的士紳湊數。 郭嘉前所未有的尷尬,他的病反反復復,一直不見好,曹cao照舊邀他同車。所以等董承行完跪拜大禮,一個侍中躬身上前,替曹cao打起車簾的時候,眾人愕然發現:車上不止一個人,曹cao的身側還有郭嘉。 董承身后,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在郭嘉的身上。眉目清雋靈秀的青年,發冠微微歪斜,漏下幾縷青絲,官服上壓出幾道褶皺,腿上還蓋著毯子,就像是原本在車上躺著,才坐起來。 在眾人或鄙夷、或玩味、或探究、或欣羨等各種目光的注視之下,郭嘉坦蕩自若,甚至唇角微揚,露出一個淺淡隨意、如清風明月般疏朗的笑容。 曹cao跳下馬車,壓根不理那些來搞事情的官員,徑直翻身上馬,直奔許都皇宮。 淡淡的藥香味隨風彌散,侍中仍然揪著簾子直發愣。 郭嘉被冷風一吹,又咳得面色潮紅。他用折扇輕輕一敲那待中的手,戲謔道:“勞駕,請閣下讓一讓,不是美人挑簾相邀,嘉是不會留下的?!?/br> 這是什么渾話!聽著就像在青樓調戲女郎一樣。 小皇帝劉協想引導公卿百官彈劾曹cao僭越弄權,結果事與愿違,文武百官的關注焦點全都偏了,他們更好奇郭嘉和曹cao到底是什么關系。 行同騎乘,坐共幄席,當真只是禮賢下士? 郭嘉:又是躺著中槍…… 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孫,當世大儒,最看重禮儀,郭嘉這般行徑,落在孔融的眼中,就是藐視禮法、衣冠不整、當眾戲狎。僅僅一個照面,孔融對郭嘉的印象就差到極點。 況且在學術上,他們也是站在對立面。 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使許多經書亡佚。西漢初年,官府請遺老、長者口授經書,用隸書記錄《禮記》、《尚書》、《論語》、《春秋》等書,稱為“今文”。 后來,魯恭王擴建王宮,拆除孔子的故居,從墻壁中發現《禮記》、《尚書》、《論語》、《春秋》等古籍,皆以古籀文(大篆)書寫,稱為“古文”。 于是漢代經學分為兩派,今古經學之爭持續了將近三百年。 孔融、國丈伏完等人屬于今文派,而潁川私學中盛行古文經學,曹cao的幕僚中,潁川士子眾多。荀彧、荀攸、郭嘉等人的授業恩師和族中長輩,基本都屬于古文派。荀彧的六叔荀爽為《周易》作注,是古文派的代表之一。 曹cao不在許都的這些日子,朝堂上早已吵翻天。起因是荀彧伴駕的時候,給小皇帝劉協講解了一篇《尚書》,恰巧是今文《尚書》中不存在的內容。很顯然,是古文《尚書》中多出來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