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更新 新世紀的海洋農業(64)
書迷正在閱讀:[綜]斂財人生之新征程、當替身后男主他又甜又軟、與起點男主的火葬場式戀愛、銀舞天下、末世天災:我在空間搞養殖、穿成反派后我成了萬人迷[快穿]、穿成反派的前男友[穿書]、蒼月物語、穿成炮灰經紀人、被抱錯炮灰的沙雕追夫路
就在不遠的過去,批量生產出可以食用作為糧食、具有現實意義的有機物,已經不是生物的專利了。利用日臻成熟的仿生學、自動化科學以及生物化學等領域的重大突破,工廠已經可以工業生產食物,不借助一點點生物細胞的大量新概念食物出現在了人類的貨架和餐桌上,填飽肚子這個基本需求的成本被進一步降低,對于懶蟲們來說也更方便了。同時,令人諷刺的是,雖然看似這是人類擺脫作為生靈褪繭成蝶成為神明的具有里程碑的一步,但人類因為歷史上繼承下來的悲劇循環和重復的錯誤,并沒有因為這一進步出現什么本質的變化,戰火仍然如舊不是爆發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人類仍然因為經濟、政治和戰爭的原因遭受著饑餓甚至成為餓殍。人類所有個體的頭頂上仍然懸著達摩克利斯之劍,種種的威脅仍然使得人類走錯一步就要走向無可奈何的滅絕命運。 但無論如何,這進步是巨大的,可以被載入歷史被永遠稱道的,同時,也使得傳統的第一產業遭受著第二產業的嚴重沖擊,低端的種植業受影響最大,這使得大多數種植園主和農民選擇更高一級的市場去碰碰運氣,去宣傳一些聽上去很好聽但毫無科學能夠驗證的特點,徒增一些如同強迫癥病發一般毫無必要的培育手法,甚至是虛假宣傳,這讓許多人對于千百年形成的農業從業者憨厚老實的形象蕩然無存,甚至他們不少人也為了存活扔掉了代代相傳的良心。借用一位經濟學家在她的著作里精妙的比喻“好比礦物質水產生后的天然礦泉水市場”他們亟待變革,但畢竟這個時點的傳統農業,已經身形無比龐大,這種身軀無法完全擠進中高端市場,若不想完蛋最基本的種植業必須打贏這場防守戰。 話雖如此,土地上的傳統農業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天生存在,雖然有著加基因技術這一劑良藥,但還不能完全治愈土地農業衰頹的狀態,受制于土地、肥力、天氣、成本等等,那些對于古人來說已經是上天的魔法一般的現代作物,也僅僅能和剛剛出生不久的食物產生工業打個平手,隨著后者技術在白紙上的飛速進步,劣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那么無土農業么?確實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但陸地上的無土農業首先就是如同工廠一般建造設施招募工人,投入原料進行產出,這么看來甚至和工業的關系更近一些。同時這也說明相較于受制條件更小的工業,雖然技術也在進步,但總體上并沒有能夠勝過它的地方。農業想要防守成功,需要在無土農業的思路上更進一步。 這時,農業科學家看到了大海,作為地球表面面積最大的空間,絕大多數區域也并沒有被人類的活動所占用,甚至大面積的公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概念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也使得政治和法律上的人類主權影響對這種生物再生無污染的作業相當友好。人類想要把莊稼種在海上,并且如同在陸地上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一般高度工業化自動化、低成本易管理、市場成熟貨物流通暢順等顯要特點也得作為考量的主要因素,才能和農業抗衡,與之共榮,為人類存活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這可不是什么嶄新的點子。早在千百年前,人類就有在海里收獲藻類、種植藻類的成熟經驗,大家不用去多想,就能找到種植海帶(昆布)這一典型的例子??墒?,傳統農業的海洋作物種類相較于陸地作物,實在種類匱乏、口味單一、產量有限,成本高難度高,這還不能作為主糧供養人類。而且因為這些觀條件的限制,嘗試加基因海帶的實驗最終也打不到上面所述的要求。這是令人喪氣的挫折,這也同時表明,要在海洋農業獲得突破,人類古早的經驗沒有多少用處,得要從零開始。 那么,讓陸地上的農業作物“下?!?,這是不是一個優秀的突破路線呢?那些涉足的海洋、農業生物學家都搖了搖頭。首先,相比于肥沃的農田,海洋天生有著超高鹽度、極高水分、天氣環境不如陸地、災害高發、養分卻極度貧瘠等先天短板,讓它們活在海里,首先就要比陸地上的同類起點短了一大截,更不用說“海洋沙漠”的存在,連海洋生物自己都難以生存的地方,這些從陸地上遠道而來的“異鄉人”要活下去得需要多少科研人員的努力? 困難重重,卻難不倒有著先進技術加持的科學家們。終于,在數個國家頂尖大學的聯合研發中,一種依靠加基因技術為核心研發的單細胞藻類被培育了出來,聲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不像海帶一樣知根水底,這種作物是漂浮在水面的,準確的來說,是水面或者水面以下數十厘米內的水域生活的,和因為水體富營養化產生的赤潮有點相似,但,對人類有益的地方這個角度去看,卻大不相同。 就作為生物的角度來說,它們完全適應于這顆星球所有的鹽水/淡水水域,不管是炎熱如五十度的氣溫還是兩級接近于冰點的浮冰水域。再者,它們生長周期短、繁殖能力高、生命力頑強、產效高,在營養高、人工精心培育的海洋農田里,它們有著相同時間內不輸于地上任何一種作物的食物脫水凈產生量,即便貧瘠缺乏光合、環境惡劣沒有管理的地方,竟然也能檢測出相應的產量,令人驚奇。不僅如此、因為基本和原物形狀相差甚大、科學家又讓它產生少量影響口感,卻可以在作物死亡后迅速分解的成分,這又使得沒有一種天然的生物消費者愿意食用這些藻類?!阏f會不會因為沒有天敵而填滿了整個星球?這就是杞人憂天了,研發出這種作物的同時,科研人員也研發了一種可以被不斷改良的有機制劑,水域中輕輕一點這種作物就全數迅速死亡,而且無毒的制劑最多存留20天就自然分解干凈了。 那么對人類它又有什么優點呢?簡單說兩條,首先對于種植者,雖然這種藻類是單細胞生物,但在個體之間會形成牢固的結締組織而連成一片,結締與作物本體口感無異而韌性較強,大面積培育時不容易因為天氣、洋流問題導致減產。研發小組在推出作物的同時還開發了自動管理作物球,投放種苗,定期施肥,采集反饋數據,固定成片的作物甚至自動收獲功能都有添加,相當省時省心。不僅如此,對于食用者來說,,它們可以富含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而且科研人員也在它的基因上留下了可以改變口味的空白,雖然磨成粉末是用來替代主食的,但誰不想吃的東西多一些口味呢?況且研發的科學家摩根諾曼博士自豪的聲稱,口味不亞于小麥,還是有成長性的! 更令人驚奇的特點是,這些作物之間還有這超脫于同類的“友情”!它們吸收礦物養分的能力極強,但如果一個個體收集了較多的養分,它們竟然可以通過結締向養分少的個體輸送,還是無私的!這也大大降低了施肥難度,但更多的,作為被吃的一方,人類作為捕食者有些地方相形見絀。 地球上不少水域培育這種作物的海洋農場已經建起來了,未來也會越來越多,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這也并不會讓人類根絕饑餓,原因,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