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這奏折一上,頓時像捅了兩個馬蜂窩,一個是太后,另一個是大家再想不到的人,竟是三品云麾將軍靖平侯杜昱銘杜老將軍! 先是太后顧不得自己年老衰弱的身體,闖上朝堂,把正在朝議的眾大臣訓斥一番,說錦奾郡主一片孝心,之所以遲遲沒有定親出嫁,是為了多孝順自己幾年,可不是留給你們這些無能大臣把人送去北方,給那些野蠻韃子糟踏的! 老太后一邊訓斥眾大臣,一邊老淚縱橫,又數落皇帝兒子無能,自己親妹子的女兒都護不住,就聽信臣下唆擺竄掇,沒點自己的主意,不像個帝王。 末了,太后不顧風度,倚老賣老,放出話來:“但凡哀家還有一口氣在,就容不得你們打錦奾的主意!除非哀家一口氣上不來,閉眼了,就由著你們這些不孝東西胡鬧?!?/br> 太后拿著她的飛鳳盤龍拐杖使勁兒戳著金鑾殿的漢白玉殿基,戳得“咚咚”作響,仿佛戳著大臣們的臉皮。 杜昱銘老將軍雖因傷痛致仕,賦閑在家,但他到底是靖平侯,且拿著三品云麾將軍的俸祿,保留了上朝面圣的權力。 遞了求見折子后,熙宗皇帝把杜老將軍一召上金鑾殿。杜老將軍就激動萬分,慷慨陳詞,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尚可一戰,如今大唐西北西南用兵,他愿意重披戰袍,再上沙場,為大唐駐守東北一隅,絕不容番突韃子南侵,滋擾邊民。 總之,不能向邊陲韃子示弱,不能讓野蠻的番突人小覷了泱泱大唐! 杜老將軍這一番請戰,雖然沒涉及公主和親之事,但誰都知道,他是主戰派,認為在被逼迫之下,派公主和親,是大唐的恥辱。 大唐應該嚴詞拒絕番突人提出的再派公主和親的的無理要求,派遣將士駐守邊防,不然,那麗龍八城修筑出來擺樣子? 保護大唐邊民安靖樂業,是大唐軍人的職責,怎么能寄希望于豺狼的自我約束? 況且,答允向那克部落借兵助戰,根本就是助紂為虐,看看人家那克部落這兩年的發展勢頭,等人家統一了優兀草原,人家的矛頭刀槍會指向誰? 于是,本來在朝堂上主張對番突用兵的少數主戰派,像打了雞血似的,斗志昂揚,紛紛呈詞,力主對番突用兵。 杜老將軍主動請戰,將領不愁,兵源方面,可以先抽調一部分洛城周邊駐扎的京畿衛,北上戍衛邊境,然后再火速征兵,補充京畿衛。 不過朝堂上,主張用公主和親來平息邊患的大臣勢力占優,于是,主戰和主和就天天的朝堂上展開大辯論,偏生熙宗皇帝是個優柔寡斷的性子,覺得各說各有理,難以委決。 安然不懂朝堂上這些事,只是聽說又有朝臣上書,請求派錦奾郡主北上和親,他心頭覺得郁悶,大唐公主的性命就這么不值錢? 番突人說什么,朝堂眾臣就信什么?都不派人去北方查查平萱公主的死因? 怎么說,大雪天,番突人任憑公主外出,未盡保護之責,發現公主失蹤,也沒盡到搜救之責,平萱公主之死,番突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個公主死得不明不白,不說給公主討個說法,倒開始討論再送一個公主和親的事來了,大唐就不能對番突人表現得強硬一些? 最起碼,應該考慮派人把公主骸骨迎回洛城。 安然猜想,平萱公主肯定是愿意魂歸故土的。 聽說太后大鬧朝堂,堅決反對派錦奾郡主和親,安然對此,完全理解。太后并不反對和親,她只是反對用錦奾和親,錦奾是她愛女的唯一骨血,又一直養在自己身邊,自然舍不得。 安然只是對杜老將軍一聽說有大臣上書,請求用錦奾郡主和親后的消息后,立即就蹦了出來,不顧一身征戰落下的傷痛,慷慨請戰的事情,覺得有些奇怪。 自從參加錦奾郡主的曲水流觴生辰宴后,東方明敬和安然又參加了杜寧啟的婚宴,三個少年倒結成了好友,時常約在一起吃酒玩耍,彼此間沒什么利益糾葛,自然不存在勾心斗角之事,大家情誼頗好。 這日,三人約在東方明敬的府上后花園里垂釣賭酒:每釣上一條錦鯉,其余兩人就各飲一杯。 安然和杜寧啟都是好動的,拿著魚竿甩來甩去,老是疑心魚餌被錦鯉叼走了,釣了許久,也才釣起來一兩條,倒把池塘邊的花花草草踏塌一大片。 只有東方敬明沉得下性子,釣了十幾條起來。 安然和杜寧啟的酒量都淺,灌了十幾杯果酒后,腦子就有些迷糊了。 杜寧啟率先丟了魚竿,坐回設在水榭上的酒桌邊:“這個玩起來沒勁,等魚上釣,不如我溜下去捉魚還快些。魚是他家養的,光往他的魚竿上跑,不玩了!” 安然也丟開魚竿,叫著杜寧啟的字:“子瑾,你就體諒體諒容德吧,朝堂上大人們議著,要用錦奾殿下和親,容德心頭難受?!?/br> 洛城的勛貴世家,宗室豪門,朝堂大臣差不多都知道皇家屬意于東方明敬,隔三岔五就召東方明敬入宮作畫,為他跟錦奾郡主的相見創造了足夠多的機會。 大家以為東方明敬是十拿十穩的郡馬爺,只等圣上下旨賜婚,甚至于東方明敬都二十歲了,家里硬是不敢替他議親。 東方明敬聽安然這么一說,心頭郁悶,也繃不住了,丟開魚竿,坐回來,拿起酒壺自斟自飲,幾杯酒下肚了,長嘆一聲,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