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大清我最大,他們能怎么辦?橫豎那是我自己個兒的后院,我不嫌地方窄,你們一幫子外臣cao心個什么勁兒呢? 最后的結局是,額娘還是搬去了寧壽宮,景仁宮被閑置起來,作為額娘與我們眾姊妹擺設家宴的地界。 我不知道民間曾有這樣的議論:大清以孝道治天下,大清的皇帝自然發揮了極好的表率作用,太宗皇帝繼位,無視三個嫡母(包括taizu元配)的存在,直接追封生母為皇后;順治皇帝親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封生母為皇太后(官方記載,順治帝登基時便同時尊奉嫡母和生母為兩宮皇太后,其實壓根不是那回事兒,順治帝登基時只有嫡母孝端文皇后尊為皇太后,孝端文皇后于順治六年駕崩,順治帝在順治七年親政,所以,順治朝并不存在兩宮并尊,但后世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為了維護孝莊文皇后的形象,刻意對實錄進行了修改);康熙皇帝沒有生母可孝,活脫把母族寵成了“佟半朝”;雍正皇帝為了生母體面當眾斥責母妃宮人;乾隆皇帝對生母“以國奉養”——這些孝行要是跟昌泰帝比起來,那簡直就跟毛毛雨差不多! 事實上,本心而言,我對額娘的孝心和付出是遠遠不夠的。 正式登基后,我發布了三道上諭。 首先,打破以“雙字”為單次上徽幅度的舊例,尊奉額娘為“端慈明圣皇太后”,同時宣布,太皇太后年事已高,皇后初繼中宮,所有內務,仍應請示皇太后懿旨然后方可施行,內外命婦、內廷各司,膽敢違背皇太后懿旨,應以大逆罪論處! 其次,奉太皇太后、皇太后懿旨,以皇祖裕貴妃壽滿八旬為慶,尊奉皇祖裕貴妃為?;寿F太妃;奉皇太后懿旨,追尊皇考純懿貴妃為純懿皇貴妃,尊皇考愉妃、皇考婉妃為貴太妃,皇考舒妃為皇考舒貴妃,皇考穎妃為皇考穎貴妃,皇考諸嬪、貴人、常在、答應皆晉一等,皇考妃嬪,凡有子孫開府,且年過五旬,皆可出宮恩養,以示皇太后撫慰之意。 第三,尊皇太后慈意,追封定郡王永璜為定親王、敬郡王永琪為敬親王、悼敏皇子為哲親王;敬親王獨子綿憶襲封敬郡王,食親王俸祿;皇兄循郡王晉封循親王,六貝勒永瑢晉封質郡王、八貝勒永璇晉封儀郡王、嘉親王永玨額賜貝勒世職、十貝子永珹晉貝勒,端親王永璂奉端榮皇太子嗣,原蒙皇考旨意,以多羅郡王世襲爵位,今著加恩,準以和碩親王世襲罔替,貝郡王永璟賜親王俸,十四皇弟永璐為貝勒,十五皇弟永琰為貝子;世宗十子,獨皇叔弘晝僅存,且已年邁,應免家宴朝賀之禮,額賜王次子永璧貝勒爵位,王世子永瑛,于世宗諸孫為最長,素為皇太后鐘愛,應賞食親王俸祿;世宗幼子弘曕,向因獲罪,革去王爵,黜為閑散宗室,因念骨rou親親,秉承母后圣意,追封弘曕為固山貝子,嫡長子永瑹承襲奉恩鎮國公爵位。 為政三十年,不時有御史直諫,認為我對手足兄弟過于寬縱,我并沒有理會,我絕對不能讓額娘因此而傷心,非議額娘偏愛幼子的言行不是沒有傳到我的耳中,我覺得極為諷刺:額娘但凡偏一偏心,也不至于落得今天這樣鉆心煎熬的地步。 額娘去世時綿愷也已經有了兩個兒子,額娘拉緊我的手,略顯渾濁的雙眼蘊含著十幾年未曾離去的憂傷:“綿愷是個好孩子,我不在了,你不要對他太過苛刻,后宮不置妃嬪,雖然有傷皇家體面,畢竟不是什么壞事,好在你有四個皇子,也算說得過去了,我盼著他們也像你們兄弟一般永遠相親和睦,唯有如此,才能稍稍洗清我的罪孽!” 別人只當額娘疼愛孫子,我卻明白,額娘擔心我會步上阿瑪的后塵,過去十幾年,我和額娘在一些事情上已經達到了“心有靈犀”的程度,憑著額娘的睿智,她當然知道我早已對皇父的死因心知肚明,不愿說破,不外是因為不能說破的緣故。 帝后合葬是常理,額娘以“卑不動尊”為由,提出另擇吉地的要求,最初,額娘的陵寢在東陵,與皇父的裕陵毗鄰,后來我改變了主意,在西陵為額娘重新擇址,毗鄰自己的陵寢為她修建了陵園。當然,這也招來了朝野的極大非議,幸而有孝莊文皇后為前例,皇父身邊不乏祔葬之人,大臣們只認為我是愚孝的皇帝,議論幾天后也就逐漸沉寂了下去。 世人眼中,于“移風易俗、大革祖制”之外,昌泰皇帝北拓俄疆、東藩日本、南亡緬越、西和諸夷,事母至孝、夫妻專情、友愛手足,禮賢下士——總體是一個文治武功、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數不勝數的功績之下,掩蓋不了我對額娘難以彌補的愧疚之情,終究,我才是那個“弒父逼母”的罪魁禍首! 跪在額娘的神位之前,我從心底生出一絲忐忑來,等到來生,不知道額娘還不愿不愿意接納我這個兒子! 額娘——額娘——額娘—— 作者有話要說: 預祝大家雙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