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
“七阿哥追謚為悼敏皇子,你雖然居長為兄,不可托大輕慢,入葬前應去靈前行禮致意,也是身為生者的本分?!被坼率痔?,快的浪費掉了寒苓在此之前的種種布置,雖然如此,多少為永琮覺得惋惜:挺討喜的一個孩子,就這樣無辜埋葬在骯臟的宮闈內斗之中,哪怕立場對立,寒苓依舊生出了“物傷其類”的感覺。 “嗯,舅舅也囑咐過兒子了?!庇拉t躊躇著問道,“額娘,阿瑪不準兒子去給皇額娘請安,您是不是要替兒子說一說呢?” “你想氣死你皇額娘,我和你阿瑪當然不能攔著?!焙叽蛄藗€哈欠,“我要休息一會兒,等你阿瑪過來后叫我一聲,咱們一塊兒用膳?!?/br> 養心殿后面遇到退守截胡的成霜,弘歷果然跟著她回了景仁宮,陪兒女逗了一會兒小兒子,看著睡眼惺忪被成霜叫出來的寒苓問道:“你找我?” “皇后娘娘的身后事該預備了?!焙甙戳讼骂~頭,“是不是先把三格格和四格格的大事兒提前辦了,免得皇后娘娘牽掛不舍?!?/br> 弘歷怔了一怔:“三丫頭還罷了,四丫頭才五歲,此時談論婚嫁,委實過早了一些?!?/br> “我不是這個意思!”寒苓搖了搖頭,“依著規矩,中宮嫡女在出嫁前冊封固倫公主,萬一皇后不起,雖有兩宮皇太后照應,總要讓兩位格格有立身后宮的體面才是?!?/br> “你想的很周到?!焙霘v有些猶豫,不知道該不該把富察皇后的身后建議告訴她,“剛才我去過長春宮,皇后提到了繼后的事兒——” “四哥,你繼位后不久,曾經答允我做三件事,不重用輝發那拉氏的族人是一條,你愿意栽培四格,我也不好說什么;永璽姊妹不給庶母守制是第二條,時至如今,還沒有以主位之禮下葬的妃嬪,咱們不妨往后看,至于第三件事——”寒苓仰起臉來,“你一定要說到做到?!?/br> 一眨眼,“土山約三事”都過去整整十年了,時過境遷,弘歷幾乎將這件事付諸腦后,聽得此言頓覺一愣,轉頭向李玉問道:“那個金線荷包是不是你收著?” 李玉趕忙應答:“是,奴才把它放在乾清宮了?!?/br> 不消片刻工夫,李玉氣喘吁吁地取回了金線荷包,寒苓瞥了弘歷一眼,淡淡地說道:“四哥,我信你真心待我?!?/br> 弘歷拆開荷包,看著內中業已泛黃的字條許久沒有言語。 “所以,不管主子娘娘舉薦的是誰,我都沒有異議?!焙呙加罹o皺,“做人不能太滿,太滿必要折福,差一步很好,也算是我這個皇貴妃對世人的交代了?!?/br> 弘歷抿了抿薄唇:“十年前你就預料到了會有今日的局面?” 寒苓輕輕搖頭:“我想說,這是我留給自己的一條后路,你信嗎?” 弘歷嘆了口氣:“你該為永璽的名份著想?!?/br> “四哥,咱們閉門私語,如果先帝沒有走在母后皇太后的前面,我敢篤定,他也不會為了你這個秘建皇儲冊立圣母皇太后為繼后?!焙哳D了一頓,“而且,我希望你許我一份獨一無二,后世提到乾隆朝的皇貴妃,只有嫻皇貴妃輝發那拉氏一人而已?!?/br> “苓兒,我們相識二十四年,相伴十二年,我到如今都沒看透,你究竟對我存著一份怎樣的心思?!焙霘v按了下額頭,“可悲,我知道你并非謙遜退讓,你是真真切切不愿意做我的皇后?!?/br> 乾隆十年五月初五未時三刻,富察皇后駕崩于長春宮。 富察皇后的一生,于婦人間貴徴已極,身為嫡妻,終皇后之世受制皇貴妃,皇子二人盡數夭折,其可羨、其可悲、其可憐不免令后人唏噓慨嘆。 逝者如斯,以富察皇后的過世為分水嶺,前朝后宮同時掀開了新的篇章。 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誠仁皇后駕崩,因值三藩之亂,康熙皇帝專降圣旨,免各省舉哀喪儀,其后的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一律循例而行,從未訃告在外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如京治喪。 皇帝專寵嫻皇貴妃,主事大臣本欲援引舊例舉辦國喪,弘歷攬奏大怒,將所有總理王公盡皆革退,又以“大行皇后正位中宮,母儀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為名,拋開本朝《會典》,以《大明會典》為例,命外省官員照京治喪,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為始,摘除冠上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百日內不準剃頭,持服穿孝二十七日內,停止音樂嫁娶;一般軍民,則摘冠纓七日,在此期間,亦不嫁娶作樂。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故世服喪,就大清而言,尚屬空前之舉。 籍此為引,皇帝親定謚封,欽賜大行皇后謚號為“孝靖皇后”,撥巨資挪蓋停放棺木的觀德殿、靜安莊,連同喪儀支出,耗費銀錢數以百萬計,在世人面前展露出了一位追思發妻的重情天子形象。 在前朝后宮因為弘歷的舉動生出“皇帝懊悔虧待皇后,必有所為施加嫻皇貴妃”的推測的同時,弘歷終于露出了“大清□□者”的政治獠牙。 首當其沖的是皇長子和皇三子,以“嫡母崩逝,無哀慕之誠”為名,弘歷嚴旨斥責,當眾發出“此二人果不可承續大統”的定論,皇長子永璜的該管師傅、諳達、侍讀盡受處分,連同治喪總管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領侍衛內大臣來保亦因失職之罪罰去三年俸祿。 緊隨其后,弘歷開啟找茬模式,因于翻看皇后冊文時發現“皇母”的滿文譯文誤寫為“皇妣”,登時勃然大怒,將禮部堂官鎖交刑部治罪,又因刑部擬刑過輕,責備其“黨同徇私、故意寬縱”,遂將刑部全堂問罪,諸百官膽戰心驚,惶惶難以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