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吳扎庫福晉眼明心亮,領了懿旨后朝著寒苓微微點一點頭,意思也是明白的:我承你的情了。 這份人情卻是要繼續累加的。 眼瞅著二十七日國喪期限就將過去,和親王府傳來永瑛大阿哥風寒加身的消息,從宗法上說,這個孩子在雍正一系的地位僅次于長嫡孫(長子的嫡子)永璉,從兩宮皇太后到皇帝四大爺都對他頗為重視,太醫院的院判院使輪班派到和親王府蹲點,任務也頗為艱巨:除了病勢沉重的永瑛和月份已高的吳扎庫福晉,和親王府還有二阿哥和大格格都是重點保護對象,在當下這種緊要關口,那是半分岔子都不能出的。 寒苓本性憊懶,好容易能夠順一口氣,沾了枕頭就找周公下棋去了,迷迷糊糊覺得涼氣襲身,就手拉被子的瞬息,猛地一下反應過來,睜開眼就瞧見“金主”著急上火地扒她衣裳。 “四哥?!焙哂行┎恢?,“你做什么呢?” 弘歷氣喘吁吁:“我忍不了了?!?/br> 寒苓轉轉眼珠:“四哥,先帝的孝期才過了一個月,我還不能給你生娃娃呢?!?/br> 弘歷正在血氣方剛的年紀,讓他二十七個月獨守空房是極不人道的行為,言官和御史也不會整日盯著天子的內帷隱私,只要在三年內沒有嬰啼聲,對皇帝的名聲并不會造成什么負面影響。 “不打緊?!焙霘v一把扯開寒苓的中衣,“明早李玉會送避子藥來?!?/br> 身下的抵抗立時變得無力,弘歷恍然間察覺到臉頰的濕熱,抬起身驚訝地問道:“我弄疼你了?” 寒苓閉上眼:“沒有,臣妾是高興?!?/br> “你——”弘歷有些敗興,“你到底怎么了?咱們已經成親兩年了,難道還不曾做好準備么?!?/br> 寒苓仍不理他,弘歷正待發作,外頭有總管太監輕聲傳報:“萬歲爺,和王府大阿哥不好了,御醫說恐怕熬不過今晚去,兩宮皇太后并裕太妃業已發駕,主子娘娘打發人過來請旨,萬歲爺是不是也要陪伴皇太后出宮走一趟——” 這是連鎖反應的功效,小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聞說永瑛阿哥不祥,裕太妃是頭一個坐不住的,她與崇慶太后交好,永瑛又得崇元太后喜歡,順理成章便組了團出宮看孩子,皇太后有了動作,皇后當然不敢躲懶安睡,拐了一道彎,報告遞到景仁宮這里,李玉迫不得已,這才發聲打斷了主子的好事。 “備攆?!焙霘v理著衣服坐起來,“朕要去和親王府?!?/br> 寒苓剛要松一口氣,弘歷緊跟著補充道:“貴妃同朕一起去?!?/br> “是!”寒苓本想推辭,轉念之后索性應承下來,“臣妾就去更衣?!?/br> 弘歷盯著寒苓的背影,臉上顯出一片陰郁之色。 宮里的貴人傾巢而出,和王府上下自然迎奉不及,崇元太后一面揚手一面問話:“不過是偶染風寒,怎么就越治越重了?太醫是干什么吃的?永瑛呢?快帶我去瞧瞧?!?/br> 吳扎庫福晉的肚子都快八個月了,現下真正是心力交瘁,扶著丫鬟落淚不止:“是臣媳沒福,皇額娘若是為此傷了身子,反倒讓阿哥增添一層罪過?!?/br> 崇慶太后也是有見地的人,看一眼永瑛的面容轉頭就去寬慰吳扎庫福晉:“兒孫自有兒孫福,總算你有二阿哥和大格格在,現下又懷了身孕,不沖旁的,總該為肚子里這個放寬心的?!?/br> 除了威脅御醫,貴婦們也沒有實質性的作為表現出來,嫻貴妃是最后一個探視病號的人,上手摸一摸脈息,臉上不自覺的帶出兩分凝重來,好在眾人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這才容她全身而退站到了富察皇后的身后。 旁人沒有留神,弘晝卻知道寒苓的本事,在她握住永瑛的手腕時便轉了兩分精神出來,此刻見其形容,轉念之間就跪到了皇帝身前:“皇兄,奴才有樁不情之請,求您看在皇阿瑪的份上開恩成全?!?/br> 弘歷微微一怔:“你我兄弟,直言無妨!” 弘晝磕頭懇請:“皇兄,永瑛平時最鐘愛貴妃娘娘的手藝,他如今水米難盡,能不能勞動貴妃娘娘再做一回他念著的棗泥糕,哪怕吃不下一塊,好歹也是奴才夫妻圓了他的心事,奴才自知僭越,請皇額娘與皇兄降罪!” “這還有什么好商議的!”崇慶太后要急吩咐寒苓,“你快去做了來,先給阿哥灌參湯等著?!?/br> 弘晝趕忙謝恩起身:“奴才給貴妃娘娘帶路?!?/br> 弘歷皺一皺眉,轉頭給內侍使了一個眼色,李玉會意,因向寒苓笑道:“奴才伺候貴主子?!?/br> “苓兒,永瑛有得救么?”李玉雖然負責盯梢,基本素質還是有的,加之弘晝名聲在外,等閑也不敢輕易招惹開罪,只要二人沒有愈矩行為,他是不會近前討嫌的。 寒苓低嘆一聲:“虧你會說話,剛要像現在這樣問我,不用等到天明和親王府就要舉哀了?!?/br> 弘晝雙眼發亮:“我便知道你指定是有法子的?!?/br> 寒苓微微闔目:“你不要多說,更不要多問,我盡全力,永瑛若能康復,那是祖宗的蔭蔽;委實不能好轉,你與福晉就只能節哀了?!?/br> 弘晝點點頭:“我明白?!?/br> 作者有話要說: 出乎意料之外,感覺這篇文有點兒受嫌棄。 ☆、歷史中的半邊天(乾隆繼皇后十二) 伴隨和親王府大阿哥病重轉愈,弘晝在清理掉手腳不干凈的側室后逢人便宣揚皇帝哥哥對他恩深似海,君不見太醫都下病危通知書了,就因為皇帝四大爺親自過來探病,永瑛在一夜之間便有回生還陽的傾向,不是有大福蔭的人護庇,哪里會有這樣的奇事發生,乾隆皇帝也因此坐實了“天命所歸”的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