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9章
這就是皇帝的私庫,你還敢從皇帝私庫淘銀子,不要命了? 這做的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百官再說不出反對的話,對于糧商會這樣的民間機構,心下不滿也不敢再說。 對此,蘇葉很滿意,不枉費她一層層繞圈子。終于說回正題,戶部尚書江大人上前,直接道,“關中能遷去東北人口有定量,填不滿那廣大地區,何況還有新接收的南邵,南海諸島,勃固一半土地。都是地廣人稀,又物產豐饒,如果無人耕種,實在浪費資源。因此臣建議,開放恩科,多招收進士,選拔更多官員。免除人頭稅,鼓勵百姓多生?!?/br> 此話一出,文武百官都思量開了。 江大人說得有道理嗎?那自然是有的! 地盤越來越大,可不就需要越來越多的官員去治理,也需要更多的百姓去填補。 不然地盤打下來都是無人區,能起什么作用,守邊還麻煩。 可不打?怎么可能,皇帝可是提前給他們透露消息,那些地盤上存有的資源,都是大楚需要的,不拿到手豈非太虧了? 所謂仁義之邦,是因為無利可圖。 以前華夏是天朝上國,大部分好東西華夏都有,沒有的也可以讓別國進貢,因此大度一點,高高在上刷仁義的名聲沒問題。 可現在朝臣們獲知,那些土地下埋葬著許多珍貴資源,就連金礦都有,不去取就是傻子。 就是再迂腐的儒生,在家國利益面前,也該衡量衡量。 那些一心為了名聲好聽,為彰顯大義,不顧國家利益的,早就被剔除朝堂了。 因而目前朝堂雖有摩擦,可都是主戰派,至少是以大楚利益為先的官員。 所以開放讓百姓生孩子這一條,他們知道是對的,即便對于隨意取消祖宗規矩心下郁郁,也沒跳出來反對。 再有,戶部尚書還提到開恩科,選拔更多人才。 這是應該的,每位帝王上位,都有這么一遭。 想到這里,他們突然意識到,皇帝就是今年的狀元郎,從打馬游街到坐擁天下,不過半年時間,實在變幻無常。 想想皇帝,再想想家里的子侄,不由心生感慨,人比人氣死人。 相同的年紀,他們家的孩子尚且懵懂,大部分人連秀才都沒考中,這位已經大權在握,權傾天下。 想到這里,他們突然意識到,那個農技站,對自家孩子來說,或許是個機會? 農技站的官位不高,又要在全國各地設立,需要的官員相當多,自家安插一兩個人進去,也不是問題吧? 品級和小吏一樣,卻是官,管著農業相關,有機會一步步升上去,即便比不上科舉取中的官員,也比在家閑混著強吧? 現年頭誰家里沒幾個需要安排的小輩,又不是各個子孫都出息,大多還是平庸之輩,靠著家族過日子,謀一份差事,也是一條出路。 如此想著,大部分人竟都思考農技站會怎么設立,又要怎么往里面安插人,對于戶部尚書的提議,沒發表任何意見! 發表什么?呵,打量他們都是瞎子聾子,不知道這就是皇帝,林如海和戶部尚書串通好的嗎? 算了算了,取消人頭稅就取消吧,也算是于百姓有利。 這次取消因為沒把稅額攤派到土地上,是直接不征收了,因此當戶部都不反對的時候,其他官員自然也沒揪著不放。 下朝之后,戶部尚書沒有離開,而是期期艾艾跟著蘇葉去了議政殿,一臉我有事稟告,說什么都不離開的架勢。 蘇葉瞥他一眼,示意梁源把設立國企的策劃拿給他,“拿去內閣與諸位大人討論,拿出章程來,再找幾個負責人,去吧?!?/br> 那資料可是厚厚一沓,戶部尚書也不嫌重,兩眼冒光接過,一話不說,立刻退出去內閣了。 閣臣們見到他親自搬著一堆資料進來,立刻明白是要事,上前幫忙,湊到一起看。 看的過程,表情那叫一個精彩紛呈,時而皺眉,時而不悅,時而高興,時而疑惑,到最后長舒一口氣,怔怔坐在那里,腦子里宛若萬馬奔騰,轉的飛快。 場內一時沉默,半響才有人出聲,“那鋼鐵真那么好?” “我去看過京郊的水泥鋼筋建筑,確實很好,”戶部尚書道,那樣規整亮堂的建筑,還能登高,連他都羨慕了。 “那些農機大部分用的是鋼鐵制造的……”其中一位閣臣道。 “還有橋梁,船舶,建筑……” “上面還提到什么車,鋼鐵那么重,馬哪里拉得動?” “不是,上面寫的是蒸汽車,不用馬拉,這蒸汽還能駕駛車?假的吧……” 實在上面寫的鋼鐵作用過于匪夷所思,讓這些見多識廣的閣臣們,都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了。 戶部尚書沒說話,等待閣臣們回過神。 他是相信的,自從知道水泥肥皂香水之類的都是皇帝搞出來的,就覺得沒什么是她做不到的,那這鋼鐵的作用就沒什么好驚訝的。 至于那蒸汽車,不明白就不明白吧,造出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對了,還有蒸汽船,可遠洋,那也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真要成功了,帆船就該淘汰了。 想想到時能賺到的利益,嘶~ 他耐不住了,提議道,“要不我們商量商量,該怎么把這些事安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