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1章
萬一你就祖墳上冒青煙,從此改換門庭呢。 每一句都很白話,內容也極其符合老百姓需求。 而京城見聞更偏向百姓生活,當然不是那種市井故事,奇聞只是其中一個極小板塊,大部分還是和民生相關。 比如糧商會研究出一種新種子,能提高糧食產量,但需要化肥量大,按照原本的施肥方法,很難讓種子發揮百分百效應。 于是糧商會又專門研究了一種肥力更大的化肥,且這種化肥不能用來肥地,是專門讓糧食吸收的。 因此施了肥后,土地肥力該減少還是會減少,只是產量變高了。 種子糧商會可以免費提供,只是生產化肥需要的成本高,必須由種植的百姓自己購買了。 可普通農民哪里舍得花錢買化肥,多出的產量未必比得上買化肥的消耗。 因為這良種有利有弊,官府就不強制要求百姓種植了,讓他們自己選擇是否去種。 而報紙是非常好的宣傳方式,每一份刊印出來,都要率先給各個村里的里正送一份,讓他念給村里人聽。 至于城里的,他們種田的少,有需要也會去聽說書先生講解。 自從多了報紙,京城的說書先生們就多了一項活動,在太陽落山后,天徹底黑之前,在路口大聲念報紙。 這不是義務勞動,安孟文提供了銀錢,一天三十文,念半個時辰也就完了,因為報紙本身寫得通俗,不需要他們多作解釋,念完就可以。 要是節約一點,這就是一天的飯錢,還是固定每天都有的收入,說書先生們都很樂意。 安孟文此舉不僅在宣傳報紙,培養百姓看報聽報的習慣,同時也在發揮喉舌的作用,引導百姓想知道什么,第一時間關注報紙的行為模式,從而成為最有力的輿論站臺。 就像這良種,優點缺點都很明顯,不值得朝廷大力氣推廣,但它確實能讓糧食增產。 這對老百姓而言,可能是虧本的買賣,可對那些家里土地很多的地主來說,就很劃算了。 化肥零賣和整賣當然不是一個價格,數量越大價格越低,達成的效果越明顯。 如此一來,自然會有地主考慮購買這種子來用,對于糧商會而言,又是一筆進項。 朝廷發放種子,不可能想要多少有多少,而是按照戶口本領取,一戶只能領二十五斤種子,差不多五畝地的糧。 而地主遠遠不止這個數,剩下的可不就只能買嘛。 如果沒有報紙,糧商會估計不會把這種新研究的種子推出來,浪費時間又進項不多。 可現在京城見聞愿意刊登,他們也愿意拿出一筆小錢來打廣告。 興許就有地主看見并需要呢,而凡是家里靠土地為生的,都對農業相關版面非常重視,只要有時間,定會去聽一聽。 而京城見聞上除了農業,還有工業和商業,都是一些簡單有利的內容。 比如某個工坊需要招人,就會在報紙上打廣告招聘,寫明要求,符合條件的可以去試一試。 現在對百姓來說,除了當官,就是當工人最光榮了,賺的多不說,工作又不累,還不用日曬雨淋,且是長期的營生,比做小買賣安穩多了。 在追求錢多事少這點上,人類的個性是共通的。 因此在第一次發現上面是有工坊的招聘信息后,所有人都開始關注,不想錯過這種機會。因而報紙在短短時間內,就被大眾接受,并非常受追捧。 這不,周圍人一聽到有人買報紙,立刻好奇看過來,想看看有沒有機會聽她讀一讀。 “一共六文,”小童聞言立刻把報紙遞給她,從梁源手里接過六文錢,蹦蹦跳跳走了。 蘇葉這邊,展開報紙隨意掃了一眼,就被第一版的內容吸引。 整整一面內容,寫的是昨天處理宗室的事。 報紙上把那些宗室做的惡事一一列舉出來,然后大吹特吹蘇葉的英明神武和大義滅親。 上面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她如何遇到受害人,又如何決定為受害人伸冤,找到軒親王和穆郡王的老巢去,卻因為是女子,不被那兩個宗室王爺放在眼里。 他們覺得女人不配為帝,而帝王早晚要傳到宗室身上,因而大放厥詞,囂張至極。 新帝那會兒尚未登基,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繼承人了,誰讓她打下了大漠西域和南邵,讓大楚版圖擴大一倍,創下不世之功。 可這樣的皇帝一點傲氣都沒有,為了查清真相,忍氣吞聲,最終把兩位王爺及家眷做的一切惡事都調查出來,趕在登基和大婚的第二天,就處理了他們。 就是怕多等一天,就多讓一個無辜百姓受罪。 筆者的文筆出眾,把故事情節描寫得跌宕起伏,同時被欺辱的隱忍,決心為百姓做主的果決,以及查清楚后處理的過程簡直大快人心,看得人心情不斷起伏,最后舒爽不已。 與此同時,也對里面描述的帝王萬分崇拜。 能為百姓著想,不叫人欺壓百姓,甚至受辱也在所不惜,最后更是不顧宗族身份,直接斬立決! 這讓老百姓如何不維護現在這位帝王? 而這篇文章還有更偏向她的言論,在文章末尾,新帝怕宗室繼續待在京城,利用身份欺壓百姓,與民爭利,打算把他們都分封出去,以后百姓再也不怕宗室使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