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6章
那些被他調配的手下,其實都是明面上聽他的,背地里依舊是宋將軍的死忠。 另外,這徐成還貪財,三番兩次貪墨軍餉,他為了拉攏其他人,或者拖眾人下水,要求屬下跟著一起貪。 有人作勢勸過,結果被他排擠出軍營,其他人只好‘噤若寒蟬’,不敢再言語了。 就這樣,每年一半軍餉都要被他克扣,至于錢,一半進了自己口袋,一半進了新帝的母家。 徐家在太上皇掌權時,被稱為徐半朝,算的上權勢滔天。 當初太子謀逆案,徐家也攪合進去了,且是幫著二皇子打算拉下太子的。 太上皇查出來,看在早就作古太后的份上,免了徐家老少爺們的罪責,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爵位被奪,人也被圈在府里不得自由。 徐成是徐家庶子,能力平庸,原先并不受重視,成年后謀了一個武官的缺,早早派了出去。 在地方上,托庇于徐家的權勢,他的地位也是節節攀升,一級級升到了從三品都指揮使,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沒什么功勞,不過是上司不敢得罪徐家,有升遷的機會先就著他。 可等徐家出事,就把他突顯出來了,太上皇一查,這家伙竟然沒參與奪嫡,也沒干什么不好的事,安安分分的,不錯。 好歹是自己母家,不能一個拿得出手的人都沒有吧? 于是把他調回京城,可還沒想好安排什么差事。 恰好此時徐家老太爺過世了,此人是太上皇的堂外祖,與犯錯的親舅舅早年鬧翻,在皇子奪嫡過程中,也沒參與任何事。 另外這位堂外祖還曾養育過先太后幾年,當初是因為他一直沒有孩子,就想抱一個孩子過去養一養,興許能帶來孩子投胎。 正好先太后出生時,母親因為難產過世,沒人教養這個女娃,就抱去給伯母養。 后來真的帶來了孩子,只是幾歲上夭折了,而先太后父親又續娶,繼母為表示賢良,要求把人抱回去。 因著這幾年的撫養情分,先太后對伯父和伯母都有感情,且二老沒有孩子,在她進宮時,陪了一半身家給她。 當時徐家只是普通官宦人家,官位最高的就是伯父,靠自己考上了進士,娶了翰林家的姑娘為妻,也就是伯母。 伯母嫁妝加起來比整個徐家都多,又看重先太后這個侄女,干脆把自己嫁妝拿了一半以上給她。 也是有這些錢,先太后前期在宮里才沒有受欺負,蟄伏等到一個合適時機,勾引皇帝生下了皇子。 因此先太后對伯父伯母很是感恩,時常掛在嘴邊,進而影響到了太上皇。 在登上皇位后,他沒有封自己的親舅舅為承恩公,反而封了長房堂外租。 這讓身為親舅舅的徐大人非常不滿,可太上皇覺得,堂外租年事已高,沒多少年可活,爵位早晚會到舅舅手里,讓一讓老爺子怎么了,這可是你親伯父。 然他沒想到老爺子這么能活,一直好好的,為了安撫徐家,也為了讓舅舅和表兄弟們為他辦事,太上皇又封了親舅舅承恩侯,算是給了徐家兩個爵位。 老爺子年紀大了,一直頤養天年,并不參與任何事,這次去世也是高壽,整整九十二歲。 這是難得長壽之人,去世也是喜喪,又是自己敬重之人,太上皇自然在臨終前看望過一回。 老太爺臨死都沒為徐家求情,反而說太上皇恩寵太過,莫要對徐家輕拿輕放,不然他們吃不到教訓。 不知道老爺子這話是真心呢,還是以退為進,反正太上皇聽完很感動,當即原諒了徐家一半。 老爺子的爵位,叫二房過繼而來的孫子襲了,而這人,就是徐成。 誰讓當時徐成正好是徐家沒受牽連,官員最高,又最清白的呢。 從一介被打壓出不了頭的庶子,到家族爵位最高,甚至父母嫡兄都要仰賴的存在,徐成徹底飄了。 當然守孝期間,他沒有表現出來。 等孝期結束,又發生了一事,原配嫡妻過世,只留下一個女兒。 這是還沒有嫡子繼承爵位,徐成一下子就成了香餑餑,最后左思右想,選了新帝母家的姑娘,一下子就和兩位帝王都有了關系。 也因著這點,在選擇西南水師的監軍上,兩位皇帝互相妥協,最終選了他來。 剛開始宋將軍還琢磨著,怎么把這人弄走,畢竟軍營里的秘密太多,一不小心就要露餡。 不說別的,光是那訓練的新兵,正常人都看出不對勁了。 可等徐成到來,他才發現,這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草包,草包到對軍營的事務一竅不通。 他以前能一次次升級,大概是上司們實在不想要這樣的下屬,又得罪不起,干脆讓人高升送走得了。 而他可能什么都沒干過,完全被邊緣化,偏本人一點感覺都沒有。 不管做什么,做沒做,他每次都受上司表揚,升職次次有他,當然覺得自己干的很好了。 這和原著中的賈政一模一樣,因為能力不足,而被閑置在一旁,可惜那會兒賈代善已經去世,賈政沒了庇護,因此也沒了‘升職’的可能。 看出徐成的成色后,宋將軍什么都不用擔心了,讓下面的人隨意糊弄,即便他張口要貪墨軍餉,也就意思意思勸一下,剩下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