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8章
邊軍匯報上來的消息,只是輕描淡寫的復仇罷了,順便震懾一下女真部。 兩位帝王為表示對戚家的看重,于是下旨讓邊軍抽調人手前去接應,但也僅此而已。 沒想到半年過去,整個大漠都成了戚家的囊中物! 兩人簡直暴跳如雷,“邊城的官員和將士是干什么吃的,發生這么大的事,竟然沒一個人上報,他們都想造反不成?” 實在不怪兩人如此恐慌,北方游牧民族慣來是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之前沒統一還好,雖然守得辛苦,但那是邊將和士兵的事。 朝廷只需要出錢就夠了,反正朝廷又不缺錢,自然越安穩越好。 現在整個大漠成了戚家的地盤,誰知道他們是不是野心統一草原,然后再南下攻打大楚,企圖恢復前朝? 一想到戚家這么多年,就沒受降大楚,他們就滿心的恐慌,對邊將更是恨得牙癢癢,“他們,是不是早就和戚家串通好了?!” 邊關發生這么大的事都不來報,一定是反了! 兩人又恐慌又害怕,如果邊軍都被戚家勸反,那他們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接威脅京城。 頓時沉迷養身和煉丹的兩位帝王紛紛坐不住了,一起出現在朝堂,要求大臣們立刻拿出章程來。 不要說他們了,朝臣們也很慌啊,不明白事情怎么突然變成這樣? 都沒一個過程,就直接大漠被統一,怎么統一的?除了戚家,其余士兵從哪來?他們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拿下瓦剌和韃靼的,這難道還能一鍵消除,說滅就滅了嗎? 可這時追本溯源已經來不及了,最重要的還是補救。 怎么補救?當然立刻往邊關派遣軍隊,最好把原本的邊將換下來,以防他們真的和戚家人勾結。 另外還要追究責任,到底是誰失職,讓事情變成如此無可挽回的結果? 這一追究,頓時整個朝堂都亂套了,紛紛互相指責。 有彈劾邊將的,也有指控某人和邊關有聯系的,比如張家,張老太傅兩個兒子都在邊關,卻一無所知,這正常嗎?肯定是張家和戚家聯合背叛! 還有陸家,身為邊將,竟然什么都沒覺察,是真的沒有覺察,還是被人收買了。 這么一細數,頓時不好了,大半朝廷都和邊關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首先那些在邊關為官為將的就不說了,朝中許多大臣緊跟糧商會的腳步,在東北平原設立糧莊,他們應該對當地的信息萬分了解才對,為何一點消息都沒傳來? 不對勁,實在不對勁! 就在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時候,確切消息終于打聽回來了。 原來,不是當地那些官員將領不知情,而是他們以為朝廷知情,并對此是默認的。 沒錯,一開始出兵支援戚十一是默認的,后來他們陳兵壩上幾個月,朝廷也沒有反應,都以為朝廷是不想戰火波及到東北平原的糧莊,于是讓士兵一直駐扎在壩上。 之后瓦剌人幾次突襲,都被戚十一打了回去,眾人自覺安全,就沒再關注。 草原上發生的一切,比如韃靼和瓦剌打起來,比如韃靼內亂這些,也都有奏表呈上,只不過兩位帝王都沉迷享受,對于建功立業沒什么心思,看過也沒放在心上。 既然事情沒涉及到大楚,遇到幾次襲擊,戚家都能打回去,那就沒什么好擔心的,于是朝臣們也直接擱置到一邊。 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關注,比如出海的商隊遇到了海盜,五十六艘海船,連船帶貨物都被搶走了,造成了巨大損失。 這其中既有朝廷的官船,也有朝臣們支持的民間商船,也就是說,此次不僅朝廷損失巨大,就連朝臣們都各個蒙受大損失。 這可是關系到己身利益的大事,北方那邊小打小鬧當然拋到一邊,全心全意督促起海戰來。 原本包括兩位帝王在內,大部分朝臣都認為該節制海軍的發展,現在可好,各個義憤填膺表示,一定要肅清海盜,揚我國威! 在這種忽視下,戚十一又在一個月內,連續拿下瓦剌,韃靼,朝廷不知道消息實在情有可原。 畢竟一個月,消息傳遞也需要時間不是嗎? 得知了結果,朝臣們面面相覷,一時間竟不知道該如何辦。 恰在此時,張簡仨的奏書呈遞上來,上面詳細記錄了戚十一攻打瓦剌和韃靼的全過程,重點描述了韃靼內斗,可能是有人故意挑撥,而這人除了戚家不做第一人想。 戚家能達成這樣的效果,肯定布局已久,此次不過是時機到了,驟然發難罷了,會出現現在的情況,實在不足意外。 看到這里,兩位帝王發了好大的火,“戚家狼子野心!辜負□□信任,實在當誅!” 當然,這也只是說說而已,就戚家今日今時的地位,大楚的皇帝已經奈何不了他們。 所幸張簡仨的奏書還有下面內容,他覺察事情不好,當即只身前往漠北,質問戚十一是否想造反。 所幸戚家是漢人,并沒有背棄大楚的意思,戚家即便掌握了大漠,也會是大楚的臣子。 為了安撫戚家,他特請旨下令封戚家為異姓王。 反正大楚有異姓王,戚家這么大的功勞,打下整個大漠,封王也是應有之意。 另外,張簡仨請兩位陛下放心,他以忠心和戚家先祖名譽為要挾,逼戚家簽訂了羊毛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