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9章
大炮這種東西,他們也是知道的,宋朝就有發明。 起先憑借著長炮的功勞,金國奈何不了北宋,后來武器制作的方法泄露出去,金國又進行了改良,北宋就落后了,被自己研制的東西打得無力反手。 當時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他們沒有過多關注,只以為大宋的制度出了問題,抬高文臣,打壓武將,以至于軍事能力薄弱等等。 張家是正統的文人,對此沒覺得不好,偶爾還會羨慕一下宋朝文人的待遇。 可兩宋的下場實在太凄慘了,他們也不愿意自家的國家,自己的后代經歷那種差點亡國滅種的危機,因而對于大楚施行的文武分治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在大楚,文官就是文官,武官就是武官,雙方分的很開。 文官不會去管武官的事,提都不會提一句,一是避險,二也是不與之為伍的意思。 因此當初賈敬這個明顯軍功起家的寧國府繼承人,考中進士當了官,在翰林院會備受冷落。 因為大家不確定,他屬于文官的一員,還是武官的。 當時賈家權勢鼎盛,賈代化掌管五城兵馬司,賈代善是禁軍統領,兄弟二人掌握了京城內外一半兵馬,可見權勢之盛。 賈敬是寧國府唯一繼承人,萬一父親去后,他接手了父親留下來的軍中勢力,從文官轉向了武官,那與他交好的文官們不久麻爪了嘛! 這是很有可能的,誰讓賈家在武官中的勢力,讓賈敬能實現三級跳,第一年五品,第三年四品,不到十年就可以成為一二品大員了,當時的賈家就是有這個實力。 可繼續當文官就不一樣了,賈敬得一點點往上爬,在別人的賽道,脫去祖輩賦予的光環,誰知道他有沒有這個能力,爬到三品以上的官位? 選什么不是一目了然,嗎?轉職武官最保險,反正你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學識實力,不是嗎? 大家都是這么想的,賈家明明有關系,家中的子孫還要考科舉,不就是不服氣想要證明自己嘛! 這也就導致了,所有翰林院同僚,包括上司和同科進士在內,對他都是冷處理,就怕以后惹麻煩。 到時,繼續交往和分道揚鑣都不合適,最好的方法就是,現在干脆不交往,避嫌! 而賈敬因為這個緣故被創得不清,整個人都郁悶極了,每天上衙都是坐冷板凳,他簡直是如坐針氈,如芒在背。 后來出了先太子的事,賈家也算卷進去了,為了避險,賈敬干脆出家當道士去了。 大楚的文官武將不像宋朝那樣,把對方當仇敵打壓,但也涇渭分明。 像賈家和林家聯姻是絕無僅有的,是因為林家屬性兩者兼具。 林家一直是書香門第,可林如海這一支也是世襲列候,他父親還多襲了一代,到林如海這里才沒了。 因此林家算是橫跨勛貴和清流,和誰聯姻都不算出格。 至于賈家和張家的聯姻,那就是太上皇為了政治需求,亂點鴛鴦譜了。 當時他想給心愛的太子栓勢力,文官武將都得有,為了讓他們牢牢拱衛在太子身邊,干脆下旨賜婚,兩家沒法拒絕,只能捏著鼻子忍了。 反正賈代善挺高興的,說不定這正和他意,可張家都沒那么高興了。 張家畢竟是儒家弟子,學的是經史子集,即便和賈家聯姻,也從不多關注軍事上的事,看史書對于軍事方面,也只是略看看,記住罷了。 他們從未想過,從這個角度想戰爭,可事實就是如此,好的武器就是能決定一場戰役的走向。 打仗不僅打的是人力財力,更是武器的革新。 想通了這點,兩人再說不出阻止的話了。 外面在日新月異,大楚明顯已經慢了一步,想要追趕就要先解決內部問題,才能集中力量,統一思想,不然總有人拖后腿,不是耽誤事嘛! 張簡仨深呼吸,“公子,您真的能保證自身安全嗎?” 蘇葉笑笑,“凌云子你們知道吧?” 兩人不由點頭,說來正經的讀書人,對方士之流都是深惡痛絕的。 歷史的教訓告訴他們,這些人在皇帝身邊,就是禍害! 之前宮里傳出消息,太上皇和皇上頗為信任一位叫凌云子的道士,他們心里就一個咯噔,生怕這兩位帝王步那些昏庸君主的后塵。 后來的發展讓他們稍稍安了安心,這位凌云子道長一心修道和煉藥,從不參與任何朝中之事,也不會隨意發言。 而他煉制的丹藥似乎也有奇效,不僅治好了太上皇,也讓新帝看著精神奕奕。 父親傳給他們的隱秘消息中,也顯示這或許是個有真本事的高人。 那套由凌云子傳出來的鍛體功法,大部分人堅持不下來,可有那么一兩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一直嘗試著,竟然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好了,變得輕盈有力,像年輕時的狀態,仿佛泛發了新的生機。 張老太爺就是堅持下來的一員,他還督促兒孫跟著練。 可惜響應的人寥寥無幾,除了要忍痛之外,也需要時間鍛煉,他們忙的要死,哪有這個時間? 但不得不說,這讓張家兄弟對凌云子的看法持保留意見。 “難道他是您的師傅?”張簡仨試探道。 “不,我是他的師傅,”蘇葉把凌云子非要拜師的過往說了,聽得兩人一臉愕然,但不得不承認,他們開始相信蘇葉是有神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