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0章
這也就算了,最難熬的冬天,不僅天氣寒冷,食物也變少了,要是氣候惡劣一點,好不容易養大的牛羊馬匹,也會一批批凍死。 即便他們在草原生存經驗豐富,也很難避免冬天一到,就減員的情況,老人孩子,體弱的女人想要熬過一個又一個冬天,總是很艱難。 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放棄部落的老人,只為省下口糧給孩子,畢竟孩子代表了未來。 可自從糧商會的莊子招人以來,那些人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糧商會和他們簽訂的不是主仆契約,而是雇傭協議,但時間比較長,最短的也有五年,長的達到一十年。 五年的可以提供食物和集體宿舍,屬于東北大炕的那種。 糧商會很大方,到了冬天允許他們在莊子的山上砍柴,順便還會低價售賣給他們一批蜂窩煤。 這種煤易燃燒,且持續的時間也長,每晚放上幾塊,再加上一些木柴,就能保證炕一晚上過去都有熱氣。 另外白天需要干活,他們每年都能領到兩身棉衣。 吃食上也不吝嗇,播種和豐收這種勞動強度大時,每天都有rou,加一個蔬菜和咸菜湯,幾個大饅頭,足夠吃飽到撐著。 工錢更是一月六百文,這個價格作為重體力活,比江南可能少點,可對于當地游牧民族來說,已經非常多了。 一個月的工錢換成鹽,都夠一家七口吃上一整年。 換成以前,他們哪敢這么吃鹽。 草原上無論鹽,還是茶,都是非常寶貴的稀缺資源。 而糧商會作為一個大商會,雖然以糧食交易為主,但不代表他們只能買到糧食了。 其實糧商會的倉庫,儲存了各種物資,像鹽,茶葉,糖,香料等等。 草原上的人購買這些生活必需品,往往用的都是奢侈品的價格,而成為莊子的雇工后,就可以從糧商會內部購買,價格比邊城市面上低一點點,放到草原上就足夠低廉了。 每年莊子的管事,都會詢問眾人需要的物品,在十月間發下去,讓他們能托人帶回自己的部落。 因為這樣看得見的好處,一些小部落會送青壯年過來,讓他們幫忙打工。 這也是五年契的由來,然而后面漸漸發展,那些青壯年不愿意回部落了,每年遷徙,冬天穿不暖吃不飽,那過的是什么日子。 他們在莊子里過的可好了,吃喝不愁,還有工錢拿,只是需要使力氣罷了。 可莊子也不是一味壓榨人的,只農忙的時候累一點,大部分時候都是分配好,該上工上工,該休息休息,感覺比他們每日牧羊走出很遠,也沒累多少。 他們日子過的舒坦了,就想要把家人也帶過來。 家人自然包括了老人孩子和女人,自己一人可以住大通鋪,帶著家人總不至于還住大通鋪吧? 怎么辦呢? 莊子想到了前面去,他們提前建好了一排排屋子,都是那種前面帶一個院子,后面帶一塊菜地,房子四間帶廚房的農家小院。 每間房都修了炕,擠一擠住個十幾口人都沒問題。 不過要申請到這種房子,就需要家中有兩人為莊子工作,且年限都要簽一十年。 當然要是你家里青壯多,也可以四個人簽十年,這個沒關系,可以商量。 可如果期間有人過世,總共四十年的期限完不成,就需要你家里有人頂上,比如等小孩長大,繼續為莊子工作之類的。 這樣的條件,對蘇葉來說,自然是比較苛刻的。 可對這里的人而言,幾乎相當于一個保障,那就是父親去世了,兒子還可以繼續得到這′安穩的工作。 且兩人也不是必須要求男性,女性也可以。 畢竟經過蘇葉改良的器械,女性也能cao作,干的活不比男性少,力氣方面的差距無限縮小。 因此如果一戶人家,上面有老人,一對青壯年夫妻,和幾個孩子,就非常適合了。 夫妻可以和莊子簽約,而老人能在這里養老,帶著孩子們在院子后面的菜地上種菜,來節省開銷。 兩個人加起來的工錢,又在糧商會內部購買糧食與生存物資,日子會過的非常富足,冬天也不用擔心被凍死。 說到底,這個條件就是專門為他們設置的,主要是為了吸納人口,然后分化那些中小部落的凝聚力。 草原上因為生存艱難,一個小部落中幾十上百人,可以看做是一家子,和中原宗族差不多。 大家聚在一起守望相助,同氣連枝,族長的命令所有人必須遵從。 因此如果族長讓他們集合起來,去搶劫別人,也會毫不猶豫執行。 如果還是一個部落一個部落的吸納,很難保證他們不鬧事。 可現在分成了以家庭為單位,就不用擔心他們的人數過多,產生了勢力,集合起來一起對抗莊子上的管事了。 因為條件實在優渥,糧商會大小莊子中,已經吸納了幾十上百個這樣的小部落,為防他們聯合起來,當有同一部落的人來投,往往以本莊子招滿,把人分別安排到不同的莊子上去。 東北平原這么大,莊子在不同的地界購買土地,即便有馬代步,也要跑上幾天才能去下一個,完全杜絕了頻繁聯絡的可能。 當然了,也不是不讓他們聯系,只是不那么頻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