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9章
二來姑蘇富庶之地,許多人家也確實有這個條件,讓家里女眷都待在家里,年輕媳婦和未出嫁的姑娘,在家里織布裁衣納鞋底,或者幫著母親做家務帶弟妹。 至于鄉下姑娘,下地干活免不了,但她們也不允許單獨來城里,因此整個姑蘇城,能看到的年輕姑娘極少。 除非是那種家里實在困難,或者沒有頂梁柱的,才只能讓年輕媳婦或姑娘出面。 可這種往往會招來歧視,甚至一些不三不四的言語,臉皮厚潑辣一點的還好說,直接罵回去了,要是那臉皮薄的,當即就要羞得無地自容。 不管是什么年紀的,只要是女人,總喜歡低著頭,聳著肩,害怕別人注視。 可現在情況卻改變了很多,自從紡織工坊一家家開辦起來,且明確要求是女子,越是年輕的越好。 畢竟年輕的手嫩且靈活,教導使用織布機也更加容易上手。 出門的女子漸漸多了起來,每天上工下工,總要從家里走到工坊再走回來。 加上做工的時間一長,手里多多少少攢了一些余錢,即便大頭要交給家里,總能給自己節留下一點買頭花吃零食的錢。 于是在她們上下工的路上,出現了一個個小攤販,賣各種年輕姑娘們喜歡的東西。 等到她們已經習慣了買東西,不會再覺得不好意思時,也不僅僅只買自己想要的,順便去遠一點的地方,帶回家里需要用的也是常事。 時間久了,她們已經能如常出入各個店鋪,而外人看了也不覺新鮮了。 所謂錢是人的膽,能持續掙錢讓人越發有底氣,女工們不僅在外面抬起頭來了,在家里的待遇也是直線上升。 或許一開始,工坊還只能招到那些實在貧窮的姑娘,可每個月幾百上千文的工錢帶回家,別說飯都吃不起的貧困女子了,就連家里條件還不錯的平民女子都忍不住心動。 而那些認識一些字的,越發了不得,可升任為管事,要是工坊效益好,再大一點,幾兩銀子每月也是有的,她們的父兄都未必能賺這么多。 這是因為識字的姑娘本就不多,難得招到一個,自然要大力培養,給的工錢高些也是理所當然。 這就促使了一些年長識字的嬤嬤們在家里開辦女學,教一些姑娘們識字。 等學會了常用字,以及算術,就能想辦法去工坊里找更好的活計了。 蘇葉路過一個普通院落,聽到里面有女童的讀書聲,還不是一個,而是一群,好奇之下詢問才知道。 原來里面是一個女私塾,附近有點家底的人家,把家里的姑娘送過來,學個一二年,就能讓她們去工坊做工了,等到紡織熟練了,年紀也長了,也能爭一爭那女管事的位置。 路口閑著納鞋底的大嬸強調,“她家學費可貴了,一年要五兩銀子,這要不是疼愛閨女的人家,誰舍得喲?!?/br> “話不能這么說,那周mama有本事,和好幾家工坊老板娘都熟悉,這邊教好了,那邊就能幫忙找到活計,還不需要當爹媽的cao心,之后凈等著收錢了,多好!”旁邊有大嬸不贊同道。 “就是就是,要不是她一期只招二十人,我借錢都要把閨女送進去,五兩銀子而已,干半年就賺回來了?!?/br> 蘇葉倒是沒想到,這還形成產業鏈了,不由問道,“這樣的女私塾多嗎?” “你問這個干什么?”一大嬸警惕道。 “我是外地來的,沒見過這種的,我們那邊都不允許女子讀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家里不贊同,給meimei開了蒙,引得別人好一陣嘲笑?!碧K葉笑著解釋,“我看你們姑蘇的風氣就很好嘛,女子讀書怎么了,讀書了就能掙錢,多好!” “就是就是,要我說啊,那些人就是眼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女子不讀書怎么賺錢,怎么當管事?” 其余大嬸連連附和,說東街的閨女怎么怎么掙錢了,西街哪家特意娶了認字的媳婦,在家里專門開辦女學,能掙不少呢。 還有那知道上勁的姑娘,沒錢讀書不要緊,想辦法到工坊弄了布匹出來賣,掙錢后自己送自己上學。 當然,也不是沒有那舍不得給閨女花錢的,認為她們即便掙錢了,未來也是要嫁出去的,娘家占不到多少光,還不如早早娶個媳婦回來,讓她去學認字呢。 “這就是不會算賬,讀書才花幾個錢,早早送去,至少能做五六年工呢,白拿五六年的工錢,這種好事都不懂?!?/br> “那是你不明白人家的算計,就算不讀書,進了工坊照樣賺錢。認字了又不是立馬就能當管事,還不是得從女工坐起,好幾年才有機會升組長,再升女管事也肯定是出嫁后了,娘家賺不到便宜?!?/br> “我看是你不懂,升了管事那多威風啊,招工都歸她們管,到時候不管是娘家人,還是婆家人,都可以招進去,怎么就沒好處了。那些普通女工有這個本事?我看啊,以后女工越來越多了,想進去也越來越難,沒點關系還真進不去?!?/br> “還真是,果然是大嫂你有見識?!?/br> “嗨,我都是聽隔壁周mama說的,那才是個本事人呢?!?/br> 聽著她們的討論,蘇葉不得不承認,不要小看任何人,百姓中多的是有眼光有遠見的人。 那位周mama想的不錯,現在紡織業還在茁壯發展階段,每年都會大量新增不少工坊,雖然大楚國內的布匹買賣已經趨于飽和,再想要售賣,就只能降低價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