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2章
那些和他一樣的同行,能堅持到現在的,寥寥無幾,剩下的都是一些不到中年的年輕人,可見更新換代有多嚴重。 韓家有錢了,至少可保證韓家子孫四代有余,不揮霍的話。 但那是不可能的,你見過人富起來后,還愿意當守財奴的,但你見過富二代富三代是守財奴嗎? 韓騰有遠見,知道除了讀書,沒有任何一條路,能保障子孫富貴。 但在邊關,讀書太難太難了,各種資源都欠缺的很,除了書籍,還有老師等。 即便這里是流放之地,但那些被流放過來的人,都是犯官,被嚴格監視,他身為馬商,本來就敏感,接觸這些人很容易引起麻煩。 可張老太爺不一樣,他是文官魁首,名聲非常大。 另外韓騰還敏感的從張老的流放地,發現他背后應該還有靠山,并不像其他犯官一樣沒了希望。 也就是說,張老還有復起的可能。 韓騰決定賭一把,在一天晚上,悄悄帶著自家三個兒子來拜見張老,愿每三年出四匹馬,換取張老教兒子讀書。 張老思量過后,答應了。 就這樣,在韓騰的暗中幫忙下,張家在平原鎮立足,也漸漸學會了養馬和養羊。 之后京城發生一些列變故,太子果真出事,以那樣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原先被一點點發配的太子舊黨,也漸漸被起復,比如齊國公府的陳景軒。 親家榮國公來信,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忙,愿意向太上皇美言幾句,讓張家人回去。 張老果斷拒絕,甚至隱秘勸告賈代善謹慎行事。 新帝和先太子的關系一般,且東宮那場大火太蹊蹺了。 現在憑借太上皇對先太子的憐惜,回了京城,甚至拿回了高位,但那是新帝想看到的嗎? 摻和進新老兩頭雄獅中,安能有命留下來? 不得不說,張老真是真知灼見,把太上皇和新帝的秉性,看得一清二楚。 其實,他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幕,先太子被太上皇和他教養的太好了,是煌煌君子。 但君子……無法成為帝王! 張老在心里嘆息,是我誤了太子。 他有一種補償心理,覺得只有他在邊關受罪,才對得起那個他一手教導出來的學生。 賈代善正是聽了他的勸告,才想要長子藏拙,而他自己,在意識到自己成了新帝的噩夢,眼中釘的時候,就任由自己的風寒越來越重,最終死亡。 只希望能以這個方式,讓子孫逃離兩代帝王的戰場,不至于成為犧牲品,以及新帝記恨的對象。 他們都認為,新帝既然已經繼位,那就是堂堂天子,即便現在和太上皇相比,掌握的權力小了點,但他年輕健康就是最好的利器,未來是新帝的天下。 和新帝作對,純粹是寄家族百年基業于不顧。 沒有人提起,太上皇自然也就有意無意忽略了張老。 畢竟太子的死亡需要人背鍋,太上皇不肯承認是自己的錯,那就只能把錯誤怪到張老頭上。 要不是他沒教好太子,讓他只學會了成為君子,沒學會手段,又何至于此呢。 其實這就是甩鍋,帝王手段哪是張老教得了的,不說他懂不懂,即便懂,敢教嗎? 那才是要人命的東西! 這些本該是太上皇交給太子,但他因為內心深處的防備,一直節制太子接觸和學習。 可即便如此,太子也成長為有能力有手段,且具有明君之相的太子,算得上無師自通。 就是太好太聰慧了,給了年老的雄獅深深壓力,于是他不擇手段要打壓太子。 但太上皇不想也不敢承認,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害死了太子和好幾個兒子。 要不是他一味的縱容,養出其他皇子的野心,想著抬他們來制衡太子,也不會造成這樣慘烈的結局。 父親逼死兒子,這樣惡毒的事,他敢承認嗎? 張老相伴這位帝王幾十年,早已認清了他的心性,同時對曾經的‘隱形人’四皇子,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看法。 尤其發生東宮大火后,他就知道,此子不可與之謀! 所以他寧愿壓著子孫在邊關牧馬,也不想讓他們回到那個波云詭譎的朝堂,回到那樣心性的兩代帝王身邊。 但這次,從遙遠的江南,千里迢迢送來一封信,一封能保張家幾十年富貴安穩的信。 這是一封國策! 如果做成了,就徹底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也會是張家名留青史的保障。 凡大楚一朝,張家子弟都會受到優待,那兩位帝王無論心里怎么想,面上都要對張家人優待,下一代也一樣。 然而張老心里沉甸甸的,他真的要接受嗎? 這樣一份大禮,需要他和張家人粉身碎骨才還得起,他們真的還得起嗎? 張老坐在簡陋的書房里,久久不語,從白天坐到黑夜,直到兒孫趕著馬和羊回來。 張家的大兒子張簡初一回來,看到往常亮著微弱燈光的書房,此時竟一片漆黑,頓時嚇了一跳,還以為父親出了什么事,忙急切的沖進去,“父親!” 推開書房門,見到父親好端端坐在那里,松了口氣,不由抬手行禮,“是兒魯莽了,還請父親見諒?!?/br> 張老緩緩搖頭,看著這個原本意氣風華,年少就中了進士的大兒子,已經從一個講究的讀書人,退化成農戶,卻依然孝順守禮,心里百般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