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2章
偏江知府最鼓勵這種行為,接到狀紙都要親自審理,不肯輕易放過。 所以那第一個冒出來的糧商就要倒霉了,因此震后這么久,遲遲都沒人敢漲價,生怕被抓了典型。 但這么好的機會,要是不大賺特賺一筆,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他們摸著自己黑透了的心肝想,商人重利不是常識嗎? 沒道理一邊罵他們,一邊還想得到他們的救濟,憑什么? 要是做慈善能有好處,像那些文人能揚名能當官,他們當然也樂意。 可慈善的下場是什么?古有呂不韋,后有沈萬三,終歸沒一個好下場,那他們又何必假好心呢。 既然已經被罵成jian商,那他們當然要獲得更多利潤了。 但賺錢歸賺錢,商人是沒法和官府叫板的,尤其他們的父母官還是皇親國戚,因此遲遲沒人敢跳出來當出頭鳥。 這時,陳大同提了一個好建議,先放松眾人的警惕,以施米為由,告訴全城百姓乃至周圍鄉民,姑蘇沒糧了! 等到所有人都清晰意識到這一點,再偷偷高價賣糧。 到時一傳十十傳百,所有人都知道了,所有人又都自以為是地隱瞞,他們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嘛! 既能賺取高額利潤,還能獲得老百姓的感激呢,畢竟我賣出的可是家里壓箱底的糧食,要不是看在你我關系好的份上,還不愿意賣你呢。 你可不要告訴別人,我就這么點了,賣了你,我自己都少了,所以你得感激我。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會陷入恐慌,進而自己買到足夠糧食,不致于餓死全家的興奮中,完全不會去思考糧食貴了多少。 畢竟災難時間糧食漲價是常識,怕就怕有錢都買不到,一家人只能等死。 要不說讀書人心黑呢,賣了你還要讓你感激涕零。 陳記原本只是一家普普通通售賣糧油副食品的鋪子,在姑蘇城是極不起眼的存在。 陳家當家人也抱著小富即安的思想,并沒有擴大的想法,甚至還送獨子去讀書,希望能得一個麒麟兒。 陳大同確實讀進去了,年紀輕輕就考中了童生,再進一步就是秀才了。 可惜,他的天資和努力,在本就才子泛濫的江南,只能算一般,多的是比他聰明,還比他努力的人,更有不少世家子,有名師指導,學習資源豐富。 越到后面,他考中秀才的希望越渺茫,而立之后,他自己都放棄了,開始研究一些兵書,想著棄文從武。 但顯然,他在這上面也沒有天賦,倒是研究出了一些行商耍計謀的本事。 等到父親去世,他接管了家里那不溫不火的鋪子,火速瞄準了此條街上另外一家糧油鋪子,用兵書上的手段,直接把人家整到,順利接管了那家店鋪。 就這樣,憑借著比別的商人更有文化,也更狠辣的手段,很快在姑蘇城的糧食商人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可越接觸上層,越發現官僚階層和商人的鴻溝。 普通商人和盤踞地方的大商人不是一個階層,大商人和那些豪商不一樣,豪商和皇商也不一樣。 前者能讓人肆意欺辱,說收割就收割,皇商就不同了,他們甚至可以和官員平起平坐。 比如金陵的薛家,就被合稱為賈史王薛四大家之一,威名赫赫。 陳大同也想要成為這樣的皇商,而不是做什么都得仰人鼻息,于是巴結上了一位京城官員。 這位也是姑蘇出去的學子,和陳大同當年還是同窗呢。 這人叫傅玉勇,比陳大同有天賦,且運氣好,得遇名師,其老師收了六個弟子,有師兄弟的幫扶,不僅順利考取了進士,還獲得了官職。 可在這期間,他已經耗盡了家里的錢財,當然,考中后也不是沒人送錢,可他野心極大,想著往上爬,開銷就大了。 陳大同就在這個時候搭上來的,一出手就是一萬兩。 這就仿佛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傅玉勇的官位越升越高,胃口也越來越大,每年沒有七八萬兩銀子,是不肯收手的。 除了他之外,陳大同想要在姑蘇站穩腳跟,就得討好本地官員,知府以下的主簿縣丞被他討好個遍。 至于江知府,這人的耿直不缺錢是出了名的,誰也不會頭鐵得想要撞一撞。 但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不敢討好江右良,就去討好甄家。 其實陳景軒的做法也不算冤枉了包括他在內的姑蘇糧商們,由于甄家在江南的地位,他們或多或少都討好過。 要么找了甄家旁支和人稱兄道弟,要么就是送錢送美人給甄家奴仆,甄家在外的管事等等。 真完全沒關系的,那還真不多。 言歸正傳,陳大同討好的人越來越多,也確實搭上了一些關系,但花銷rou眼可見地大,按部就班經商,還真賺不了這么多錢。 那怎么辦呢?當然是來個狠的! 只要能搜刮姑蘇一地的財富,他瞬間能賺得盆滿缽滿。 至于得罪江知府,未來的日子不好過? 呵呵,只要江右良出事不就好了,皇親國戚的身份也不是萬能的,只要犯的錯誤足夠大,有沒有命留下都不一定呢。 且他也不是沒有靠山之人,只要做事隱秘不留把柄,事后長公主府還真不一定能把他找出來。 抱著這種想法的陳大同,干脆游說了其他糧商們,讓他們頂在前頭,自己好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