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胤礽不肯說,石氏也只能不再追問了。她熟知胤礽的性子,他說不會說,就一定不會告訴自己的。如若她一味探究,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到時候惹了胤礽惱怒,恐怕也是難以收場的事情了。 胤礽頓了頓,又道:“不過,出了張鳳陽這樣的事兒,為了皇太后的清譽,我肯定是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皇太后太過親近了,免得連累了皇太后。我跟張鳳陽素無交集,雖說清者自清,我不在乎這些詆毀,卻不能不為皇太后想一想,畢竟,皇太后的未來,還是要放在皇阿瑪身上的?!?/br> 不管張鳳陽這件事是否出自康熙的手筆,它都已經達到了該達到的效果。如果,這件事真的是出自康熙的授意,那么,他明白康熙的意思,康熙是不希望他跟仁憲太后這般親近的,為了避免引起沖突,胤礽只能順著康熙的意思,與仁憲太后保持距離了。 胤礽心里默默地想,康熙做這些,為的,是打壓他的勢力,然后讓他眾叛親離,最后不得不依附于康熙么? 即使出了這樣的事,胤礽心里有了這樣的猜測,并且受到了這樣的打壓,他還是照常給康熙寫信,給仁憲太后寫信,信中絲毫不提及京城關于他所有的一切,而是照常問候康熙和仁憲太后,努力盡到一個兒子和孫子的義務。 然而,這跟從前并沒有什么區別的書信,在康熙的眼中和在仁憲太后的眼中已經完完全全不再是一樣的感覺了。 胤礽寫來的書信上還是那些問候的話語,若換了從前,康熙看到那些問候他的話,肯定會覺得窩心而溫暖,如今看了這些話,心里卻沒了往日的感覺,只覺得虛假,進而懷疑胤礽寫這些話都不是出自真心的,都是為了敷衍他才這樣寫的,否則,外頭那么些關于他的流言蜚語,他還能這么淡定? 康熙越想越覺得不悅,便提筆只在信上回復了四個字——朕知道了。 這就是信已閱,而后不想多說的意思。 隨后,康熙去給仁憲太后請安,卻見到仁憲太后也在讀胤礽寫來的信。原來,胤礽給康熙和仁憲太后的信都是在同一日到的。 仁憲太后見康熙來了,沒等康熙開口,便把胤礽的信給康熙看,而后笑道:“太子這孩子,還是這樣惦念我?;噬弦步拥教拥男帕嗣??太子是個孝順孩子?!?/br> 康熙看了幾眼那信,心里仍是不悅,他怎么能知道,胤礽寫給皇太后的那些問候不是他的虛情假意? 到了現在這樣的時候,胤礽不老老實實的反省自身,寫這些信有什么用! 這會兒,生氣的康熙倒是忘記了,從前,便是他自己立下的規矩,要胤礽在他出外時,給他寫信問候他的起居生活的。 康熙把信還給仁憲太后,緊緊抿了抿唇,才道:“太后,張鳳陽的事情,朕已經下旨不再追究了。他人已經死了,不管太子跟他有沒有勾結,朕都不打算再往下去查了。朕已同杰書說過,這件事到此為止。張鳳陽敢如此膽大妄為,到底還是太后馭下太寬了,回頭朕會再給太后送人來的,不過這一回,那伶俐的太監是不能再要了的?!?/br> 京城里關于張鳳陽的流言,康熙知道得很清楚,這是在張鳳陽死后來流傳出來的。但這卻不是康熙的手筆,張鳳陽是為非作歹,卻沒有膽大妄為到敢勾結皇太子和指使皇太后,是以康熙才準許杰書殺了張鳳陽,以期減小影響。但康熙卻沒有想到,有人卻借此大做文章,又生了一樁詆毀皇太子的流言蜚語出來。 之前花喇等人的事,那是康熙查有實據,這才下了手,關于索額圖和皇太子的事,也是他默認流傳出去的,他這樣做是不得已??墒?,他卻不能容忍有人借張鳳陽的事也對皇太子落井下石,可是,張鳳陽死無對證,要是一味澄清,恐怕是越描越黑,是以,康熙才給杰書下旨稱不再追究了。 康熙以為,他能做到這樣,已是對皇太子網開一面了。畢竟,他沒有去查張鳳陽是否跟皇太子有勾結,他已是有意識的手下留情了。 而且,在這個節骨眼上,康熙也不想節外生枝,所以,他并沒有派人去查張鳳陽之事是誰在背后造謠生事,他只想要息事寧人,遂才對這件事不聞不問的。 不過,再給皇太后挑總管太監,他還是要挑一個老實寡言的才好,免得又要生事。 康熙心里倒也有一絲慶幸,皇太后是一心被胤礽所蒙蔽了,時不時還在他跟前為胤礽說話,如今出了張鳳陽這件事,皇太后也好看看清楚,看看皇太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是不希望皇太后被胤礽的花言巧語所蒙蔽,然后做出什么不該做的事,說出什么不該說的話的。 關于皇太子的事,他自己心里自有他的判斷,不需要皇太后來置喙。 ☆、第134章 仁憲太后聽了康熙這話,再看康熙的神情,便把想說的話給咽了回去。 張鳳陽的事情,她覺得很突然,因為她事前一點兒風聲都沒有察覺到,在她看來,張鳳陽是個很伶俐的奴才,也是她除了尼雅之外用得最順手的一個奴才??墒?,仁憲太后卻完全不明白,這樣一個明理懂事的伶俐奴才,怎么敢又怎么會做出這等膽大妄為的事情來呢? 得知張鳳陽被康親王處死的消息,是前些天的事情了。仁憲太后得到消息時,比康熙是稍晚一些的。 對于這個消息的反應,仁憲太后和康熙是完全不一樣的。仁憲太后當時還在想,這件事是不是弄錯了,又或者,康親王冤枉了張鳳陽,后來,康熙把張鳳陽的事情原委讓梁九功跟她說過了,仁憲太后這才知道原來張鳳陽竟真的做過了那么些膽大妄為的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