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廷議的當天, 妙玉與太子群臣一起先跟著皇帝拜見太上皇, 然后拜見皇帝, 之后才是向太子行國禮, 之后才是接受百官朝拜。 之后, 便是彈劾時間。 這個說, 開了海禁,百姓都不種田了。 那個說,百姓逐利, 朝廷糧食儲備不足……等等等等。 總之,一個接一個地跪在大殿上。很快,金鑾殿上跪了一地的人。 聽得太子頻頻望向妙玉,而妙玉始終端坐不動如山。 最后,太上皇冷冷地對皇帝道:“皇帝,你還有什么話說?!?/br> 皇帝賠笑道:“父皇,不是說好了,讓端慧上殿自辯嗎?端慧還沒有開口呢?!?/br> 太上皇冷哼了一聲,皇帝對妙玉道:“端慧,你來說吧?!?/br> 妙玉道:“啟稟父皇,黃御史說,開了海禁之后,江南百姓都不種田了,此事純屬無稽之談?!?/br> 太上皇大怒:“混賬!” 妙玉道:“皇祖父,孫女兒此話可不是無的放矢。谷賤傷農一事,孫女兒在江南的時候就聽過不少,皇祖父治理天下多年,想必比孫女兒更清楚?!?/br> “哼!” “江南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饒,一畝地能收三百余斤的谷子,有的地方只要伺候得上心,甚至能達到四百斤的產量。加上江南潮濕多雨,谷子容易發芽,使得倉儲運輸都極為不便。所以,自古以來,江南關于谷物方面有兩怕,一怕谷賤傷農,二怕火耗。黃御史,本宮說得可對?” 怎么不對? 只要當過官的,都知道這個。雖然說收取火耗的最初目的是威廉彌補官銀熔鑄的損耗,可到如今,連府庫糧食的虧空都往這上頭來?;鸷淖畛醯臅r候只收一成,可是現在,江南等地已經收到了三成,有的地方甚至是五成! 這也是官場上半公開的秘密,只要一查戶部的賬冊,就一清二楚。 “因為谷賤傷農,也為了避免過高的火耗,所以江南地界大多數百姓都樂意栽桑養蠶,以換取銀錢。江南雨水豐沛保證了生絲的質量,江南織造府的存在保證了江南絲綢的質量。更別說茶葉、瓷器等物,在國內看著平常,可送到海外,足有六倍的利潤。朝廷禁海,這些東西在海外立刻物以稀為貴,利潤更是翻倍。當然,興百姓苦,真正的平民在這上頭是掙不到什么錢的,充其量也就能糊口不欠著朝廷的人丁稅就是大興。真正賺錢的,乃是商賈巨擘,以及當地官紳?!?/br> 太子傻眼了:“當地官紳?” “是的,太子殿下?!泵钣窈闷獾亟忉尩?,“百姓需要的身上衣裳口中食,而官紳需要的,則是應酬打點的銀錢。兩者的需求截然不同。而且官紳不納糧,也就是說,從田賦到人丁稅,他們一概全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百姓都會帶著家業投到高門大戶門下?!?/br> “也就是說,江南本來就收不上稅?” “對比江南的耕地和人口數量,是的。江南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官紳豪強手中,朝廷本就收不上稅。至于為什么稅金會如此至少,只不過有人玩了點小手段,把其中的銀錢藏了起來而已?!?/br> 妙玉從衣袖里取出一道本章,看了看,道:“這是來自于戶部的閔郎中的折子,閔郎中在戶部江南司任職十六年,這是他利用戶部魚鱗冊整理出來的江南土地變更圖錄。請皇祖父和父皇過目?!?/br> 立刻就有太監將這道折子捧給太上皇。 “另外,這是開海禁的這幾年生絲等物市價變化統計。另外,去年江南布帛走私海外的數量為252萬1784疋,是全國上繳國庫的兩倍;茶302萬1474斤,是上繳國庫的三倍?!?/br> “信口雌黃!” 下面的大臣們都跳了起來。 就連年幼的太子都看出來了,他們慌了。 妙玉輕笑,拿出一物托在手里,道:“你們知道這什么嗎?” 諸人見那是一方四四方方的印,只有掌心大小,但是沒有人認為,那是妙玉的私印。 “這是縱橫四海的靖海王印,也就是俗稱的徽王印。同時在本宮手里的,還有十九年來中原跟海外貿易的全部賬冊?!泵钣竦?,“也別說什么海禁害民了。朝廷禁海,總有人利用手里的權勢走私,不用納稅,最后得十倍的利潤。朝廷開海,雖然國庫豐盈了,可是這利潤卻下降到了六倍。因為本宮讓某些人變相地把該交的稅交了,因此你們才容不得本宮,就跟這位靖海王一樣。對么?你們真當人家不知道你們在背地里設下了陷阱,要他的命嗎?” 如果不是因為清楚這樣下去,朝廷最終會被糟糕的稅制拖垮,這位靖海王也不會選擇接受招安。 只不過,沒得選擇的情況下,對方只能接受江南官紳的要挾,如今有了妙玉的橄欖枝,別說是這枚王印了,就是賬本,人家都毫不猶豫地送了過來。 靖海王能自封大宋徽王,靠的不是這枚王印,靠的是他自己。 妙玉這才對著太上皇和皇帝跪下道:“啟稟皇祖父,啟稟父皇,這是端慧的海洋經略,以東洋豐沛的金礦銀礦補充火耗不足,以呂宋豐沛的孔雀石鑄造銅錢以穩定國內物價。請皇祖父和父皇過目?!?/br> 太上皇怒道:“這些混賬!” 到了此刻,他哪里還不清楚的?這些大臣們又耍了他一通而已。 妙玉道:“皇祖父,不是這些大臣們不夠忠誠,也不是他們無能,他們只是太成功了。國朝想盡辦法制約皇權,可是他們利用金錢形成了利益聯盟,雖然相權之名,卻有相權之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