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千絲萬縷
書迷正在閱讀:朕的老攻是個精分[穿書]、魔法商人種族異聞錄、超神學院之星河紀元、當我被求婚之后、昆蟲模擬大師[綜武俠]、全能修真狂少、無限之病態召喚、寵物小精靈之御守晴明、天珠塵緣錄、男妲己今天也在努力養崽崽
趙伍回到中軍帳中,此時已經不復吵吵嚷嚷的模樣了,在座的諸位年紀都不小了,此時已經是深夜,一個個都找了地方席地而睡,要不是趙伍有言在先,恐怕他們早就回去。 趙伍也不像這么晚了還打擾人家,可是時不我待,現在耽誤一晚上,明天就可能耽誤一天。所以無論如何,天亮前必須得出一個計劃,才能及時把力量動員起來。 水工白庸年紀最輕,精神最足,所以睡得也最淺,此時聽見腳步聲,已經醒過來了。見著了趙伍,立刻站起身來,道“趙俠回來了?!?/br> 趙伍笑道“我這年紀輕輕的,當不起俠的稱呼。以后不要這么稱呼了,受之有愧?!?/br> 白庸搖頭拒絕道“這是大梁城百姓對趙俠的期許。趙俠愿意救民于水火之中,就可以稱俠。除非你不愿意接這個擔子,要棄我們而去?!?/br> 趙伍苦笑一聲,不再說這個話題,道“我要聽他們計劃,才好做統籌的安排。既然你對大梁城這么熟悉,不如做我的副手,也好協助我?!?/br> 白庸有些遲疑,“這樣行嗎?” 趙伍道“有什么不行的?這時候叫趕鴨子上架,不行也得行。而且干這個事兒,就得當仁不讓,我不是也上了嗎?” 白庸點了點頭,道“我愿意為大梁城出力?!?/br> 趙伍道“好,先叫醒他們,咱們一個個的開始捋?!?/br> 趙伍再一次以頭搶地。大梁城就這么大,時間就這么多,還有這么多事情跟線頭似得纏繞在一起。每一個都得辦,每一個都得辦好。剛剛進來的一個個都是頭發都白的人了,人家慷慨激昂立下了雄心壯志,怎么也不能潑冷水,趙伍也只能一個個地聽匯報,然后笑臉迎送。 好容易見完了這這那那,造船的,建寨的,還有織布的,做菜的,大梁城真成了一鍋亂燉,趙伍也得把他們分開來,不這樣做不到資源最大化,不這樣救不了滿城的人。 趙伍還是抖擻精神,決定到外面走一走。今夜沒有月亮,星星就顯得尤其明亮,此時真的是萬籟俱靜了。誰也沒有想到不久前在玉泉山發生了生死的戰斗,不久前這座大帳還是人聲鼎沸,在吵吵嚷嚷中決定了一整座城百姓的生死走向。 趙伍覺得很遺憾,在這個重要的日子里,居然沒有秦時標志性的那一輪明月,只有漫天星光相伴。趙伍瞧著天上的星光點點,心情確實平靜了許多。 趙伍自嘲了一下,明知道我專業學得不好,還非要考我多線程。老天爺,你的惡趣味我已經感受到了。 趙伍在外面轉了一圈,正待要回去,聽見了腳步聲從后面過來?;仡^看時,原來是白庸提著燈來了。 趙伍笑道“剛才百工的人都有話說,你負責的水工作業其實是重中之重,怎么沒見你多說一句話?” 白庸道“響鼓不用重錘,什么事情重要,趙俠心里其實都有數,其實也不用我們多強調?!?/br> 趙伍笑道“我的記性可是很差的,沒人提醒,說不定真的會丟三落四?!?/br> 白庸也笑道“咱們人多,有時候是吵了一些??蛇@個時候,你要是真丟了東西,咱們也能撿起來。最重要的是大家心往一塊使,結果就不會太糟糕?!?/br> 趙伍道“白先生明見萬里,可以做我的老師?!?/br>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趙俠教給我的更多。不過”白庸話語一轉,“這是儒家孔子的教誨,趙俠好像是道家的弟子,這里用倒是不貼切?!?/br> 趙伍搖頭道“有什么不貼切的?孔子治國的那一套確實是有些不合時宜,不過他待人處事的原則,還是很值得學習的。當然了,道家的學問自然是一等一的,可也未必都對,咱們也是‘其不善者而改之’罷了?!?/br> 白庸道“趙俠這么小的年紀,就能不拘于一家之言,實在是難得。當今世上,儒墨并稱為當世兩大顯學,墨俠和儒俠的名頭如雷貫耳。如今看來,道家俠客也是獨領風sao,不弱于人?!?/br> 趙伍呵呵笑道“咱們要是這么互相吹捧可就沒玩了啊。老實說我道家的經典學得還不怎么到家呢,再談下去可就要露餡了。不過話說回來,我對先生的也很好奇,如此才具,居然被困于城南陋巷,實在是匪夷所思?!?/br> 白庸苦笑一聲道“這確是有難言之隱?!闭f罷嘆了一口氣道“說起來我不多嘴也是有原因的,祖上曾經為此吃過大虧,后患流傳幾代?!?/br> 趙伍道“既然不方便,就不用多講。咱們交朋友貴在交心,也不一定要把祖宗八輩都拿出來曬曬?!?/br> 白庸道“沒什么不方便的。老實說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更加得說說了。也好叫別人評評理,到底是誰的錯?!?/br> 趙伍哦的一聲,頓時來了好奇心“愿聞其詳?!?/br> 白庸緩緩出了一口氣,道“我家先祖曾經是營造大梁城的大匠。當年先祖利用周遭水網密集的交通優勢,舉國之力,耗時十載,督造了這座當時的中原第一重鎮,風頭甚至蓋過了齊國的都城臨淄,堪稱為第一城也不為過。只是福兮禍所依,如你今日所見,大梁因水而興,也要因水而滅?!?/br> “當時正值大梁城督造完成。魏王大喜,本來要重賞先祖。但是先祖在大梁建成之后,理所當然地要為水攻而憂心。而這一點,由于受地理限制,幾乎是無解。先祖出于盡職盡責的考慮,向魏王上了一道奏章,重點提到了此事?!?/br> “當時魏國國力如日中天,只有他打別人的份兒,六國誰敢招惹魏國?而且大梁城宏偉堅固,水陸交通又很便捷,魏王早有意遷都,先祖這時候上這道奏章,自然大大掃了魏王的興。一國都城要是遭到水攻,那豈不是說魏國要亡國了嗎?魏王大怒,下令道如果真的有那一天,就從你們家開始。魏王懲罰先祖的后世子孫,都要居住在城南之地,不得擅離。就這樣,限制傳承至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