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書迷正在閱讀:我對你何止是執迷不悟、快穿攻略:黑化男神別過來!、[西幻]暗夜女王(nph)、狐貍洞天、托尼的電子寵物[綜英美]、茍在忍者世界、在木葉的那些年、所謂NP、魔尊在下,我為師尊、[綜英美]看見我的貓了嗎
溫筵被他弄得不得不翻身按住他的腦袋,“你是鼴鼠嗎?快睡吧?!?/br> 溫筵抱住楚秋的腦袋,將他的亂發理整齊,楚秋咧嘴一笑,在溫筵的唇上啄了一下才消停的閉上了眼睛。 夜晚中,一聲幾不可聞的嘆息聲被夜風一吹便消散得無蹤無影。 第142章 番外 秋筵(下) 柳蕓娘現在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楚大更是什么活兒都不讓她做,一看不見柳蕓娘的人影子,就要滿屋子找。 柳蕓娘笑話他說:“又不是沒當過爹,做什么這么緊張?!?/br> 楚大擺擺手,說:“那可不一樣,張大夫交代過了,你年紀大了,懷上這個孩子不容易,若是照顧不好,不僅孩子生不下來,對你自己的身子也有極大的影響?!?/br> 剛好楚秋從旁邊走過,柳蕓娘趕忙叫住他:“秋秋,你也是大夫,快和你爹說說,讓他別把我看得那么緊?!?/br> “爹,我娘月份還不大,可以多走動走動,吃食上也得注意,別補得太過了,否則生產的時候會很辛苦?!?/br> 柳蕓娘指著楚秋對楚大說:“聽見沒有,秋秋是大夫,他都這么說?!?/br> “那好吧,你就在院子走走,讓小喜陪著你?!背筮@才有幾分不情愿的叮囑道。 小喜是宋清野帶過來的丫鬟之一,其中數她年紀最大,性子也最沉穩,服侍了柳蕓娘兩天,柳蕓娘對于她的細致周全很是喜歡。 宋清野和溫筵一起去了一趟吳晏山那邊,又到后山轉悠了一圈,查看果樹,辣椒那些的生長情況,還有工人有沒有偷懶什么的。 回去的路上,正巧遇見有幾個婦人在樹蔭下談論柳蕓娘懷孕的事情。 “蕓娘都這把年紀了,竟然還能再懷上,莫不是有什么妙方?” “要真有妙方估計也是近些年養得好吧,你看她現在的模樣,哪里像是和我們同齡的,簡直像是二十多歲的女人?!?/br> “說的也是,人家兒子兒媳婦都會賺錢,咱們可沒有這福分?!?/br> 這時候一個一臉刻薄相的婦人翻了個白眼說:“有錢又怎么樣,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哥兒,兒子娶了個爺們兒,哥兒也娶了個哥兒,弄得斷子絕孫,有什么好羨慕的?!?/br> “蕓娘這不是懷上了嗎,指不定又是個爺們兒呢?!?/br> “我看可不一定,說不定是個女娃。說起來楚秋娶得那哥兒竟然連孕痣都沒有,難怪這么多年了也沒點動靜,再說了兩個哥兒指不定根本就生不出孩子?!?/br> “楚聿他夫郎雖然不會生,但是會掙錢啊,也沒誰敢當著他的面說他生不出兒子,可楚秋的夫郎什么也不會,就是吃白飯的,關鍵還是個不會生的。也不知道楚秋是不是吃了豬油蒙了心,好好一個哥兒不嫁人,相夫教子,非得學他哥,蕓娘兩口子也是造孽哦?!?/br> 她們幾人正說得激烈的時候,忽然一個人影走到了她們面前,抬頭一看,竟然是溫筵和宋清野,說人閑話竟然正主聽見,場面一下就變得十分尷尬。 宋清野語氣不善的說:“幾位嬸子好興致啊,嘴巴這么不干凈,需不需要我幫忙洗洗???” “不不不……不是的,楚聿他夫郎我們都是瞎說的,瞎說的,你千萬別往心里去……” 那幾個婦人腿立馬就軟了,哪里還敢說宋清野和溫筵的壞話。 “別讓我再聽見什么風言風語,否則我不介意幫幾位管一下嘴?!彼吻逡把凵窭滟目粗齻?。 幾人立馬就嚇得連連點頭,然后飛竄的逃離這個地方,幾個肥胖而笨重的身體還險些跌倒。 宋清野走到溫筵身邊,安慰道:“別理會她們,我來到云崖村這么些年,說人長短的毛病,這里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云崖村都變了,她們也沒有變?!?/br> 溫筵輕輕一笑,點點頭,“我知道的,二哥?!?/br> 宋清野拍拍他的背,兩人一同回了家。 雖說溫筵知道這些人喜歡背后說人長短的毛病一直都有,也不是故意針對誰,就是喜歡聊人的八卦,一個村子里基本上沒有什么秘密,別說溫筵懷不上孩子,就是誰家的漢子在鞋底藏了私房錢被婆娘逮到了,第二天就會傳遍。 可是她們說得也沒有錯,溫筵已經二十歲了,但是他還是沒有一點動靜,或許是因為那顆孕痣的緣故,又或許兩個哥兒結合根本就不可能懷上孩子。 溫筵不得而知,只是他一想到楚秋那么喜歡孩子,他卻無法給他一個,溫筵便無法不在意這個問題。 宋清野四人在云崖村住了沒幾天就回鎮上去了,畢竟他們誰也不清閑,也不能夠丟下手里的事情在云崖村待太久。 溫筵剛把手里的事情處理得差不多,楚秋那邊又突然忙了起來,說是城外忽然來了一批難民,是從附近的一個地方逃過來的,他們那里發了大水,房子全被淹沒了。 縣令也不敢貿然讓他們進城,怕他們引起混亂,只讓人在城外給他們設置了安置的地方,又讓城里的大夫過去給那些難民治病。 楚秋一聽說這事兒,拿起藥箱就跑了出去。 楚秋每天回來的特別晚,有時候甚至直接就在外面睡了,楚聿怕他出事,特意派了人跟著楚秋,又從鏢局抽了一批人去幫忙。宋清野率先領頭捐了一筆銀子和糧食衣物,縣令簡直感恩戴德。 宋清野笑笑說了一番大義凜然的話,最后又笑著提議說不如讓縣令給捐了款的人立個碑,就擺在城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