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主持人實在不懂他們這是什么cao作,有些尷尬:“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是一部評價各異的小說,然后呢?” “我希望你們再看一下正文的內容?!鄙蛞娫抡f完,大屏幕上出現了一頁密密麻麻的文字。 很常見的密室殺人案件,只要是對推理小說稍有涉獵的人就會發現,這本小說嚴格按照了本格推理小說流派撰寫,邏輯至上,注重推理。但壞就壞在這里,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太老套了,這些套路從20世紀起就開始流行,人們已經太熟悉這套劇情了,熟悉到看到開頭就能想到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看到中間就能猜到兇手是誰。 這個展開過于突然,一點兒也不科技,不創新,主持人實在是不知道怎么捧哏,只好轉而問臺下觀眾:“大家有看出什么特殊之處嗎?” 眾人發出一陣噓聲。 “搞什么???最后派一個這樣的人上場?” “據說還是初賽的第一、第二名,是來搞笑的吧?” “那個叫霍東瑾的,剛才還那么自大呢,結果竟然出來這種玩意兒?” …… 不少觀眾都在疑惑,脾氣差的直接罵制作組了。 主持人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冷汗涔涔,好不尷尬。 沈見月又說:“你們覺得這是誰寫的?” 臺下有人說:“反正不是什么厲害的人?!?/br> “確實不是什么厲害的人,”沈見月笑了笑,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能寫出這樣的小說嗎?如果覺得自己可以,請舉手?!?/br> 沉默中夾雜著竊竊私語,不一會兒,稀稀拉拉有十幾個人舉手了。 沈見月又問:“那么我想請問這些舉手的同學,你們寫完一本要多久呢?” 討論聲變大了,大家都覺得莫名其妙的,但又被勾起了一些興趣。 “一個月!” “十天!” “五天!” …… “好的,我知道了,我相信大家也對我們的產品了解得差不多了,”沈見月笑了笑,突然道,“我們這部小說確實不是什么厲害的人寫的,因為它根本不是人寫的?!?/br> 沈見月這句話把大家的好奇心都勾了起來,觀眾一反常態,變得安靜起來,都等著他揭曉這個答案。 下一刻,沈見月說:“因為它是機器人寫的?!?/br> 2秒后,全場嘩然。 第14章 沈見月繼續道:“小明同學創造一部10萬字的小說,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也就是說,他一天能夠創造出100萬字的作品,如果程序允許,他甚至能夠永遠寫下去?!?/br> 在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這個沖擊實在是太大了,整個演播廳都陷入了沉寂中。 對今天的人類來說,AI寫作并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早在沈見月和霍東瑾發明“小明同學”以前,AI寫詩、AI寫作、AI寫小說就已多次被媒體報道,但這些作品都還很稚嫩,有濃重的拼接跡象。尤其是AI寫小說,簡直就像是一個低級的自動生成器。 觀眾們也是這么認為的,AI寫作不都是干巴巴一堆邏輯錯誤的那種嗎?AI什么時候能寫推理小說了? 但沈見月這次的不同,雖然也有很多評論說這部小說不好,但毫無疑問,它滿足了故事的起承轉合,沒有任何人看出了這是機器寫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部邏輯自洽的推理小說。這代表什么呢? 這說明AI擁有了推理的能力,進一步引申,就表明了它具備知覺自我意識的可能,它將帶領人類從弱人工智能進入強人工智能時代。 機器擁有自我意識的未來是什么圖景?這個未來足以讓所有人顫栗。 只是這個設想超出現實太多,當下就有人不信了,喊著主辦方把小說全部展示出來?,F場當然沒有時間讓大家閱讀10萬字,沈見月調出后臺的二維碼,讓大家去網上看完整版。 大量人群跟風涌入,那篇小說很快就被頂到了首頁。 “聽說這是AI寫的,打卡合影” “打卡 1” “仔細看看也不差,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完整?!?/br> “同意,也沒有邏輯問題,AI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已經很了不起了?!?/br> …… 還有更多人在發表自己的意見。 “不!這不可能!”現場一個人工智能專家猛地站起來,難以置信道,“你們兩個小毛孩子,怎么可能創造出這么高難度的AI?你們知不知道人工智能有多?多少專家都沒能掌握要領?” 現場不少人有這樣的疑惑,霍東瑾解釋道:“我們是讓機器學習和神經科學進行了深度融合,同時結合了邏輯學和心理學以及各種學科,最后綜合成了這位叫‘小明同學’的人工智能?!?/br> 現場嘉賓也很感興趣,紛紛問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你們說這個小說是機器寫的,有什么證據嗎?” 霍東瑾:“當然,我們會把后臺日志全部公開?!?/br> “為什么選擇推理小說呢?” 霍東瑾:“因為這是文學作品中罕見能夠做到邏輯自洽的一類?!?/br> “很有趣啊,這是你們誰的想法呢?” “想法是我提出來的,”沈見月道,“我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這個想法,但在技術問題上一直有一個問題沒能解決,我很感謝自己參加了這次比賽,讓我遇到了我搭檔霍東瑾,是他讓我實現了這個設想,如果沒有他,就會不有‘小明同學’?!?/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