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透視醫圣、病嬌影帝,輕點親!、我在反派大佬身邊臥底、異能詭妃:邪尊,好火爆
即便如此,她看見柳石還是忍不住嘮叨,世安哪兒都好,性子好,又會讀書,又有官運,就是夫妻運不好。娶了這么個敗家媳婦,她自己是個不下蛋的母雞不說,婆家沒有休她回家都該燒高香了,還有臉在外面說婆婆的不是。都是柳秀才夫妻性子太軟,把她慣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就她這樣的,她爹還是個舉人?就該把她送回娘家,讓她爹再好好教教她該怎么做人。 柳石扶著奶奶道,奶奶別生氣,為了那樣的人不值得。她說了什么不中聽的話,您就當作耳邊風,沒聽到。您也知道,李氏做不了家里的主,她除了說閑話也沒有別的能耐。您有空的時候也去世安家走走,嬸子成天面對著這么個兒媳婦沒準比您還煩呢。 不過柳秀才夫妻相對別的鄉下公婆來說,確實算比較軟的。他們家與普通的鄉下人不同,畢竟是世代讀書的,比較講究禮儀。就算是教導兒媳婦,也以說教居多。沒有鄉下人那種不滿意了就喝罵,罵了不聽還上手打的作風。 這就使得李氏并不太害怕公婆,哪怕做錯了事,最多被訓一頓,又不會少一塊rou。壓根不放在心上。 不像李氏的娘家,李舉人管教兒女,那真是和管教賊也差不多了。不滿意了就打手板,更嚴重的時候打板子也是有的。所以李氏和娘家的兄弟們都分外的害怕他們爹,對著李舉人那真是一句忤逆的話都不敢說。 嫁到柳世安家,發現他們家沒有打人的習慣,李氏的膽子這才越來越大。 不過柳世安也不會被李氏拿住了,他把李氏的一言一行都寫信告訴了李舉人,還在信里說李氏沒有生育子嗣,這柳家還可以接受,但是李氏不聽從丈夫的話,不孝順長輩,那柳家寧可名聲受損,也不要這么個媳婦。 李舉人接到了信就是大怒,不過這怒氣不是沖著柳世安家,而是沖著他自己的閨女。本來李氏一直沒有生育,他就十分的心虛,生怕女婿家休妻??蓻]想到自己的閨女仗著公婆脾氣好,竟還敢在婆家作天作地的。 李舉人對柳世安信里的話是深信不疑的,他非常了解柳秀才的為人,知道他就是個純善簡單之人,柳世安家也絕對做不出苛待兒媳婦的事。 李舉人當即給閨女寫信,把她大罵了一頓,又說她再敢不孝公婆,忤逆丈夫,就親自進京把她帶回娘家打死,絕不容情。 這封信把李氏嚇著了。從此安靜了許多。 柳晟五歲的時候,柳石把他送到了柳秀才那里啟蒙。 一個原因是他身上畢竟還擔著差事,鎮國公府每年付給他一大筆束修,他當然要對李承嗣認真負責。 另一個原因則是這個時代一般父親不會親自教授兒子念書,而是會給他另外找老師。 柳石當初就是由柳秀才啟蒙的,柳秀才在下河村教書育人多年,經驗很是豐富,柳石對他的人品能力完全的信任。 再說柳秀才家沒有孫輩的小孩子,進京之后他也沒什么事做。 不像柳石的爺奶和爹娘,他們深愛著土地,等柳石用積攢的銀子在京郊零零散散的買了一些田地之后,哪怕是租賃給別人種,他們也挺樂意經常去那邊走一圈的。有土地在,他們在京城就住的非常安心了。 而柳秀才從來沒有下地務農過,就算柳世安買了土地,也是柳秀才的媳婦打理收租之類的事。他生來就只學過讀書,后來又教書育人,實在沒有干過別的事情。不過他一個偏遠鄉村的秀才,在京中沒有什么名氣,現在是開不起來學堂的。 因此柳秀才主動提起愿意給柳石的兒子啟蒙,柳石當然也愿意給自己的啟蒙先生這個面子。 柳世安還說,等柳晟考中了秀才,他會考察柳晟的資質,如果讓他滿意,就會把柳晟收入門下。 柳石當然也樂意如此。他清楚自己不是才華橫溢的那種才子,哪怕有信心考中進士,那也是因為積累深厚,厚積薄發。實在不是那種天才型的人物,幾輩子也沒有什么可能考中一榜三鼎甲。 能考中一榜三鼎甲的人,幾乎都可以說是才華天授,這是強求或者努力都沒辦法做到的。這種天授的才華,就像李白那樣的詩仙,你讀一百年書,能背誦所有華美的文章和詩詞,可做不出那樣的詩就是做不出來,缺少那樣的靈性。 自己的兒子如果能拜在天資縱橫的柳世安門下,那當然是大好事。 到了京城再一次舉行會試科考的時候,柳石順利考中了二榜進士。之后又考進了翰林院,在其中學習三年。 他向老鎮國公辭去了教李承嗣讀書的差事,他如今算是朝廷的預備官員,再在勛貴人家做先生就不大合適了。老鎮國公給柳石包了個大紅包,又從老庫房里找了幾本古籍字畫,給柳石當作慶賀他考中進士的禮物。 李承嗣年歲漸長,現在也以習武為主。老鎮國公也沒想過再找個讀書人督促他念書,他認為李承嗣讀了這幾年書,之后就可以看書自學了,反正他不需要參加科舉,四書五經知道個大概,將來能寫奏折就行了。 柳石對這個教了幾年的學生還是挺有感情的,也不是說辭了差事就兩不相干了,見面的時候也會給他列一些書單,讓他去讀去悟。多讀書總沒有壞處。 柳石老老實實的在翰林院學習了三年,之后又考試留在了翰林院,做了個翰林官。要說柳石最喜歡翰林院的地方,就是這里書籍多,又沒什么苦差事,雖然俸祿少,沒實權,但柳石自己對此是沒什么不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