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
放在這個位置,意味著這幾本是當世最精妙的功法。 童殊沒費工夫就找到了《芙蓉劍經注釋》《芙蓉琴義注釋》,因為它們也在同一層。 這超出了童殊的一直以來的認知。 在他看來,芙蓉山功法沒有高明到足以與臬司劍法和魘門魔功相提并論的地步。 然而上邪經集閣的判斷不會錯,顯然他從前的認知出了問題,芙蓉山功法有他不知的一面。 柳棠撐傘提燈,走進了風雪中。 他走下中殿的玉階,踩進了雪里。 其實他用不著傘,也不必提燈,但有這兩樣東西陪著也不錯,除了能減去童殊的疑心,還能叫他這一路熱鬧些。 他這一生,一直在搖擺。 在師父與師娘間搖擺; 在師父與小殊間搖擺; 在小殊與師娘間搖擺; 在芙蓉山與魘門闕中搖擺; 在芙蓉山與仙道間搖擺; 甚至在魔鬼與蒼生間搖擺。 人可以錯一次,錯百次。 但不能一直錯。 一直錯的人生悲哀到不值一提,低賤到人人可唾棄,死后還要浪費一抷黃土。 柳棠想,這一次,我不會再搖擺了,也不會再選錯了。 他像童殊一樣,走出一道門,就再也沒有回頭。 他穿著芙蓉山的碧衣,大氅蓋不住胸前的金邊酒醉芙蓉,也遮不住袍角的碧色,他不復少年,滿頭白發,踏雪而去。 黎明已至,雪天云重,夜色仍未開,然而他知道,等他走出去之時,天就該亮了。 柳棠,字知秋,號解語,佩琴名曰赤棃,取意都是海棠。 海棠,雅俗共賞,花中神仙。 然而,這世上大家記住的是“柳狗”,張口閉口罵的也是“柳狗”。就算有人不罵他,也是很不客氣地直呼他名諱柳棠,已經很久沒有人以結交之意喚他一聲知秋或是稱他解語。 可是沒有關系,他想,有一個人記得他是誰,會喚他師兄,偶爾也會喚他兄長。 人不能太貪心,如此,足矣。 出了西院,柳棠就發覺了異樣,景行宗的乾玄陣緊鎖著他。他每走一步,跟隨他的乾玄九子都在變幻方位,確保一直將他鎖在死位。 乾玄陣鎖得住真人,卻殺不死真人。 柳棠在五十年里,與乾玄陣有過幾次交手,每次脫身都以重傷為代價。 不過這一次,他知道不必動手。 柳棠穩穩地踩在雪地里,風雪太大,傘的用處有限,燈籠的光被吹得破碎,但他沒有放下這兩樣略顯多余的東西。 他見乾玄九子只是盯著他,并沒有阻攔他,便知道有人在等著他的這個決定。 作者有話要說:感覺到結局靠近了么? 三次元很累,這本書的數據也不好,但是我愛這本書里的每一個角色,每天下班后哄完娃睡爬起來寫到深夜。 寫到現在,我其實已經控制不住每個人物的走向,他們如我最初計劃的那樣,按我的大綱走向結局??墒?,悲哀的也是這樣,當我心軟想輕拿輕放時,我已經無法改變他們的軌跡。 這本書我寫哭過許多次,我知道寫虐的情節不討喜,但是我有責任給我角色完整的喜怒哀樂。 柳棠說他要像小殊一樣,向前走,不要回頭。 我想替小殊送柳棠最想聽的一句話,可是,我發現我也不能代替小殊說。 那我代表自己說:柳知秋,向前走吧,總能看見天光。 (知秋這個表字,我大綱里早就設定好的,卻發現這個表字到現在也沒有人好好喊過,淚目。) 今天,我偶然聽到一首歌《飛鳥和蟬》,旋律和部分歌詞很應景柳棠,推薦聽聽。 明天我爭取更新,若沒更就后天。 謝謝辛苦追更的各位。 (對了,149章于2020.8.2,9:30有小修,比第一稿多了300多字,建議看早的可以回頭看過。) 第152章 素如 這場從子時末開始下的雪, 越下越大,眼見破曉之際,轉為暴雪。 雪花撲簌簌,砸在瓦面上發出沉悶的聲響。 積雪很快蓋過鞋面, 天重地凍, 寒風刺骨, 呵氣成霧。 素如從行止殿中出來,回了趟修竹苑,她摘下了代表主母身份的獨角獸金簪, 脫下了繡金宮裝,換上了一身素紗禪衣。 然后什么也沒帶, 緩緩地走出了修竹苑。 她輕輕合上門,沒有落鎖。 素如是往山下走的。 她刻意取道西院, 在西院前駐足片刻, 而后抬步入內。 確實如憶霄所說, 西院的禁制嚴密但攔不住真人, 尤其是擅長移動和匿蹤術法的焉知真人。 素如悄無聲息進了西院, 她甚至在無人察覺中輕松進了中殿, 立在童殊身前。 而童殊此時入定冥想, 在上邪經集閣中正打開《芙蓉劍經注釋》,童殊正全神貫注于童弦思朱砂批注的小字上,倏然一陣心驚,覺得有人在看他。 他猛地蓋上書,正要睜眼回神, 那道若有若無的注視便又消失了。 素如靜靜瞧了片刻童殊和那把上邪琵琶,轉身離開時看到了童殊后頸上那枚炎芒印。 素如一怔,心道:殊兒終于也有了和童弦思一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