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本文最近在精修前文,有興趣的可以倒回去看看。尤其是第26章 大改,強烈建議重看。 之所以精修是因為此文寫了快兩年,一孕傻三年的我有的細節記不清了于是自己倒回去看,于是就動手做起了精修全文的工程。) 第82章 斷愛 果然, 入店安頓下來,在關門的一聲吱呀后, 便跟來了景決的話音:“惜暮, 一嗔大師,兇多吉少?!?/br> “我知道?!蓖獯?,而后陷入沉默。他垂眸,長長的睫毛蓋住眸光, 看不出情緒, 身姿端端正正的,還是讓人感到有幾分傷心的意思。 景決無聲看了他片刻道:“君子之澤, 五世而斬, 本是常理。甘苦寺千年傳承,總有這一日的?!?/br> 童殊怔忡片刻,才體會出景決是在安慰他,抬眸,略微不解地望向景決。 論起關系, 與一嗔大師的關系景決比景昭近,要安慰也該景昭安慰景決。 可景決卻不見悲色,不需要安慰。 一嗔大師超然世外, 極少與俗家之人有私交。 童殊知道的, 一個是他, 一個便是景決。 童殊在少時能入一嗔大師座下聽經,是承了外祖父與母親的淵源;同樣的,景決也能到一嗔大師座下聽經, 大抵也有些因緣的。 之前童殊不知景決是隨了誰的淵源,現在看來,大概是來自景昭。 而景昭與景決在景行宗中地位不相上下,但凡宗派間來往情分,景昭有的,景決大抵也有。 只有一處不同,景昭比景決多了一層關系。 景昭有來自焉知真人的姻親。 那么,景決極可能是通過焉知真人的淵源才得了在一嗔座下聽經的機緣。 童殊在一嗔大師身邊的日子不短,未曾見其與焉知真人有往來人。一直以為兩人并無往來。 此時一想,焉知真人亦號焉知居士。既是居士,便是已皈依三寶、奉行五戒、持齋克己的居家釋徒的佛門弟子。 佛道本是相通,越是境界高,所通之處越多。焉知真人佛道雙.修,以她的境界,能與之論佛談道之人,當世也僅一嗔大師一人。其實一嗔大師與焉知真人有所來往并不足為奇。 只是一嗔不理俗事,焉知超然世外,外人想當然地以為這二人無所交集罷了。 想到這里,關系便也理順暢了,焉知真人與一嗔大師淵源頗深,而作為焉知真人丈夫的景昭自然與一嗔大師的關系也近。 這樣也好,童殊以景昭的身份,表現出對一嗔大師不同尋常的哀思便也不奇怪了。 童殊深吸了口氣,壓抑著情緒開口:“我只是覺得……有些突然?!?/br> 景決卻是淡淡道:“事已至此,傷懷也是徒勞?!?/br> 童殊猛地抬頭,不可置信地望向景決。景決的神情平靜無波,仍是沒有半分哀思。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況且景決與一嗔大師還有幾分師徒情分。 童殊是有微微不解和氣憤的。 但這感覺只在一瞬,他便自己替景決找了理由。 他想,他眼前的景決是已入悟道境的真人。悟道境看淡生死,看破人心,其實有這般的看法是正常的。 道理能通,感情上卻仍是有些無法理解。 他曾親眼見過景決在一嗔大師膝下聽講經,一老一少常常對坐論經一坐便是半日,再結合回溯期里了解的情況,景決大約有好幾年每年都會到一嗔大師座下聽經月余。 這樣的情分雖算不正式師徒,卻也是受了一嗔大師教哺之恩,有幾分師徒情分的。 景決便是再凝練心性,也不至于理智到無動于衷的地步。 是所有真人都這般嗎? 童殊曾到過的與真人增界相匹敵的魔王境,至少他當時并不是這樣的。不過,這并不能作為參考,因為魔修境界越高越是馳騁人性放縱欲望,與道修的路數截然相反。 那么是所有道修的真人都這般嗎?焉知真人,以及尚未晉上人時的洞樞真人,也這般嗎? 這個疑問剛生出,便被童殊否決了——景決不一樣。 景決除了到悟道境,還是一個到了劍修第三層境界——無鋒境的劍修。 一把劍無刃,沒有鋒芒,好似老虎拔了牙,畫龍沒點睛,與鐵片無異了。 而一個人到了無鋒劍,一個人的心志便如同被磨得沒了刃的劍。 劍非劍,人非人。 然而,這并不是最可怕的。 無鋒劍最可怕之處就在于,磨去劍刃、斬掉鋒芒的正是劍修自身親自動的手。 一個人對自己可以無情無覺到這等地步,對旁人的生死看淡、不通人情也便是說得通了。 卻有一點童殊想不通,若是景決已冷性冷情到這等這步,之后又為何會對他念念不忘到那等地步? 這太古怪了。 一定有什么問題。 他不由在記憶里搜索了一番自己與景決真人時期的往來,實在想不出什么濃墨重彩之事,甚至于在景決晉真人的左右那幾年,他與景決是沒有任何交集的。 其實他們交手的機會很多,一正一邪,一道一魔,又正好是足以匹敵的境界和地拉,但凡兩道之事捅到最后不可調解之時往往都要他們出面,想要連續幾年沒有碰面幾乎是不可能的。 想到這里,不由想到,按照令雪樓創下的仙魔之盟,兩道魁首每年一議兩道爭訟的規則,令雪樓在時是令雪樓與臬司仙使議;令雪樓殞落后便是童殊以魔王境接了議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