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八章 蔡邕的狂熱粉
隨便又談了幾句,荀彧,賈詡,還有程昱三人就不再討論這件事。因為就目前來看,曹cao實在是難以對楚江構成威脅,就算是以后,對楚江構成威脅的可能也不大。 所以,與其考慮這個,還不如多處理一點正事。 “文和,仲德,這是我準備的下一批派往并州的底層官員名單,你們看一下,查查底子,如果沒什么問題的話,下個月就讓他們赴任?!?/br> 將已經快要擬好的一份名單拿出,荀彧傳給了程昱還有賈詡。 話說,接手了楚江手底下的政務之后,荀彧發現這就是個爛攤子。 司隸還好,畢竟是天子腳下,就算董卓當權的時候,基本的官僚體制也沒有徹底遭受到破壞。 所以,各地的官員不說有什么大才,但是治理好一方還是不成問題的。 但是荀彧又看了一下并州和涼州的情況,一顆心拔涼拔涼的。 這都是什么鬼哦。 并州九郡,涼州十郡,加起來他就沒找到幾個在編的底層官員。 所以說當初丁建陽還有董仲穎到底是怎么治理麾下的? 荀彧真的是有點佩服當初的李儒了,居然能在這種情況下把董卓給推到這個地步。 不過,在其位謀其政,不管當初李儒是怎么辦的,現在既然是他荀彧當政,他就要想辦法處理這些問題。 好在,當初荀攸雖然并沒有在潁川招攬到什么大賢,但是愿意投效楚江的中堅人才卻是有不少,這些人雖然不足以徹底補足基層官員的空缺,但是卻也可以解一時之急。 同時,荀彧也開始利用自己的渠道來招攬人才。 縱觀整個三國,論人脈,荀彧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歷史上,曹cao麾下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謀士皆是由荀彧舉薦。 如今雖然因為楚江穿越所帶來的偏差,戲志才早早地就加入了曹cao的麾下,郭嘉也因為戲志才和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投奔了曹cao,就連陳群也加入了曹cao麾下,但是這并不能改變荀彧人脈深厚的事實。 別的不說,單論荀彧荀家下一代家主的身份,就足以讓無數世家唯他馬首是瞻了。 更何況,就算沒有荀彧,以楚江現在的勢力,天下世家也不乏下注的人。 不說別的,就連一直在朝廷里暗中搞風搞雨,論底蘊絲毫不遜色于袁家的弘農楊家,現在仿佛都認清了局勢,消停了下來,甚至楊彪還把自己的兒子楊修推了出來入朝為官,顯然已經有了在楚江身上下注的意思。 畢竟,如果說當初的董卓他們還能看到推翻的希望的話,現在的楚江,則是讓他們絕望。 在這種情況下,打不過就加入,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且,只要是明眼人都不難看出來,楚江的潛力,要比當初的董卓強上太多。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世家選擇在楚江身上下注,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荀彧的工作進展的額還算順利。 當然,對于那些前來投靠的世家之人,荀彧也不會只聽信他們的一面之詞——因此才有了現在的這一幕,荀彧拿著自己擬好的名單讓賈詡和程昱幫忙審核審核。 現在楚江麾下的四大謀士,可謂是分工明確。 荀彧掌政務,程昱掌刑獄,賈詡負責情報,荀攸雖然并沒有具體的職責,但是幾人心里也清楚,那是因為現在楚江并沒有與其他勢力交戰的機會。 如果將來戰起,荀攸多半會作為軍師隨軍。 畢竟,荀攸一身所學,本就是為此而準備的。 或許,在戰略層面上,荀攸不及荀彧,但是論戰術,荀攸當不遜于當世任何人。 另一邊,聽到荀彧開口,程昱和賈詡也是分別拿起一份名單看了起來。 “鐘元常?”看著名單中的一個名字,賈詡習慣性的瞇了瞇眼睛。 “文若,你要讓鐘元常領涼州刺史?” 點了點頭,荀彧道“元常雖然性格古怪了一些,但是論能力卻是治天下之才,任一州刺史卻是綽綽有余?!?/br> “我并不是懷疑鐘元常的能力?!辟Z詡道“只是文若,一般的職位也就罷了,就算出了問題影響也不大。但是這一州刺史之位,卻是干系重大,這鐘元常,可靠嗎?” 刺史,一開始只是掌監察之職,主要是起到幫中央監管地方的作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是職權不斷擴大,由一開始的監察,逐漸插手到軍政大權上。 甚至到了后來,雖然還叫刺史,但是職權卻已經和獨掌一州軍政大權的州牧沒多大區別。 當然,現在荀彧口中的刺史自然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職權。 別的不說,軍權方面,肯定是牢牢地掌握在楚江自己手里的。 所以,現在若是再設刺史,最多只是作為一州的行政長官。 但是就算如此,掌一州行政,職權亦是足夠大了。 所以,擔任這個職位的人,能力倒是其次,首先必須要可靠。 鐘繇的能力賈詡并不懷疑,但是是否足夠可靠卻是兩說。 “沒事?!避鲝獫M不在乎的揮了揮手“鐘元常我再了解不過了,回頭只要拿幾張蔡大家的書法貼給他,你讓他去挖人祖墳都行?!?/br> 聽到荀彧這么說,賈詡與程昱相顧無言。 現在能被稱為蔡大家的,自然不是蔡琰。 荀彧口中的蔡大家,毫無疑問便是蔡邕。 只是,雖然他們也知道鐘繇好書法,同時也知道鐘繇還是蔡邕的鐵桿粉絲,但是為了蔡邕的書法貼能挖人祖墳? 要不要這么夸張! 不過,賈詡和程昱很詫異,但是如果讓楚江聽到荀彧這番話,卻一點都不會覺得意外。 鐘繇會不會因為蔡邕的書法貼挖人祖墳楚江不知道,但是歷史上鐘繇卻是為了蔡邕的《筆勢》把自己一個同僚大臣的墳給挖了。 歷史上,蔡邕生前曾經將自己對于書法的理解領悟寫成了一本書,那本書便是《筆勢》。 后來,蔡邕因為董卓的事情受到牽連身死,《筆勢》也隨之流落。 到了曹魏時期,這本《筆勢》就流落到了當時一個有名的書法家,與鐘繇同朝為官的大臣韋誕手中。 鐘繇和韋誕同為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兩人又同朝為官,因此關系一直都挺好。 后來鐘繇聽說韋誕手里有蔡邕的《筆勢》,作為蔡邕鐵桿粉絲的鐘繇便請求一觀。 老朋友要看,韋誕自然不會拒絕,于是就把鐘繇請到家中,讓鐘繇看了蔡邕的《筆勢》。 可是,鐘繇一看到蔡邕的書法真跡,就走不動路了,看完之后死皮賴臉的想要買韋誕手中的這本書。 問題是,韋誕也是蔡邕的忠實簇擁,自然不會賣。 兩人為此爭執良久,最后按照記載,鐘繇當場是氣昏了過去。 從此之后,鐘繇就因為這件事和韋誕絕交了。 但是,盡管韋誕已經表明了不賣,但是鐘繇作為蔡邕的狂熱粉,又豈會輕易放棄? 他一直把這件事記在心中,想著看看能不能有機會得到這本蔡邕的真跡。 問題是,韋誕也是曹魏重臣,鐘繇一直都沒有找到機會。 終于有一天,韋誕死了。 韋誕一死,鐘繇就開始動心思了。 你不賣,你的后人不一定不賣是不是? 可是鐘繇一打聽,卻發現韋誕做的也很絕。 這本蔡邕的真跡,韋誕并沒有留下來,而是讓拿去給他自己當陪葬品了。 鐘繇氣啊,做人還能這樣? 你生前不賣給我也就罷了,但是你人都死了,書還不讓給我? 然后鐘繇就找人把韋誕的墳給偷偷挖了。 陪葬的金銀珠寶一件沒拿,單單拿了一本蔡邕的《筆勢》。 雖然因為這件事鐘繇的名聲變得很臭,但是鐘繇表示,名聲是什么東西,哪有蔡大家的書法重要? 話說韋誕估計生前也沒想到鐘繇會做的這么絕,否則肯定不會拿來陪葬的,結果弄得自己死后都不得安寧。 如果賈詡還有程昱知道這件事的話,恐怕就不會對荀彧的話感到奇怪了。 當然,既然荀彧覺得鐘繇可靠,可以委以大任,賈詡和程昱自然不會反對。 想了想,程昱開口道“既然文若如此說了,那就這么定了。不過,在此之前,這份名單文若最好還是讓主公看一下?!?/br> 點了點頭,荀彧道“這是自然?!?/br> 雖然楚江說是麾下政務皆可由他一言而決,但是以荀彧的情商自然不會當真這么做。 如果這樣的話,就算是楚江信任他,其余的人也會感到不滿。 因此,涉及到委任一州刺史這種大事,荀彧自然會報備給楚江知曉。 見狀,賈詡和程昱也就沒有再說什么。 曹cao攻打青州的事情,收到消息自然不僅僅是楚江這一邊。 事實上,天下諸侯或遠或近幾乎都知道了這件事情。 因此,此戰的戰況以及最后的結果自然也是傳遍了天下。 對此,各方反應也是不盡相同。 對于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揚州的劉繇等諸侯來說,這種事情聽聽就行了,因為曹cao現在離他們太遠了,和他們之間很難產生什么交集。 豫州袁術雖然地盤和曹cao比鄰,但是看到這份情報的時候也是沒有任何想法。 原因也很簡單,自恃四世三公,向來自視甚高的袁術,根本沒把曹cao放在眼中過。 在他看來,自己占據著繁華的豫州,平時麾下帶甲十數萬,戰時以豫州的富庶,就算是數十萬大軍都養得起,區區一個曹cao,根本不值得他關注。 幽州公孫瓚,冀州袁紹,雖然離曹cao也比較近,但是現在他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彼此身上,自然不會分心。 就算是曹cao下一步就要攻打他們,他們也要先掐死對方再說。 至于東郡的劉備,他也沒怎么在意,因為他根本想不到曹cao接下來會對他下手。 畢竟,在劉備看來,曹cao也是與他一般的大漢忠臣,畢竟,當初十八路諸侯伐董,打的董卓遷都,他欲追擊董卓,一眾諸侯皆是逡巡不前,唯有曹cao與他一同追擊董卓。 所以,曹cao理應是與他志同道合之輩。 同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才會在曹cao出兵吞并兗州各郡時選擇了視而不見。 因此,劉備對于曹cao并沒有多少的警惕心。 所以,放眼天下各路諸侯,唯一對曹cao此番舉動感到擔憂的,也就只有徐州的陶謙了。 徐州與兗州比鄰。 現在的陶謙,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率領著丹陽精銳北上征伐胡人,兵鋒絲毫不下于西涼鐵騎的陶恭祖了。 他已經老了。 垂垂老矣的陶謙,現在只想著如何能讓自己的家族安穩的傳承下去。 畢竟,雖然他陶謙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但是現在他這兩個兒子,實在是太廢物了,就連中人之姿都算不上。 至少,陶謙覺得,如果自己死后把徐州交給自己這兩個兒子,恐怕他們會被人吃的連渣都不剩。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更何況,這塊璧是天下數得上富庶的徐州。 所以,陶謙并沒有想過要把徐州交給自己的兩個兒子。 他看的很清楚,現在天下已經亂了,江山已經不是劉氏的江山了。 要是這江山還是劉氏的江山,讓他的兩個兒子做一輩子碌碌無為的徐州牧還行,但是現在,實力才是硬道理。 如果真讓他的兒子做徐州牧,不要說別人了,徐州本地的世家首先就不會答應。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有能力的,能保護住徐州本地世家利益的州牧,而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廢物。 因此,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還有老陶家的傳承考慮,陶謙一直都在尋找一個人,一個可以讓他托付徐州的人。 以徐州為禮,換取那人庇佑他的兩個兒子一生富貴,這個要求在陶謙看來,不算過分吧? 只是,到目前為止,陶謙還沒有找到那個適合的人。 然而,此番曹cao攻打青州所展現出來的鋒芒,讓陶謙隱隱擔憂的同時,卻又有些心動。 或許,曹孟德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