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無題
齊侯祿甫二十二年,周歷三月二十九。 這天,正是齊國女公子宣姜出閣的日子。 臨淄小城,宮廷內外,從一大早開始就是一派忙碌景象。 宮廷中的寺人、女婢灑掃庭臺,清除道路,張貼桃符。 宣姜也早早的被迎進了齊國宗廟內,等著衛人的迎接。 巫覡則在宣姜面前跳了大神,目的自然是為了驅疫避邪,向皇天上帝祈求她和衛世子的婚姻能夠長久,子孫后代能夠享國無窮。 而齊侯御用的宮廷樂師們,則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排練著宣姜出嫁時,在不同場合應該演奏的樂歌。 來自齊國、鄭國、魯國、宋國、陳國、蔡國、曹國、譚國、莒國、薛國、滕國等十幾個國家的媵臣、媵妾匯集到一起。 在如宰的指揮下進行著最后的禮儀演練。 此時的宣姜跪在齊國祖宗的神位前,由太卜為她的出行占卜吉兇。 太卜先在齊國的先君神位前跪拜,訴以宣姜出嫁之事,祈求保佑,而后以蓍草起卦。 最后得卦同人,卦辭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br> 爻用九五,曰“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大師克相遇?!?/br> 太卜掐了兩把胡須,略作沉思,隨后便向齊侯、君夫人及文姜恭賀道“公子此行,必無波折!” 隨即向三人解釋道“卦謂同人,同于衛也,辭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此言公子出于衛,無礙大川,涉而反得其福佑也!” “九五以陽,象衛世子也,六四以陰,象公子也,六四升則成九五,象公子必配于衛世子而后歸之,合同人之意,所謂同人者,與人同者,物必歸焉!公子歸而與衛世子同,此天賜之好也!” “爻謂先號啕,而后笑,大師克相遇。號啕,悲鳴也,笑,樂也,大師,齊衛是也!此言公子思父母之恩揮淚而絕,至而與衛世子同,結兩姓之好,此兩國之樂事也!” 一番穿鑿附會的解釋,讓齊侯以及君夫人聽的極為高興,而宣姜卻是有些心有揣揣,眼皮狂跳不止。 沒辦法,此時的人就信這一套。 就連齊侯這個姜尚的后代不也篤信于此嗎? 姜尚若是泉下有知,估計棺材板是要蓋不住了! 要知道當初武王伐紂前,卜卦不利,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連周公都說“天不佑周矣!” 唯有齊國的老祖宗姜尚,不信占卜,力排眾議,勸武王道“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于是,武王這才決意立刻起兵伐紂。 宣姜雖然心里面有些忐忑,但是很快便鎮定下來。 事已至此,再無退路,多想無益,她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事情會向鄭忽計劃的方向發展。 和宣姜的不安相反,鄭忽此時正與鄭國君臣一同端坐于殿中。 鄭國君臣作為齊國的貴賓,遇齊侯女出嫁這樣的盛事,不說別的,前去觀禮是少不了的。 是以鄭忽安坐于殿內,等候著與他的父親鄭莊公等人一同前去觀禮。 任誰也看不出,誘拐宣姜并幫助其逃婚的竟然是他。 所有的事情在昨天,鄭忽就已經安排妥當。 他的人此刻就在臨淄城外,只等衛國的迎親使團出臨淄,他的人便會一路尾隨,趁機來個李代桃僵。 全權負責此事的,正是曾經九死一生的齒。 說起齒,在鄭忽北伐蘇子國的時候,就曾想帶上他,借他之力干些臟活。 無奈的是,當時的他傷勢未愈,體力尚虛,鄭忽唯恐他受不得車馬顛簸,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將他留在新鄭修養。 后來,鄭忽回新鄭之后,召其前來,大吃一驚,其人果然不愧于狠人之名。 齒在鄭忽離去之后,傷勢稍愈之時,將自己的臉頰用匕劃破。 鄭忽見其時,臉上的劃痕已經結痂,給人的印象卻是猙獰可怖。 用他的話說“蒙主上不棄,得之以生,不敢自愛,致為主上病,故自毀容貌以匿過往,愿主上恕罪!” 鄭忽聽聞此說,覺得將齒這個救下是真值,這個懂事勁加上對自己亦是毫不留情。 交代他點不能見光的臟活,此人絕對能夠干的極為出色。 事實上,齒也沒有辜負鄭忽的期望,去齊國民間尋找少女的事情,鄭忽就是交給他去作的。 事情也確實做的相當漂亮,沒有留下任何一點尾巴。 這讓鄭忽極為滿意,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有鑒于此,鄭忽這才放心將宣姜的事情交于他。 未過多久,諸兒親自前來,訴以齊侯邀鄭國君臣前去觀禮之意。 當然了,這并非意味著衛國的迎親使團已至,事實上,只有等到黃昏時,衛國的迎親使團才會到來。 雖說衛國迎親使團未到,但這并不意味著齊國只要稍稍準備一下,等候衛人前來就行了。 在這期間,齊國不僅要做好迎接衛人以及文姜出閣的準備,還要進行一場隆重的祭祖儀式。 鄭國君臣的觀禮活動就是從這場祭祖開始的。 故而,今日的諸兒極為嚴肅,一身曲裾深衣,袖口、交領、右衽及曲裾處皆文繡以紅,黑紅相間,配合著諸兒嚴肅的表情,給人一種肅穆、威儀之感。 出殿,諸兒請鄭莊公先登車,而后他才謹慎的登車,親手執轡,為鄭莊公駕車。 鄭忽及鄭國群臣亦各有安排。 齊國的宗廟所在,亦遵照周禮所謂的前殿后寢,左社稷而右宗廟。 諸兒駕駛著馬車在前引路,鄭忽等人隨其后,車馬緩緩而行。 一刻鐘左右,車馬緩緩在齊國的宗廟前停下。 兼管齊國宮廷祭祀事宜的太史親自引著鄭莊公及鄭忽等人至齊國宗廟內,立于賓位。 待所有人到位,樂歌聲便適時響起。 之后,齊侯在齊國先君神位前,親自誦讀嫁女辭祖文以告知先祖。 鄭忽立于鄭莊公身后,默默的看著眼前的一切。 作為即將要把齊侯女兒拐走的罪魁禍首,鄭忽實在沒有一點犯錯誤者的覺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