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山崖聚四方
霧氣朦朧晨光依稀的大清早,雞都還沒有起來打鳴報曉,一對人馬就踩著被露水打濕的青石板泥土地出了敦煌城,然后直奔了西南方向的毗羅山龍窟而去。 將軍府上蘭元亭蘭先生是屬于那種運籌推演帷帳之中,決勝指點千里之外的高深謀士,府上一般人只曉得蘭先生跟安王爺關系極好,看似亦師亦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蘭元亭早在安渡山還只是個微不足道步卒校尉時就心無旁騖的從旁輔佐。 安渡山跟兩名義子還有部下打了勝仗飲酒慶祝,微醺之后曾說,安某能有今天地位,一直跟著鞍前馬后戰場上奮力拼殺不懼死活的一眾部下要占四分功勞,大小戰役對陣各方,統兵布陣攻城略地有霍思遠,安春秋,獨孤不易,鐘離這些良將猛將,他們要占三分,剩下三分里軍師蘭先生獨占兩分,西河州大小軍務,長遠謀劃,蘭先生當得縱橫捭闔四字。安某自己只得一分,功在用人不疑,若是沒了你們,不過一介兵痞而已。 至于傳聞真假不得考證,但也足以窺見蘭元亭智計天下的風采和安渡山對其無與倫比的信任。 蘭元亭奇正并行,一手造就了西河一州隱然立于啟元北疆之間而不敗的局面。此次龍窟之行蘭元亭身在將軍府也曾反復推演,卻總沒個明晰的結局,初以為是牽扯到風水堪虞,又事關天地氣機有化龍一說,便找府上另一位氣人趙地甲一塊參詳。 趙地甲,人如其名,觀測風水吉兇判斷運勢起伏是獨門的看家本事,所以才號稱地甲。不過趙地甲跟著安渡山一路行軍打仗,除了替戰死的袍澤尋個風水寶地安葬尸骨,做的最多的就是觀天預氣,什么時節是什么天氣,打雷刮風下雨會在何日何時,趙地甲手到擒來。能幫著行軍打仗自然是好,可趙地甲也不免會時常抱怨自己大材小用。 霍思遠覺得趙老頭跟自己挺對脾氣,就問趙地甲說那怎樣才能算是人盡其用? 當然是尋龍看脈,以后安將軍家的陵園指定要找個和風順水的大氣運之地,保證能讓安家世代繁榮! 待到安渡山西河州封了王,趙地甲還真就得到了支持修繕安氏陵園的機會。 這次龍窟異象,趙地甲竟也拿捏不準,于是就跟著來了敦煌。 從敦煌出來的一行人當中,除了木三千師徒,還有安渡山元翔趙地甲和一隊數十人的精銳輕騎,紅衣自然也跟著,不過保護的對象從安渡山換成了木三千。 一隊人馬直奔毗羅山,進了山里行進速度也沒有受到影響。本來計劃尋找龍窟一事要由趙地甲為首,畢竟其余人在看山尋脈一事上盡是門外漢,但隊伍里多了一個真人道長張銘鈞,由他領頭進山之后依然沒有減速,岔路定方位,沒路指方向,張銘鈞做起來輕車熟路,簡直就像是對自家武當山一般了解。 趙地甲看在眼里表面上默不作聲,然而內心已然激動的不成樣子。從安王爺那里得知道長乃是武當山現任掌教,如今遠遠看著真人尋氣定位,真是神仙一般的人物。于是趙地甲就打定了主意,待會兒得空一定要前去討教一番。 毗羅山里溝壑縱橫,山路回轉曲折像是迷宮一樣。在光禿禿的山里行了大半日,一行人已經深入了毗羅山腹地。初進來時山路還盡是羊腸小道,在平地里跑慣了的馬匹好幾次腳下打滑。好在除了木三千之外一行人都是御騎高手,沒有像木三千一樣時不時的就會驚慌失措大呼小叫。 進了毗羅山腹地道路卻意外的寬敞起來,直到臨近一處山崖,眾人才減慢了速度。 山崖處忽然沒了去路,一行人臨崖往下探查,卻發現早有人來到此處,不過情況就變得有些微妙起來。 山崖下面兩位年輕公子,一位青衣束帶手持一柄青鋼利劍,另一位白衣飄飄手握紙扇,兩人站定腳下之外一片狼藉,方才必定是經過了一番纏斗。不過兩人看樣子仍然氣定神閑,想來也不會是籍籍無名之輩。 “師傅咱們是不是跟打架的有緣?怎么走到哪兒都能碰見,下面的兩個年輕哥哥定然不會是閑的無聊才跑到深山里相互切磋吧?!?/br> 安渡山張銘鈞等人到了崖前翻身下馬,臨崖而望往下約兩三丈,隔著不遠就連崖下面兩個人說話都聽得清楚。 “算是吧,不過恐怕這才僅是剛開了個頭。要知道人活一世大多是身不由己,各有各的苦衷?!?/br> “真人此話深得我心?!?/br> 年過半百的安渡山聽到后深表贊同。他這個異姓王看似威風八面,實則一步步走來更像是被無數雙手裹挾著給推到了現如今的位置。 人在江湖啊。 “東皇師兄,你我二人不遠萬里趕來敦煌,不外乎都是為了親眼看一看化龍一事,這天大的機緣誰都不愿錯過??墒窃蹅冊诖藸幎凡恍?,繼續耽擱下去莫說親眼目睹化龍,恐怕就連龍窟入口都找不到。況且現在上面西河王安渡山也趕了來,你我就別再做鷸蚌相爭的蠢事了吧?!?/br> 山崖下面白衣青年握緊手中的紙扇跟對面的持劍人相互對峙,兩人雖然爭斗在前,但也早早的發現了有一隊人馬逼近。在西河州的地界上能大搖大擺的帶著輕騎,除了西河王安渡山不做第二人想,于是兩人就極為默契的停下手。免得一個不慎被西河王的人給雙雙撲殺,那可就真是得不償失了。 “宋兄所言有理?!?/br> 站在對面的青衣劍冷著臉毫無感情的說了六個字后就回劍收了氣勢,一看就是個性情寡淡的孤傲性子。 “那個使劍的哥哥看起來**的,跟紅衣jiejie倒是挺般配?!?/br> 木三千看著兩人對峙覺得有趣,又瞧見青衣劍面目生冷,就想起來用紗遮面的紅衣也是這副模樣,當下就脫口而出了。 不過話音剛落木三千就開始后悔,紅衣雖然藏在暗處,但隨時可以釋放冰冷的殺氣,剛才木三千有意調戲的話一字不差的傳進了紅衣的耳朵,接著便有一股冷意傳遍木三千的全身。 “錯啦錯啦,下面那個簡直跟木頭一樣,可絕對配不上美艷動人的紅衣jiejie!” 木三千見風使舵,翻臉真比翻書還快。 “在下啟元宋知命,見過西河王,此次前來敦煌是奉家師蘇世玉蘇監正之命出游歷練,敦煌龍窟氣運升騰,若是有緣能目睹化龍天象對日后晚輩修為進境必然頗有益處,那邊的執劍人是東皇太一東皇兄,西蜀人士,方才我倆在此切磋,實在有失風度,還望王爺見諒?!?/br> 啟元欽天監監正蘇世玉?原來那個言語圓滑的白衣青年是蘇世玉的弟子,不過倒是沒有想到西蜀那邊來的竟然是皇族中人。 “東皇太一見過王爺,見過張真人?!?/br> 西蜀東皇作為世俗皇族,與其他王族所不同的是在于對待武功修為一事上。東皇可能是所有皇室中最為尚武的一個,東皇尚武且極為推崇劍道,相傳西蜀先帝曾意欲拜寧逍遙為劍道老師,不過寧逍遙似乎對收徒弟一事并不太上心,所以寧逍遙是江湖大宗師里鮮有的獨人一派,至今也沒個傳承。 除了寧逍遙之外西蜀東皇對武當劍道也是推崇備至,東皇太一會認出張銘鈞來也跟年少時曾跟隨叔伯問道武當有關。 “師傅那塊青木頭認得你哎?!?/br> 木三千扯了扯師傅寬松的衣袖,指著山崖下的東皇太一對張銘鈞說。 “西蜀皇室向來重視武道,東皇太一曾于六年前跟隨皇叔伯到武當虛心求教,因此認得?!?/br> 張銘鈞在旁跟木三千解釋與東皇太一之間的淵源。 “西蜀憑何而守,唯天險而已,東皇家的人本末倒置,不去治理萬民反去練功習武,就算給他們練出幾個劍仙又能怎樣,失了民心早晚也會落得跟舊唐一樣的下場?!?/br> 安渡山撇撇嘴甚是不屑一顧,說話的時候似乎也不怕被誰聽了去妄自議論,聲音大的就算在崖底也聽的清楚明白。 “王爺說的是,不過本族積弊已深,非是一時半會就可以扭轉?!?/br> 東皇太一在下面對安渡山的話反而表示贊同。 “孺子可教,你叫東皇太一是吧,如果將來你能坐上西蜀的皇帝之位,老夫倒是愿意幫你一把?!?/br> 被人直指弊病能夠不卑不亢的虛心接受,東皇小子是個有些度量的人,安渡山對東皇太一瞬間多了些好感。 “晚輩只是庶子,至尊之位不敢妄想?!?/br> “哈哈哈,不妨事不妨事?!?/br> 安渡山哈哈大笑兩聲也沒再多說什么。 “原來真人是武當山掌教,在下眼拙,失禮之處請真人勿要責怪?!?/br> 宋知命既然知道了張銘鈞的身份當然要禮貌招呼。 張銘鈞只以微笑點頭作為回應。 “呦,我瞧瞧我瞧瞧,啟元宋知命,西蜀東皇太一,咱們的南院大王,今個兒真是熱鬧,加上咱們北疆拓拔,這天下廟堂人都齊了!” 張揚無比的一句輕喝,眾人都向著山崖對面望去,只見五六人分別騎著草原駿馬漸漸顯露身形。 “師傅,我又想起一個詞,不,是兩個詞來?!?/br> 木三千看清了對面來人之后有些哭笑不得,那六人分明就是之前跟師傅動過手的龍殊一行。 “冤家路窄陰魂不散?” 張銘鈞稍稍歪一下腦袋悄悄的問徒弟。 木三千重重點頭,真有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