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薪火計劃
吳斌的論文在《前沿科技》發表,在電子科技界掀起一場風暴,無數的科學家在研究邏輯門和電子計算機的可行性,同時他們在打聽jake吳,一個名叫吳斌的大華人。 林徽因的興趣是廣泛的,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她打開華盛頓郵報,指著其中一段問林長民。 “父親,他們說的吳斌是不是我們船上遇到的那人?!?/br> 林長民拿過報紙,一個單詞一個單詞讀下來,嘆了一口氣說道。 “我倒希望是,大華人很久沒有做過這么長臉的事了?!?/br> 林徽因說“父親,我們這兩天就要回國?不如從紐約坐船……” …… 雖然早有預料,吳斌還是低估了這篇論文帶來的轟動,那些莫名拜訪的學者找不到吳斌,只好聚集在凱羅教授的辦公室,這個星期,凱羅教授已經來了四次,帶著不同的學者。 “jake吳,我已經受夠了,我打算請一周的假期,和我的家人去度假?!?/br> “好主意,凱羅教授,祝你旅途愉快?!?/br> 這才是生活,吳斌很羨慕凱羅教授的灑脫心態,而吳斌此刻的實驗室正遇到不大不小的麻煩。 吳斌在報紙上刊登的招聘公告,可惜來人寥寥無幾,即使過來了,聽說是一名華人開辦的研究室,也是投這懷疑的目光。 甚至有一個報名者直接索要三倍薪水,看在是麻省理工的高材生,吳斌欣然同意,可就在即將簽訂合同時,那人反悔了。 從招聘公告發布,到現在,研究所一個人也沒招到,這簡直就是一個悲劇。 基礎實驗室需要很多人手,用于各項性能測試,吳斌的要求并不高,有相應系統的物理化學知識,可以在指導下完成相應物理測試,殘酷的現實讓吳斌憋氣一口氣,既然要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為什么不從國內著手。 吳斌有著施兆基大使的電話,到電話局很方便。 “你好,請接大華駐米國使館!” “稍等!” 現今的電話都是接線員人工轉接,時間長,效率低,吳斌等了十分鐘,才聽到話筒中傳來一道大華口音的英文。 “您好,請問您找誰?!?/br> “我是吳斌,麻煩你轉接一下施大使先生?!?/br> 經過確認轉接,又是十分鐘過去,就這等待的時間已經花了十美元,要是煲一個電話粥,怕是門口一輛汽車都不夠貼進去,這收費,比中移動還狠。 “小吳,是你啊,有什么事嗎?” 吳斌簡單說了一下自己的計劃。 “施叔叔,我想招收國內的大學生赴美勤工儉學,各大學校我可以安排旁聽生,紐約大學甚至可以內招,就算一時安排不了,可以直接在我的研究所實習,您看怎么樣?” 施兆基聽的云里霧里,一個年輕人,還是自己幫忙辦的護照,就算有點本事,但能有這么大的本事? “你打算招多少人?” “至少500人?!?/br> 施兆基倒吸一口涼氣,說道“小吳,你不要跟我開玩笑,你再說一遍要多少人?” 吳斌很肯定的說“至少500人,每年?!?/br> 施兆基第一感覺就是想掛斷電話,他這輩子見過太多的謊言和欺詐,在他看來,吳斌的話比最虛偽的政客還要可惡。 可一回想起船上與這個年輕的人相處,從自己看人的角度分析,吳斌應該不是口是心非的人。 吳斌在電話里沒有聽到回音,只聽到粗重的喘息,忙問道“施大使,難道移民局那邊有問題?” 這正是吳斌所擔心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米國排華高潮,移民局針對華人出臺了最新的移民法案,一下子安排這么多華人來米國,肯定會受到移民局的阻撓。 而在電話的另一頭,施兆基正在考慮的是這件事的真偽,他強壓住內心的不快,問道“小吳,我問你,這些學生來米國,光是船票可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一點,你考慮過嗎?” 到美國的船票即便是下等艙,也需要150美元,折合大洋將近500塊,一年500人,那是25萬塊大洋的投入,除非是國家組織,施兆基不認為個人可以承擔這筆費用。 吳斌當然是有所考慮,巨能電池的銷量一如既往的好,吳斌看過最近的一次賬目,得益于斯貝塔家族成熟的銷售網絡,巨能電池已經在米國鋪開。 現在公司的重點是打開歐洲市場,目前每個月的利潤是幾十萬美元的量級,即便分到吳斌的手中也有十七八萬美元,而且這個數目在不斷增長。 “施叔叔,這筆費用由我獨自承擔,而且每名赴美的學生,我個人每月補貼十美元?!?/br> 吳斌是財大氣粗,他明白現在多培養一個人才,未來大華將多攢一份實力,至于美元,那根本不算個事。 可他的話徹底把施兆基驚到了。本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施兆基對著話筒,鄭重說道“小吳,你現在有沒有時間,我要你立刻來華盛頓一趟,這件事我們要面談?!?/br> …… 掛斷電話,服務生送來賬單,一共是七十六美元。 吳斌聳聳肩,得了,一個電話打掉汽車四個輪子,這價格簡直就是個深坑。 看來去華盛頓是勢在必行,吳斌只得暫時擱置瀝青混凝土的研究項目,花了一個晚上,認真構思了大華人才培養的方案。 他的目光并不局限于美國,米國的鄰居加拿大也是考慮的重點,另外,待條件成熟,歐洲也是一個重要的目的地。 他計劃將大華學子引人美國后,先進入自己的研究所,并嘗試和美國、加拿大各大知名學府、企業加強溝通和合作。 能推薦到各大學深造的進大學,進不了大學的可以進美國的企業實習,兩者皆不愿意的可以在大學旁聽。 今后,吳斌計劃將自己的研究所擴散到各大院校之中。擁有21世紀科技的眼光,吳斌有足夠的課題給這些學子研究,而且這些課題一旦成功,將有無窮無盡的造血能力。 天色蒙蒙亮,一道金色朝陽透過窗戶的玻璃,射在桌臺上,吳斌打了個哈欠,鄭重在封面上寫上薪火計劃。